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商业贸易
第一节 商贸业的兴起
涉县自春秋战国起,即成为邯郸至长治、林县达太原的交通要道,大道所经之处集镇商号颇多,交易繁盛。“惟逢会市,则他处商贾多有至者”(清嘉庆四年《涉县志》)。史邰村地处涉县的东南端,东与磁县的辉水、南王庄接壤,南与河南林州的小王庄、古城接壤、西行10公里与山西平顺县接壤,成为贸易“三省通衢”之枢纽,从清
朝末年,民国初年,史邰村的村民就有到磁县的陶泉、老爷山,河南彰德府一带扛长工和打短工,用自己的劳动力换回油盐酱醋;把自家种的玉米、豆类、棉花等农产品到河南姚村、山西平顺换回锅碗瓢盆,这就是史邰村最原始的贸易往来。日本侵略军入侵后,对涉县的商贸流通进行封锁,史邰村的造纸业,养殖业受到影响,八路军一二九师驻境,史邰人把制作的纸张以及农产品出售给八路军,后与八路军合伙办造纸业,实现互利共赢。
1.供销社 史邰村供销社成立于1957年,地点设在狮子头任义成的三间门房,它以政府为主导,村民募集资金或以物折算,集资入股商业流通的集体合作社,成为村民商品交易的流通渠道,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对调节村民生活供给和村民出售农产品,促进农村贸易流通发挥主渠道作用。
20世纪50、60、70年代,史玉西、任玉喜先后担任史邰村售货员,是供应和销售体制的“购销员”,是不以营利为目的“泥饭碗”。先期是工分制,工作一天生产队记一个工(即10分)。农忙时,白天下地劳动,晚上开门到深更半夜。其工作职责是:采购供应农民的生活用品、生产资料,收购农产品,并进行分级包装等初加工、运输、保鲜储藏农产品,批量销售并建立购销台账、整理交易信息等等,以自身的优质服务,让农民买得放心、卖得实诚。
村民们把自家的核桃、柿饼、花椒、黑枣等农产品,远志、蒲公英、知母等中药材,鸡、鸡蛋、家兔等家禽产品出售给供销社,再从供销社买回煤油、食盐、布匹、香烟、纸张等日用品。也有商贩来村收购核桃、花椒、黑枣、羊皮、牛皮等山货,向村民出售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贸易往来活跃。20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匮乏,国家对粮食、布匹等关系国计民生的物资实行统购统销,实行布票、粮票等票证制度,来调节国民经济的供需平衡,一些小商小贩出现倒卖粮食、粮票等国家紧缺物资,小商、小贩被视为“资本主义”和“投机倒把”遭到严厉打击,村民们在商贸交易利益才得以保护。
随着村商业贸易的更替,先后有魏天学、冯吉栓、史怀周担任售货员,与个体流通体制并存,社会市场日趋繁荣和活跃;今天,电子商务和物流业已取代供销社的大部分功能,村民可以足不出户就能进行商品和农产品的交易,便捷高效。
2.物资交流会 20世纪50年代起,河南古城村每年的农历2月13—15日举办一次“物资交流会”(俗称赶集),村民们把自己的手工艺品和农产品拿到集市上出售,买回的生产、生活用品。随着社会经济的活跃,合漳、西达、白芟、太仓等村每年相继举办“物资交流会”,商贾云集,商品琳琅满目:任令子的油条个儿大、酥软,香味浓郁,侯有年的镰刀、镢头锋利适手,史伏廷做的板凳、桌椅木工工艺品成了十里八乡的抢手货,任其录编织的箩筐、篮子经济实用、别致新颖。村民们所需的日用杂品,香皂、雪花膏;生产农具,如购买犁、耧、锄、耙、木锨;瓦盆、水缸、铁锅等生活用品;驴、骡、牛等牲畜都要到物资交流会上调剂余缺,物资交流会既保障了村民生产、生活所需,又繁荣了社会经济。
3.市场经济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史邰村以供销社、个体户、小商小贩并存的商贸流通新格局。供销社主要经营日用百货,烟酒副食品、布匹等,如洗衣粉、洗脸盆、4.7牌香烟 、饼干儿、白酒、啤酒、的确良布等; 农资商品有化肥、农药种子、生产农具 ,如:碳酸氢铵、硝酸磷,小麦、玉米种子,敌敌畏、乐果农药,喷雾器等商品。个体户、小商贩作为商品交易的有益补充,收购花椒、核桃、柿饼、黑枣、槐米等农产品,向村民出售水果、菜、食用油、电子产品等商品,满足村民物质所需。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大型农机具,如收割机、旋耕机、播种机,家电产品,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村民随时到农机市场和家电商场购买,进入21世纪,村民还可享受国家农机、家电下乡补贴。农产品收购,小商小贩活跃在街头巷尾和田间地头收购农产品,他们从市场拉来蔬菜、肉类以及生产、生活日用品,和村民的花椒、柿饼、核桃等干鲜果品、土特产现款交易,
村民也可把自家的干鲜果品和土特产运到城里干鲜果品市场交易;今天,惠农电子商务走进千家万户,物流全覆盖已惠及史邰人,村民可以足不出户,通过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现代支付手段,从网上购买自己所需的商品,快递小哥走进千家万户,促进了史邰村的商品贸易流通,从而提高了村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第二节 诚信立商
1.仁爱、诚信经商 史作梅出生于清朝光绪年间 ,从小随父亲在地里干农活,三九天随父亲垒堰修地,三伏天随父亲在太阳底下锄谷苗,他深深体会“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艰辛。一天,他和父亲在地头的老柿树下歇脚,父亲给他讲解史姓家风“忠厚传家久,耕读继世长”的含义,他接过父亲的话茬,咱史姓不能只“耕读继世,还要学会经商,把咱村的农产品卖出去赚钱。”父亲听他的话很有道理,就送他到合漳的私塾念书。
史作梅读书天资聪颖,悟性很好,学习《论语》,他融会贯通,能从孔子的千言万语里提炼出儒学“仁爱、诚信”深邃的思想;学算术能举一反三,从不死记硬背,学习乘法口诀联想起珠算口诀,练珠算能熟悉乘法口诀,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理解事物的本质内涵,学习起来会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为他的经商打下良好的基础。
