招待所是用木板搭成的两层通铺房,杨炳武说:大家头枕红砖入梦乡

招待所是用木板搭成的两层通铺房,杨炳武说:大家头枕红砖入梦乡

首页休闲益智捡个木板就是搭更新时间:2024-08-03

智慧、谦和的杨老和石油的缘分,产生于松辽石油勘探局。

说起这个局,还真有个“三个月三连升”的传奇故事。自从1958年2月,时任中共中央*、国务院副总理*,对中国石油勘探工作作出重点战略东移的决策之后,当时的石油部在这一年的4月成立了松辽石油勘探大队,5月升格为松辽石油勘探处,6月再次升格为松辽石油勘探局。

这在当年是极为少见的,足见国家对松辽石油勘探的高度重视。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一决策的作出,为这个局的32118钻井队在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继而发现大庆油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老会战杨炳武

川中会战遭失利

杨老也正是在最后一次升格的这个月,同500人一道,被招进松辽石油勘探局的。

也是在这一年,四川川中接连有3口探井喜喷原油,这无疑让当年急需摆脱国家贫油面貌的石油工业部,看到了一线曙光。《人民日报》以《第二个克拉玛依》为题,向世界报道了川中找到大油田的消息。

当时,在上海视察工作的朱德委员长听到这个消息,喜出望外,专门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说:“这是我国石油工业的一个喜信,希望继续努力不懈,苦战三年,拿下川中油区。”时任中国石油部部长的余秋里激动万分,与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马不停蹄地赶赴四川,在喷油构造现场进行了考察。一个月之后,全国石油工业现场会在南充召开。

当年川中石油会战的资料片

会上决定,全国各路精兵强将齐奔川中,我国由此拉开了首次大规模石油大会战的序幕。

当时已经转战到玉门油田进行勘探工作的杨老,再次和队友们南下,加入到南充岳池石油勘探大队,参加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石油会战。

杨老说:“川中油层较浅,钻二三百米,就有原油喷出。大家都非常兴奋。可是高兴没多久,一个奇怪的地质学现象出现了。有一口井喷了28天油,一天喷50到80吨。因为干部和工人舍不得把油白白流掉,就把井关上了。奇怪得很,过了一个星期再开井,它却不出油了。到底是什么原因,搞不清楚,当时还怀疑是井下面堵了。

“没有办法,就在这口井旁边又打了5口井,结果还是不出油。紧接着,又有口井出现了同样的问题。专家一时也解释不清这样的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为了弄清原因,当年的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亲自带队,钻探81口井,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证实了川中油藏属于裂缝性油藏。这种油藏的特点是油井产量高,但井与井之间产量差别较大,不均匀。

当年川中会战运输钻井物资的运输队(资料片)

“鉴于这个原因,当时的会战总指挥康世恩,在南充石油部地质勘探和基本建设会议上宣布:结束川中会战。来自各勘探局的勘探队伍撤离川中,归还原建制。这样,我们又回到松辽石油勘探局。”

红砖当枕板当床

1959年,当年的石油部和地质部,在对松辽盆地油气勘探方面有了新的进展。松辽石油勘探局下辖的黑龙江石油勘探大队,把勘探重点落在了安达的任民镇、大同的高台子和前郭旗的登娄库一线。

杨老说:“当年的七八月,为了加强生产设备、生活物资的转运工作,黑龙江石油勘探大队在安达北五街成立了物资设备转运站,我被派往这里工作。

“那时的吊装设备极缺,现场只有一台五吨的吊车。人能抬动的小件,都由人从火车上卸下车,放在指定的露天大库里。人抬不动的大件,只能依靠吊车装卸。

“每天,除了睡觉的时间,我们几乎都在安达火车站的站台上。只要标有石油字样的货车,不管是钻井设备,还是生活物资,来啥卸啥,一天下来,累得倒头就睡。

“我们住的地方,是一家国营的招待所。说是招待所,其实就是用木板搭成的上下两层大通铺。就连被褥、枕头都不全。我呢,没有枕头,仰着头不舒服,就在外面捡了块砖头,就这样,板当床,头枕砖,一直睡了几个月。