他收购家乡的核桃、柿饼、花椒、烟叶、楮纸、蚕丝等农产品用驴骡驮着,经河南的盘阳进入山西的平顺县城,把这些农产品卖到晋
城、太原、张家口等地。在沿途收购布匹、锅碗瓢盆、西药等生活用品贩运回来。一次,他贩运的生活用品被土匪抢劫身无分文,当时的数九寒天,他在荒野漫无边际地逃跑着,突然被一具僵尸绊倒,仔细看,还有一息尚存,他把身上仅有的棉衣给他穿上,背到一座山神庙里,把他仅有的白面饼喂到他的嘴里,当这个人苏醒过来时,才得知,他是进京参加科考的秀才,被土匪抢劫。他撕开夹袄取出三块银圆,把他仅有的白面饼都赠送给他。临别时,秀才告诉他:“他家晋城临街有一处破宅院,我这条命是你救的,你就到哪里安身立命,做生意”。后来,这个秀才衣锦还乡,大力宣传他“仁爱、诚信”的商人,他从晋城、太谷一带赊账进货,做起了长途贩运的生意。
史作梅把“仁爱、诚信”当作他经商的命脉,从不掺假和缺斤短两,他经商宁可赔钱,也不能失信。光绪二十年(1894年)8月,天下大雨,清漳河发洪水,冲毁民田,一些奸商乘机以次充好,他却反其道而行。他贩运回来白面、大米都是有等级的,有钱人自然能吃上好的米面,穷人家就只能买最普通的米面。为了能让穷人也吃上好粮食,他故意将上等米面掺到了普通米面里,并按照普通米面的价格卖给穷人。十里八乡的人知道后自然是对他的慷慨义举感恩戴德,由于他有一颗“仁爱”之心,以诚信为本经商,所以,他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2.敬业爱岗的任玉喜 1965年,供销社迁址南街史伏廷家三间南屋,任玉西担任史邰村第二任售货员;这个时期,那时,社员们物资很匮乏,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买卖价格分厘必争,称头高低都有人计较,所以他勤勉敬业,态度和蔼,在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公平交易,把社员们的满意作为他追求的目标。白天参加生产劳动,晚上开门营业,坚持到深夜12点,日清月结,账目清楚;他从1965年至1977年间,交通不便,道路沟沟坎坎,上坡下岭,挑着货篓把收购的山货、药材送到合漳供销社,在那里挑回布匹、香烟、肥皂等日用品,镰刀、锨撅 、杈杷扫帚等生产农具,要涉水渡过清漳河,遇有汛期和冬天,还得从台庄绕道往返十几里路,十年如一日,无论下雨、下雪,都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收购农产品,是最忙的季节,也是一件最操心的工作,必须做到“保证质量,账物相符”有生产队集体的农产品,有农户的农产品,收购季节和收购数量及质量,错综复杂,他根据收购的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按照农产品的等级,认真挑选,保证质量,忙活起来,连饭都顾不上吃,忙到深夜;在收购过程中既要保证质量,还要保证不缺斤短两,工作中有的农户以次充好,或弄虚作假,他都坚持原则,耐心解释,保证农产品收购质量和公平交易。
农产品的“日清月结,账物相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核桃、花椒、柿饼种类繁多,等级价格参差不齐,他付出的艰辛无以言表:有一年他收花椒,核对账目,发现6元钱的亏空,反复核对实物和现金,仍然有6元钱的亏空,一夜睡不着觉,黎明时分,他突然想起来,大队的五保户任盲女,来卖花椒说:“赶紧给俺算账,我还拿回去熟油嘞。”当时在场的人以为她在说笑话,可找到她家时,那袋花椒还放在院子里的石桌上,盲女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泣,再看着土有四壁的家,他怜悯之心油然而生,悄无声息回家拿了6元钱冲账,他担任史邰村的售货员,不仅仅是劳动的付出,更是“爱心”的付出。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以诚信为本,公平交易,为社员调节余缺,不辞辛苦,努力工作着,赢得社员们的赞誉。
3.任国强,男,史邰村第一村民小组,1975年生,天资聪颖,擅长电子、机械修理,1995年在天津市钢铁集团焦化厂工作,他刻苦钻研电子、机械维修技术,并能够举一反三,学习商品营销管理,现为电动车经销商。
进入21世纪,新能源动力日新月异,电动车销售行业方兴未艾,他才思敏捷,勤于思考;2007年响应涉县人民政府号召,回乡创业,在涉县城老城街开起电动车维修门市,利用他的技术专长,在电动车维修过程中,本着对客户负责的精神,凭着精湛的维修技术,既要吃苦耐劳,又要注重细节,赢得客户满意。
他关注电动车销售市场,善于捉捕市场商机,投资8万元,在太行市场租赁门面,经销电动车兼营电动车维修,他秉承“诚信为本,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开展优质服务,对出售的电动车一律实行7天包换,终身保修,由于他出售的商品质优价廉,他率先集采购、运输、仓储、销售、售后服务的“一条龙”营销模式,创新思维,开拓农村电动车销售市场,与固新、西达、合漳、张头等商店实行垫资代销,营销连锁,由城市向农村辐射,对售出的电动车,开展跟踪服务,以优质服务赢得销售市场,他的电动车销售做得风生水起。现在已拥有固定资产80万元,流动资金50万元,年销售额100多万元,收益30万元,为国家创利税年10万元,为史邰村的发家致富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4.任军芬,女,生于1978年,史邰村第一村民小组,她才思敏捷,视野开阔,是史邰村第一位在涉县城从事物流业的才女,他中学毕业了,看到村里的男青年们都去做黑包工或在家务农,女青年在家务农几年后就嫁人,她想:难道我们农村人就应该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家围着锅台转吗?他立志要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为史邰村的青年人创出一条致富路。
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物流业的兴起,已成为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新兴产业,它以现代制造业和商务流通为基础,集采购、运输、仓储、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2008年,她瞄准商品物流业这个商机,到涉县城、石家庄、郑州新乡等周边城市考察建筑业、家具、家电、服装业等商品消费市场,在涉县城租赁门市、联系运货车辆,雇了村里史保林、任堂山等员工,投资10万元,在商贸城开起了史邰村第一家物流门市。成为集建筑材料、家具、家电等商品集散地。她诚信经营,绝不唯利是图,把客户满意作为商业运营的最终目标,组织货源、运输、仓储、配送全程服务,保证质优价廉,高效便捷。
她是一个要强的女人,为了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她和员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员工想不到的事,她早谋划,拓宽物流业务,员工做不到的事,她不折不扣地去完成,努力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她科学管理,合理利用好有限的流动资金,挖掘内部潜力,节能降耗,精心组织货源,安全高效运输,努力使仓储、资金周转、商品配送利益最大化。她以优质服务赢得客户的信任,不断开拓物流营销市场,现在已拥有固定资产50万元,周转资金50万元,年商品吞吐量100多万元,收益30万元,为国家创利税年10万元。成为涉县--郑州集货物采购、运输、仓储、配送一体的商品物流集散地。
5.任水仙,女,生于1966年8月,史邰村第一村民小组,她性格开朗活泼,勤于思考,是一个外向型才女,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开她走出大山的心扉,他对母亲说:“我要去城里做生意。”母亲大吃一惊,劝她:“一个女孩家到城里做生意,哪有那么大的胆量,赔了咋办?”她父亲是建筑工人,最懂她的心思,拿出1万元,这是他多年的积蓄,鼓励她:“俗话说:人不怕倒了运,就怕泄了劲,赔了本,我还支持你。”父亲就是一座大山,为她步入商海提振了信心。
1986年春,她在原体育路的繁华的地段租了门市,当时的租金就4千元,都担心租金高会赔本,他创新思维:“只要进的服装赶时髦,展示出青年人的青春气息,就赔不了本。”她时常关注电视里的“时装展览”对模特不同季节、不同阶层时装和服饰的观摩、研究,她经营的服装很受城里青年人的青睐;她很注重自己的仪表,她穿上时髦的服装和服饰,温文尔雅,就是最“靓丽”的广告,开展“微笑服务”对顾客百问不烦,
百挑不厌,她在繁华地段的门面更是锦上添花,顾客络绎不绝,第一年的纯利润达两万元,掏得服装行业的“第一桶金”。
随着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健康休闲已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时尚,机遇往往亲迷善于捉捕商机的人,2001年,涉县宾馆的洗浴中心对外承包,她以年租金25万元一举中标,对洗浴中心进行全方位扩能更新改造,集商务洽谈、洗浴、棋牌、健身、娱乐等多功能的休闲场所;高薪聘请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员工队伍,全方位提高员工专业技术水平;开展“温馨服务”活动,员工的服务态度和工作业绩与他们的工资奖金挂钩,激发员工创效益的内在潜能。
她创新思维,与时俱进,现在她拥有固定资产2000万元、流动资金1000万元,年利润800多万元,上缴国家利税60多万元。
第九章 工副业
第一节 传统手工业
一、楮皮造纸业 史邰村的楮皮造纸术最早出现于明末清初,鼎盛于民国时期。史邰村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张德府至大名府,磁县至黎城县的商贾交往的必经之地,为史邰村的造纸业提供了商机,史邰村的山场资源丰富,楮林植被茂盛,给村民造纸提供了原材料,楮皮造纸业成为史邰村民谋生的技艺,村里几乎家家户户有楮皮造纸的作坊,在抗日战争时期,史邰村的造纸技术已经有了很高的技术水平,据老辈人说:一代晋商史作梅(史邰村人)将村民制造的楮皮纸销往太原、长治、晋城、黎城县等地,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和129师的办公用纸和冀南票就是用的史邰村制作的纸张;任兆府、任天成等,造纸技术精湛,善于经营,曾与129师后勤处联合办造纸厂,适度的规模经营;随着造纸技术的更新,1950年,楮皮纸渐渐退出印刷和书写用纸行列,成为历史的记忆。
史邰人用楮穰作为造纸的原料,先将楮枝放在水中浸泡,然后剥去表面的深色表皮,取出里层白色的树皮,将其放入加满水的大铁锅中煮,边煮边搅,一直到楮皮煮熟软烂,在场地里晒干,到清漳河边挖水池,人们将这些晒干了的楮皮取出,在清水里进行长时间的浸泡,捞出后再用沸水进行24小时的蒸煮。煮烂后的楮穰皮被放置于打浆池内,完全用人工将楮穰打细、打碎至絮状。絮状的楮穰皮随后被放于捞纸池内,按100斤楮穰30斤石灰的比例放入石灰,在木桶中放一夜;用帘架将已分解均匀的纸浆捞起,纸浆充分地吸收在模具上,一张楮皮纸已初步成形。此时再送往烤房内用火焙干,成品楮皮纸就这样造出来了。整个造纸工艺流程一般20多天,全手工操作,纸张的均匀、厚度、添加药水的分量等要领基本上就靠经验、眼力、熟练程度等掌握。
史邰人做的楮皮纸呈淡黄色,按纸规格分“大汉、中汉、小汉”三种楮皮纸,由于他们诚信经营,技术精湛,所做的楮皮纸纯正的纤维构造,做出的纸张具有其特殊的书香气,具有柔嫩、防虫、拉力强、不褪色、吸水力强。他们做的楮皮纸除做普通纸张外,还用于高级装裱、制伞、制扇子等工艺品,楮皮造纸业的兴起,促进了史邰村的经济发展。
二.纺织业 史邰村的岭岗地(如坟岭、丫豁尖、北沟岭、庵子岭、后岭)属红褐碱性土质,这里气候很适宜种棉花,村里人纺花、浆线、织布工艺,丰衣足食:弹花都是用竹子或木棍和丝绳或牛筋作一个弹花弓,用木头做一个圆锤,叫弹花锤。把弓放在棉花上,用弹花锤敲打弓弦,使其抖动,将花絮弹开。民国时期村里就有了手工弹花作坊,走门串户做弹花服务。20世纪70年代,史邰第二生产队,在小井儿外建起水轮车轧花和弹花机,用水动力冲击叶轮,带动曲轴转动,驱动机器。棉籽与棉絮分离的叫轧花机,使棉絮蓬松的叫弹花机。轧花、弹花每天可加工300 斤籽棉。