当年招待所的住宿情况(资料片)

“在此期间,32115钻井队在前郭旗登娄库,打了松基二井,32118钻井队分别在安达任民镇、大同高台子打了松基一井和松基三井,结果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成为了大庆油田的发现井。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大家对自己承担的工作,从不挑挑拣拣,时刻听从党的召唤,组织派往哪里,都毫无保留地服从分配。

“在转运队干了几个月后,我被派往井架安装队工作。这个工作在当时看来,没有齐全的防护措施,在40米高的井架上高空作业,只有一条绑在井架身上的安全带保障,危险性很高。但为了保证油田生产按时进行,大家是明知危险仍向前。有一天下午2点,我们在葡萄花地区安装井架。一根把杆子在井架立起时,突然挣脱束缚,倒向地面。两名在地面的井架工因来不及躲闪,被把杆子砸中,当场就失去了生命,血的教训让我们对安全生产有了新的认识,在以后的工作中,处处重视安全细节,确保不出一点偏差。”

后勤保障忙断腿

1960年的下半年,油田的粮食供应日渐紧张。不能让几千号人的队伍这样坐吃山空,当年的黑龙江石油勘探二处,从各单位抽调人手,在泰康团结屯成立了生活办公室。

杨老说:“有一天,老领导韩忠全找到我,对我说:‘小杨啊,我准备把你调到生活办公室去。’我一听,脑袋嗡的一声。给这么大个队伍搞生活,一旦办不好,大家都得因为我的能力不足饿肚子,这个责任可是不好担啊。

“老领导看透了我的心思,笑着说:‘有压力了?你想的问题我们早就想到了。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你的任务就是每个月拿着大家的副食供应本,去齐齐哈尔龙沙区的副食商店把东西拉出来,去粮食局把供应粮取回来。时不时的,要往返泰康和昂昂溪的黑龙江石油勘探二处机关之间,帮助新调来或调出的同志,办理户口的迁入迁出。’

“我一听只是让我做这些事,心里一下轻松了很多,马上向老领导保证,一定会把这些事办得利利索索。

当年粮食供应关系本(资料片)

“这样,在那个粮食极度紧张的情况下,虽然我们每餐的粗粮多,细粮少,但是没至于饿肚子。可是,我在油田上参加会战的老乡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有一天,我的老乡突然跑到我这儿来,对我讲油田上太苦了。住的条件差,而且还吃不饱,他不想在油田干了。我劝他说,全国都一个样,回去也不一定吃得饱,而且还会给家里再添一张嘴,家里的粮食不更紧张吗?他特别的沮丧,对我讲,想不了那么多了,与其在这儿吃苦,不如回到家里,活在一起,死在一处的好。我看他铁了心,也没再说什么。

“我最后提醒他,他的户口、粮食关系都在单位,这样一走了之,将来补办起来会很困难。他使劲摇了摇头,想不了那么多了,去办这些,就走不了了。他求我,在他走了之后,把他的行李帮他邮回老家,我答应了。

当年副食商店的资料片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像我老乡这样的人并不少见。随着油田生产、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许多人也在不同时期找到原单位,想恢复工作关系,最终也没有成功。”

红色传承

没有吃不了的苦

讲述人:杨晓涛(杨老的儿子)

杨晓涛

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父辈们在那个缺吃少穿、住宿条件极差的创业年代,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发扬最能吃苦、最能战斗、最能忍耐的精神,克服一切难以想象的困难,在这片荒原之上,天当房,地当床,大衣当棉被,在3年的时间里,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主人翁责任感,甩掉了新中国贫油的帽子,让中国的原油实现了基本自给。

今天,我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好了,但这种艰苦奋斗、不计得失、舍我其谁的奉献精神不能因为条件的改善而忘记,我们要沿着先辈的足迹,传承他们的创业精神,在新时代创造新辉煌。

版面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