民国初期,史邰村就有了纺花、织布的工艺,用自己的手艺解决穿衣问题,大部分妇女都会纺织,多在冬春天进行。先将弹好的棉花搓成花骨卷儿后再纺。纺完线后接着用线拐子拐。染色、洗、络线、经线。浆线、经线多在春末夏初时节进行。经完线后再将编好的线头穿上杼、掏上综,便可上机织布。织的布多为白布,也有花布(多为长条形或方格形)。一般妇女一天可织一弦(3—4米)。1943年,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纺花、织布,支援抗战,为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作出积极的贡献,曾有不少妇女被评为劳动模范,
纺织工序∶轧花—弹花—搓花—纺线—拐线—染线—浆线—络线—经线—穿杆—掏综—上机—织布,随着纺织业工艺技术的改进,棉布、纤维等布匹品种不断增多,传统的手工纺织业被现代规模纺织业所取代。
三、手工红薯粉条 史邰村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很适宜红薯的生长,如老鳖头、坟岭、丫豁尖儿、前条地、岩龙头、西岭、老鳖垴等岭岗地属红壤土质,具有产量高,甜润爽口,出粉率高的特点。
史邰人制作红薯粉条有着悠久的历史。开始一家一户的小规模手工作坊、几户人家合伙半机械 化手工作坊,到20
世纪60—80年代,大队办起了机械手工粉条作坊,负责人史伏廷,人员:任桃成、任水方,任珠子、邰铁旦、邰佛保,他们肯吃苦耐劳,都掌握端漏勺漏粉条的技术,在漫长的“糠菜半年粮,红薯来当家”的岁月中,对改善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大队粉坊粉条的制作过程:1.在选料过程中精挑细选表面光滑、无发霉的红薯,反复清洗,除去杂质。2.将优质红薯粉碎成浆,用粗布把浆过滤在水池内浸泡两天,使红薯粉沉淀析出,暴晒成块状。
3.冬天上冻时打浆、漏粉条:打浆:将500克淀粉加100克明矾,掺冷水2500—3000克,放入盆内。盆放入锅内煮沸,不断搅拌,成熟度达八九成即可。打成的浆糊,可兑20公斤淀粉面;漏丝:漏丝前可先试一下,看粉团是否合适,如漏下的粉条不粗、不细、不断即为合适。如下条太快,发生断条现象,表示粉浆太稀,应掺干淀粉再揉,使面韧性适中;如下条困难或速度太慢,粗细又不匀,表示粉浆太干,应再加些湿淀粉。漏丝前调粉以一次调好为宜。粉团温度在30—42摄氏度为好。
备好两口大锅,大冷水缸两只,漏勺要中型48孔的。漏丝时,浆糊要搅匀,边拌边加温水,水温为50℃。当淀粉团离手时,抓起一团(把),少许自然垂落,如不断落,即可漏丝。在漏丝时,要预备一锅开水,当锅内水沸腾时才漏丝。丝条沉入锅底再浮出水面时,即可出锅,经过一次冷水缸降温,用手理成束穿到木棒上,经过二次冷却降温,不断摆动,直至粉丝松散为止。然后放在室内,冷透后拿出室外晒丝。4.晒丝。将粉条拿到背风向阳处,晒干后包装即成品。
四、磨糠 20世纪60年代,史邰人在小栈儿的外滩建起一座水磨,从虎头寨、西岭洼沟口、岩龙口、小井外滩至小栈儿外滩修引水渠,利用20米的水位落差形成水势动能,通过水槽冲击叶轮旋转,使传动轴旋转带动磨盘旋转,两个磨盘犬牙交错的沟槽将粗康和玉米磨碎。水磨分主磨盘和箩筛组成,主磨盘:通过水位落差的冲击力,驱动水磨叶轮的旋转,通过传动轴,使上位磨盘旋转,再通过上位和磨盘自身的重量和犬牙交错的上下位磨盘旋转的摩擦力,将谷糠、稻糠、玉米磨。箩筛:通过水位落差的冲击力,驱动叶轮旋转,通过传动轴和箩筛主轴的扭结距使箩筛作往复运动,将主磨盘磨的糠面,筛去细糠面,再将粗糠面返回主磨盘,经细箩筛细糠面,继续将糠面磨碎,周而复始的工作,直至将原料全部磨成细糠面。
史邰人在“糠菜半年粮”的岁月里,根据各家的生活水平,玉米和糠的比例由三七开(玉米占30%,谷糠、稻糠占70%)、四六开、五五开,生活好的七三开,在那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史邰人善良淳朴,每年磨出的新糠面,掺上柿块,制作最好的糠送给邻居或亲戚,分享生活的滋味。
五、苇席 1963年那场百年不遇的洪水,一个回水旋儿,在小栈儿外滩淤积了一片洼地,常年积水,大约有20亩洼地,自然生长着芦苇,春天芦苇笋春意盎然,到秋天形成芦苇荡,给史邰大队形成纯天然的芦苇资源,每年秋后割一茬,生产队留一部分,请桃城一带的编席匠,变成苇席圈,囤粮食用;一部分分给农户,编成炕席家用,这种炕席有冬暖夏凉的功效,很受社员们的青睐。
第二节 工匠技艺
一、木匠工艺,木匠以木头为材料,他们伸展绳墨,用笔划线,后拿刨子刨平,再用量具测量,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家具和工艺品。木匠从事的行业是很广泛的,他们不仅可以制作各种家具,在建筑行业、装饰行业等都离不开木匠。木工工具:锛:把大型木料大体劈开,削平,斧头:把劈开木材继续砍削平直木料。刨子:将削平的木料表面刨得更细致 平直。凿子:用以凿孔与开槽。锯子:用来开料和切断木料。墨斗:用来弹线与较直棱柱等。角尺 :丈量与校正角度等。顺治十七年重建的隆音堂,道光年间的老戏楼,史邰 人就应用了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起房坡脊,飞檐斗拱和雕刻工艺;明末清初制作的家具就有了八仙桌、太师椅、圪老圈椅,雕刻着精致的图案,木匠工艺就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20世纪60—80年代,史邰村的木匠有史伏廷、任金山,为农户制作八仙桌、太师椅、柜橱、木箱、棺材等家具,其后人史怀周、任会平继承父亲的传统工艺,使用电刨、电钻、电锯制作立柜、组合柜、沙发等现代家具,继承和发展了木工工艺。
二、油漆工艺 就是用油漆在各种器物的表面绘制各种画面和图案,从审美艺术的角度看,这些器物就成了工艺品和美术品,就有了美感艺术,史邰村著名的油匠史玉章(乳名:小牛儿)、邰生富、史乃昌,他们天资聪明,擅长绘画,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很多油漆工艺品,村里人男女结婚时,都找他绘制的家具如:八仙桌、太师椅、衣柜、板箱等器物的表面绘上精致的图画,喜堂上的百鸟朝凤图及楹联,炕箱、隔扇、迎壁绘制出精美的图画。村里死了人,他油漆的棺材二十四孝图栩栩如生,其中蕴含的美感艺术,教化着村民孝敬父母,福禄寿长,寓意着仁爱至孝深刻的含义。
三、铁 匠 打制锻造铁器的工匠,是一门传统工艺,它是以铁质为原料,经过铁匠炉煅烧,使铁质由硬变软,用大锤煅制出各式各样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如镢头、镰刀、斧头、菜刀等铁制品。铁匠用来打铁的工具有:小铁锤、大铁锤、铁夹(用来夹烧热了的铁坯)、砧子(铁匠打铁的平台)等。
20世纪60—70年代,在史伏廷家的后院建起了铁匠炉,侯有年、任保生铁匠工艺技术精湛,向炉里添加煤炭,手拉风箱,使炉火旺盛,将铁制品煅烧至白热化状态,称为掌握火候,用铁钳捏住铁具在铁砧子上反复敲打,引领着史双计、任长生、任三牛等大力士,抡起的大锤反复猛力夯打锻压铁件儿,就这样周而复始地煅烧—锻压—再煅烧……直至煅制出所需的铁件。 那时主要是支持生产队的农业生产,打制的镰刀、菜刀、斧头等简单粗糙的铁制品,对使钝了的铁制品(如镢头、镰刀、菜刀、斧头)进行二次煅烧、锻压,使这些铁件锋利。
四、脱坯工艺 脱坯建造房屋在史邰村有着悠久的历史,盛行于20世纪中叶,是砌房屋,垒院墙的主要材料,脱坯工艺简单,但很费力。其工具由坯杵和坯母组成。规格为长36厘米,宽18厘米,厚6厘米;主要原料是黏性土。工艺流程:把黏性土湿润至,用手攥一把土,散开呈颗粒状;垫两块比坯母略大石板,面要平整,将坯母放在石板上,用白灰或草木灰撒在坯母的底部和四周,装上木栓卡牢,填满土使坯母容量的1.5倍,用坯杵用力夯成形,去掉木闩,将土坯放置平整处,保持一定的坯缝垒砌起来,晒干即可。通常用两副坯母倒替使用,提高工作效率。
石 匠 从旧石器时代就有人打磨石头,制作简单粗糙的石条、石板修桥、铺路、建房屋、垒院子等,史邰村的龙王垴、羊圈沟的青石就是上好的石材,它石质呈层状结构、柔软,便于制作。石匠分为粗石匠和细石匠。史邰村现村的粗石匠制品有村口的石券,南街、下街、邰口旧街的石屋。细石匠活:宅基地的起门,迎峰、压峰等石境内的碑刻、石狮子、石墙礳、 建筑;石碾、拴马石、兑臼、石槽、石桌、石凳、石锁等石材制品,如史玉堂门楼精致的迎风,雕刻着“丹凤朝阳”图案,任所金门楼精致的迎风雕刻着“百鸟朝凤”图案,都蕴藏着深厚的建筑艺术内涵。民国以来,史邰村的石匠有:任兰秀、任国成、任义荣、任北方、邰长云等,他们在史邰村的石材建筑上展示着他们不朽的杰作。
第三节 工业 企业家
一、工业 1.符山拉矿搞副业 20世纪60—70年代,史邰大队干部到涉县符山铁矿联系拉铁矿,每年的冬天和春天的农闲时间,三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派两辆排子车到符山铁矿拉铁矿石,搞副业壮大集体经济。每年的初冬,天气转凉,第一生产队的任六生、任金生,第二生产队的任未所、史桃喜、任雨廷,第三生产队的邰长付、邰土成,这些人都是各生产队的车把式,赶着车,从队里带着今冬明春的口粮,到符山铁矿简易的工棚住下,搭伙做饭、拉矿,由于符山铁矿坡陡、路远、坑洼不平,专门有一个人轮流修理车辆、做饭,他们凭着精湛的技艺,驯服牲畜,驾驶车辆,吃苦耐劳,拉一车铁矿一元钱的收入,起早贪黑拉铁矿,增加集体收入,为改善社员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史东升硅铁厂 1988年秋,原中共史邰村支部*史东生与邯郸钢铁厂老杨合资在邰口的东地,建设史邰硅铁厂,总投资60万,史东生负责基础设施、建厂、电力、劳务等事宜;老杨负责建厂的设备采购、冶炼技术、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等事宜,成为合漳乡第一家民营合资企业。该厂依托本地的硅铁矿藏资源,水、电力资源、人力资源,和邯钢的技术、原材料(铁屑、钢材、焦炭等);其工作原理:利用高压产生的强电流,与碳墨电极发生短路,有焦炭助燃,产生巨大的热能,将固态的硅矿石、钢材、铁屑溶解成液态的硅铁水的冶炼过程。
于1989年5月正式投产,招收员工30名,日产量达60吨硅铁,日产值14万元;邯钢专门派冶炼工程师、技工对员工进行培训,每班7人,三班倒替作业,产品质量优良,全部销往邯钢,经济效益可观,促进了史邰村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3.任乃付砖场 1988年春,自筹资金 5 万元,生产能力为,每月烧两窑砖,10万块机制砖,自产自销,年产值4万元。利用小栈儿坡的黏土资源,建设砖窑一座,购置制砖机。聘请制砖技术人员,雇佣本村劳动力10人,从业脱砖、烧砖、销售等工种,在实践中掌握了制砖技术,十里八乡建设用砖可就近来这里购买成品机制砖。
二、企业家1.造纸工匠 任兆府,男,1913年5月出身于书香门第,系涉县合漳乡史邰村人,高小文化,善读书,勤于思考,对手工制作具有丰富的想象力,造纸技术精湛,曾为八路军造纸做过贡献。
民国初年,史邰村的楮皮造纸方兴未艾,几乎每家有手工造纸作坊,但造纸工艺和技术参差不齐,他善于把造纸工艺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反复琢磨,改进造纸技术,例如在楮皮和荆棘浸泡时加入适量的白灰浸泡,会使捣糨糊时更容易把纸浆捣烂,纸浆且有韧劲。
1940年,八路军129师在合漳村开设造纸厂,经营者老赵聘请他为技术副厂长,全权负责造纸的生产和技术,他带领冯丑旦、任天成、任义国、冯二康,等工匠给八路军造纸,他吃苦耐劳,其他人想不到的技术,他提想到,其他人做不了的技术活,他会做,根据各人的特长合理分工,对造纸技术分类指导,不断改进工艺:例如晒纸工艺,以往都靠将薄纸附贴在墙上,靠自然光晒,专人看护,他建造烘干房,做成货架,分层附贴,既节省空间又晒得快,提高造纸工作效率。随着抗日战争的需要造纸厂先后搬迁到林县姚村、山西平顺,他们随厂搬迁,每次建造纸厂,都要根据当地的办厂条件,造纸设备的工作原理,对造纸工艺进行改进,在姚村时利用该地的水资源,设计水轮车,用水的落差为动力,在容器里捣纸浆,纸浆细腻,出纸率高,质量好,满足八路军公文用纸。
2知名企业家史国平. 史国平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但他志存高远,勤奋读书,1995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全国985重点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他常以孟子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修行励志,笃学敏行,刻苦学习企业经营管理知识,钻研营销业务,建立自己知识储备,用自己渊博的专业知识进行社会调研,探索出“模拟市场,成本核算”的企业营销模式,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1998年应聘于世界500强企业,日本小松株式会社工作,先后担任财务科长、部长等职务,他深入企业网点搞市场调研,合理利用企业有限的资金资源,使企业利润最大化,使企业营销符合市场经济的总体要求,赢得企业决策层的信任,2004年12月,在小松株式会社的支持下,自主创业,投资1000万元,创立河南小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重型机械的采购、运输销售以及售后服务为一体的营运机制。
诚信为本,建立市场销售网点,以信誉求生存,贯穿于采购、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特别是售后服务,采取销售跟踪,坚持让客户满意就是企业的最大效益的营销理念;企业管理以“工作重心向下,经济效益才能向上”的理念,亲自到各地城市的销售网点搞市场调研,及时掌握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集体攻关,解决采购、运输、仓储以及售后服务的工作难题,以点带面,举一反三,保证企业在采购、运输、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正常运营,年产值达8000万元,经济效益稳步增长。
“发展是硬道理”,挖掘内部潜力,不断开拓重型机械销售市场,2010年1月,自主创业,投资3000万元,创立河南凯龙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团结公司员工在从事重型机械销售的前提下,拓展重型机械零部件销售,瞄准国际国内两大市场,攻坚克难,实现年利税1亿元;2019年2月,投资5000万元,创立江苏宁隆机械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工程机械销售、租赁、服务业务;2022年3月,为了配合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投资500万元,创立河南博雷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新能源原动力设备销售,目标瞄准清洁新能源装备市场,主要业务:充电桩、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光伏发电设备以及元器件的销售和租赁业务,成为高质量绿色发展的知名企业。
2004-—2022年,在重型机械工程和新能源领域投资1亿多元人民币,企业效益滚动发展,现在拥有固定资产超过3.4亿元,年生产总值达8亿元,年利税超过1亿元。由于他诚信经营,以市场为导向,赢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热心社会公益,回馈社会,公司曾多次被当地政府授予“诚信单位”“财政突出贡献单位”“社会公益突出贡献单位”“最受消费者信任单位”等荣誉称号,成为名副其实的知名企业家。
第十章 基础设施
第一节水利 电力
一、水利建设 1.健康饮水 古时,史家庄人在清漳河边挖了一口水井,该地命名叫“小井儿”井水清爽甘洌,村民们都来小井儿挑水;20世纪70年代,在小栈儿坡根建扬水站,在黄圪角儿浆砌水池一座,将漳河水抽入池中,村民就近来此挑水且不用爬陡坡上岭,省时省力;邰口村的清漳河边有纯天然泉水,村民来这里挑水饮用。1985年,在小栈儿坡根打机井一座,建扬水站,在笨垴咕嘟顶部浆砌水池一座,将泉水用水管输入两个自然村前,饮水条件得到改善;1994年,街道铺设自来水管,村民用上了自来水,结束了挑水的历史;1998年,在西沟南岭坡根,打机井一眼,在南岭建蓄水池一座,村民饮用健康的地下水,水质纯净并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口感清爽甘甜。
2.兴修水利 史邰村位于清漳河东岸,清漳河的洪水泛滥,漳河经常改道,洪水把河滩冲成七沟八梁,种植的农作物经常被洪水冲毁,村民们很重视旱地的粮食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史邰人民牢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指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兴修水利,千方百计增加土地灌溉面积,夺取粮食丰收。
20世纪50年代,村党支部*任其林,村主任任义民组织村民修筑护堤坝,历时14年的农闲时间,发动男女老少战严寒,斗酷暑,抬石头,垒老堰,从虎头寨经西岭洼沟口、岩龙口、小井儿外滩,至小栈儿的外滩 ,全长4000多米底部根基宽6米,顶部宽3米的护堤坝;沿着护堤坝修引水渠,全长4000米,宽2米;修高垫低,平整河滩,挑土垫地,100余亩,修筑简易拦河坝300米,汛期被洪水冲毁,秋后再修复,周而复始,保证河滩地的灌溉。
1963年,涉县遭遇千年不遇的洪涝灾害,清漳河洪峰流量高达6500m³/秒,14年的千辛万苦,筑坝、修渠、垫地被洪水毁于一旦,社员们怨声载道,中共史邰大队党支部并不气馁,站在“抗洪救灾,修复河滩地”的前列 ,成为“筑坝、修渠、垫地 ”的中流砥柱,天刚蒙蒙亮,党员干部史玉民、史玉福、邰永福、任天金等已在河滩挖根基,抬石头,青壮劳力不甘落后,任义国身体驼背,但他精气神十足,苦干加巧干;邰铁旦、史双计、史玉红等,奋力抡圆的臂膀,18磅大锤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再硬的石头也得四分五裂;邰永福、邰佛保、史伏廷、任桃成等石匠,“工”字形的石堰一茬压一茬,展现史邰人的“工匠”技艺,护堤坝拔地而起。
为了抵御洪水的冲击力,在护堤坝沿线栽上柳树,利用柳树发达的根系筑就抵御洪水冲击力的第二道防线;堤坝沿线修引水渠,既起到灌溉土地的作用,又能疏通水流,筑就抵御洪水冲击的第三道防线 ,充分展示了抗击洪涝灾害的“史邰智慧”。
据老辈儿人讲:洪水在西岭洼沟口外滩的堤坝冲了一个豁口,洪水从沿口、小井儿、小栈儿奔腾而下;回水旋儿在其外滩於了个圪梁,史邰人挖断圪梁,将洪水分流,秋后十月,豁口水流湍急,社员们备好了石料,堆在豁口的两边,先把巨大的石头推入河心,任四海是退伍军人,率先跳入冰冷的水中,史玉民、史伏廷、任天金、邰铁旦等青壮年社员纷纷跳入河里,组成一道冲不垮的人墙,其他人有运石料的,有垒堰的,终于堵住了豁口,让清漳河改道。
1996年8月4日,清漳河出现特大洪峰,洪峰流量达8400m³/秒,200亩河滩地,护堤坝以及水利设施,全部被洪水冲垮。史邰村双委一边争取救灾、以工代赈资金,一边组织村民筑坝修堤和渠网、路网建设。动用钩机、铲车开挖坝基,发动全村男女老少投入筑坝工程,采用分段包干儿,统一供料,统一运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采取分段包干儿,责任到人,既要促进工程进度,又要保证工程质量,利用两年的农闲时间,6000余米的石头混凝土护堤坝,渠网、路网全部竣工,灾后重建取得阶段性的胜利。
修复河滩地采取:按人口包工到户,平整河滩、垫地,粮食产量、经济收益归农户,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村民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动用拖拉机、三马车、铲车、排子车等机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三年时间回复河滩地150亩,恢复了农业生产。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修通了虎头寨至小栈儿坡根的引水渠,使100亩河滩地得以灌溉,种植小麦、水稻、玉米,粮食连年丰收;同时,利用引水渠的50米落差,建起了扬水站和发电站,使黄圪角儿、老鳖头、西沟、南岭、上垴湾的耕地得以灌溉,1982年连续三年粮食获得丰收,史邰人民基本上解决了生活温饱问题。
二、跃峰渠 1965年中共邯郸地委、行署做出修建跃峰渠,引漳河水入邯郸的决定,按照跃峰渠总体设计规划,分别接清、浊漳两河之水,清漳河跃峰渠首位于史邰村境内。1974年春,十万民工组成修渠大军,按团、营、连、排、班军事化编制,进驻合漳公社各大队,武安县康城营进驻史邰村,营长曹大贵,营部设在任来举家的两孔窑洞,伙房设在史玉红的两孔窑洞和邰口庙院,各家各户为民工提供房子居住,住第一生产队的民工编为第一连,住第二生产队的民工编为第二连,邰家口住的民工编为第三连,并从生活起居提供帮助,来支持跃峰渠的水利工程建设。
在修建跃峰渠期间,史邰大队社员参加了跃峰渠黄龙口段建设,除自带口粮外,国家每人每天补助0.9千克的玉米面;后实行定额包工,每天补助玉米面0.5千克,生活费0.6元,在那物质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史邰人民发扬:“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协作攻坚”的革命精神,在悬崖峭壁上劈山凿渠,与外村民工并肩作战,锻石头、运石料、扛水泥、浆砌等,各项工作保证质量,按期完工。
史邰村位于清漳河下游,跃峰渠首建在境内的虎头寨根,水利枢纽坝堤建在简易拦河坝原址,跃峰渠史邰段占用大队引水渠原址,开挖渠道的石渣,总共占地250余亩;放炮被毁农田60余亩,在修渠期间无法耕种,扬水站、电站等水利设施被毁,跃峰渠通水后利用5年时间才得以恢复。
三、跃峰渠首考证:据《涉县志》《跃峰渠志》记载,清漳河段跃峰渠首位于合漳乡台庄村,纯属子虚乌有,现跃峰渠首占用土地原属史邰大队第一,第二生产队的河滩地,跃峰渠的拦河大坝就是史邰村拦河坝原址,有原邯郸地区行署与史邰大队签的征地书和赔偿协议为证。在史邰境内,跃峰渠首占地,以及该渠穿越虎头寨经岩龙口、小井儿、小栈儿、邰家口玄帝庙至鬼旮旯的大凤头,占用河滩地250亩,为民工提供住宿400多间房屋,在那物资匮乏,生活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史邰人民为跃峰渠的修建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然而,史邰人民不计较自己得失,心系邯郸人民,一如既往地支持跃峰渠建设,为邯郸人民的水利事业做出巨大的献。
四、电力 1.水电站 1970年,在史邰大队党支部*任天金的带领下,利用引水渠50米的落差,在小栈儿坡根儿兴建小型水电站,装机容量为18千瓦,架设输电线路1000余米以及相应的配电设施,于1972年建成发电,同年,在老戏楼安装电动磨面机、碾米机、粉碎机,从此,结束了自古以来用煤油灯照明和畜力拉磨推碾的历史。1974年春,跃峰渠开工建设,该电站被迫停运,移至黄圪角儿,改用50马力的柴油机作动力,装机容量仍然是18千瓦供电,1977年跃峰渠竣工,电站迁回原址仍然使用水力发电。
2.农网改造1984年,史邰村架设高压线路,改造村里低压线路,村民照明、动力用上高压电,小栈儿水电站停运;1989年,在电力部门的支持下,进行第一次农网改造,提高电力设施效率;1998年,实施第二次农网改造,解决线路老化,安全用电;2009年,实施第三次农网改造,整改线路,安全用电,在街道安装路灯,方便村民夜间出行;2016年,任学堂太阳能光伏安装成功,并网投入商业运营。
3.电费电价 1972年,大队水电站供电时期,大队规定每户每月收取电费1元钱,1984年用上高压电时期,各家各户装上电度表,电价执行国家统一标准,电价0.16元kW/小时,1996年,增至0.26元kW/小时,2001年,电价增至0.52元kW/小时到现在。
4.电动力 1972年,史邰大队电站发电,各生产队购置了脱粒机、扬场机、打稻机等电动力机械提高生产效率;改革开放后,有的农户购置了电锯、电刨木工工具,压面机、磨豆腐机等电动力发家致富。
第二节 道路 交通
一、道路 1.古道 从史邰村后的长岭经红雨泉的小通壑廊进入磁县的汇水、陶泉到达磁县城,是一条刹马古道,据老辈相传,刘秀跑南阳,就是从这条刹马古道联络黄巾军,进行农民起义的;高树勋“邯郸起义”,八路军与高树勋部就是从这条古道相互联络的;民国时期,村里的人到磁县、彰德府打短工经常走这条路;就是到20世纪70年代,磁县人还挑着苹果、梨等水果,来村里换大米和小麦,随着台田公路的贯通。这条古道才被荒芜。
2.乡村公路 台田公路,由台庄经史邰、石梯、太仓、郊口、田家嘴村进入磁县境内;从邰家口涉漳河,经小王庄至王墓村:从小井儿外滩涉清漳河至合漳,向南涉浊漳河,经古城村、任村、姚村至林州市;从合漳经白芟、张头至三省桥进入山西平顺境内;从岩龙口涉清漳河,经台庄、西达、固新、石岗至涉县城;从西达经关防、岭底、宋家进入武安市境内。
3.田间道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农耕运输主要靠人力肩扛、挑担,驴骡驮负;日积月累地行走,乡村小道四通八达,路面窄且崎岖不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农业走集体化道路,史邰人民对山、水、林、田、路进行综合治理,修通了北打麦场经北沟口、岩龙头、西岭至后大堰道路:从北沟口上王泥坡经大石板坡至庵子岭道路;史家庄从黄圪角儿,经小栈儿坡至邰家口的道路;券口经圪节头岔开至岩龙口和小井儿的道路;南打麦场经南岭、丫豁尖儿、长岭至老后沟道路,用排子车蓄力往地里送粪,往回拉庄稼,后来,大队购买了拖拉机,来往运输十分方便。
4.道路建设 20世纪60年代,史邰人到城里或到武安磁山拉煤和生活用品,要从小栈儿坡经邰家口,小栈儿河滩小井外滩、岩龙口外滩,过台庄桥,经东达栈道、西达、关防进入武安境内。
跃峰渠竣工后,台田公路史邰段从台庄的漫水桥进入史邰境内的西岭洼沟口,一路沿跃峰渠线经小井儿、小栈儿邰家口至鬼旮旯的大风头。1996年8月,清漳河遭受百年不遇的洪灾,大部分路基被洪水冲垮,1997年底,道路全部恢复,并水泥硬化路面;2016年邯郸市旅发大会在涉县召开,史邰村投资20万元,对台田公路史邰段修整拓宽路基,并铺成沥青柏油路面。2021年,河北省第六届旅发大会在涉县召开,台田公路重新铺了沥青柏油路,史邰村对道路史邰段进一步绿化、亮化,成为台田公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从券口至圪节头岔开一路至小井,一路至沿口,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就是两条羊肠小道,通往合漳和台庄,仅供人行和驴驮行走,村民们到河滩挑水、背庄稼要爬很陡坡,崎岖不平,很费劲;20世纪60—70年代,十几年修路不止,没钱买炸药,史邰人民,仅用大锤夯钢钎,钢钎撬石头,在悬崖上背石头垒堰,挑石渣回填路基,修跃峰渠时,在两处架设石拱桥;2016年修太行高速路时,对岩龙口石拱桥拓宽加固改造;在黄圪角儿沟口架设钢结构桥,修通至券口路基并硬化了道路。
二、交通运输 1.史家庄的“赶脚行” 旧时,“赶脚”也叫“赶高脚行”,清光绪年间,史邰商人史作梅曾赶着驴骡,驮着纸张和农副产品,经姚村、林县城到彰德府,经三省桥、平顺县城至潞安府,从西达经岭底、磁县至大名府搞长途贩运。民国时期,村民们结伴儿,或赶着驴骡驮,或挑着自家的农副产品到姚村、西达等集市做买卖;
每逢秋后,出售农副产品成了主要任务,几乎家家出动,人人参与。驴驮人担,到西达或武安集市出售。史伏廷14岁挑着120斤的生铁到武安县催炉赶撅,昼行夜伏,挣了一块现大洋,每当给子孙提起当年的艰辛,都潸然泪下。直到村里成立供销社,村里的农副产品出售给供销社,“赶脚”退出运输行业。
2.邰家口的出行:1960年前,通往外村是没有大路的,也就是只有能走人的弯曲不平的小路。原来的街道就是通往外村的必经之路,如去合漳村,就是通过小桥子上前河沟从券里头出去的,种地上山更是羊肠小道。1961年才修通合漳往太仓的大路,从河岸上、西沟口、邰士云家门前、庙院、南场口、东地通过。1974年因修跃峰渠而改道现在的河滩路。2002年水泥硬化,2016年台田线拓宽二次水泥硬化,2021年再次重修,并铺成柏油路面。2017年太行山高速公路从邰家口村上东坡通过。至此邰口村人们出行非常方便。
1960年前村民出行都是靠步行的。后来有了手推车、排子车。1971年邰来付有了全村第一辆自行车,后来家家都有了自行车。1980年通了客车。2005年邰福云有了邰家口村第一辆私人面包小汽车,现在基本上家家都有小汽车了。
3.生产运输 扁担、箩头、圆篓等为史邰村各家所必备,畜力有篓驮、驮架,成为村里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扁担 分柴担、水担。柴担约2.2米长,主要用于担柴和担运长途货物。水担约1.7米长,主要用于担水和田地担土、挑粪等。篓驮 荆条编成圆锥形,上粗下细。中间用榆、桑等木,用火烤后弯成弓状形木相衔接。盛满货物后,抬放到牲畜鞍上。以运肥、土、煤、蔬菜和粮食等为主。鞍子 用软枣木、核桃木制成鞍脑,用椿木、槐木制成鞍腿,用柳木板制成鞍板,由榫槽衔接而成,扣在牲口背上,承载重物。)
生产队时期,各生产队制作了排子车,畜力拉车,最高载重250—500公斤,每个生产队有2—4辆,主要用于拉粪、拉肥,拉庄稼、粮食。拉煤、农副产品,积极服务农业生产,1975年,大队购置了12马力的拖拉机,载重量2吨,速度快,运载能力强,夏收秋种期间,既满足运输,还耕地;20世纪80年代,任五喜个人购买了12马力的拖拉机,史怀周、史毛成、邰用良、任四喜、史付生等纷纷购置了三马车,农业运输机械现代化,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交通工具 自行车,俗称“铁驴”。单人骑行,后座可以带一人,或带货物,村内最早出现为20世纪60年代初,在外上班的工人,有固定的经济收入才能买得起它。20世纪70年代,县邮电局由徒步投递邮件变成骑自行车邮件,随着社员生活条件好转,村里的自行车逐渐增多,成为村里人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摩托车 俗称“电蹦的”。1975年,邮电局由摩托车代替了自行车送信。公、检、法,机关执行公务时也骑摩托在村中出现。大量出现在1996年以后,多为在天津铁厂等厂矿上班者,随着村民经济收入增加,普通村民骑着摩托车活跃在城乡道路。
电动车 随着新能源的不断开发利用村民们为了生活方便,外出购物、老人代步,接送幼儿、学生上学,纷纷购买电动自行车、三轮车,生活便捷成为时尚。
进入21世纪,客运市场的繁荣,村民买面包车、面的跑客运,在外经商办企业,社会交往中购置面包车和轿车,交通工具向豪华迈进,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高。
第三节 邮电 通讯 广播网络
一、邮政
1.邮差:“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在外谋生的游子与家乡有一种割舍不断的牵挂,他们不惜代价也要互通信息,邮差遍及全国各地,他们或骑马邮递快件、急件,或徒步、驴驮邮件投送给客户,来收取一定的邮资,成为在外游子与家乡联络感情的纽带。
2.驿铺、局、邮所:旧时,官方传递官文、文告、信函在县和邑设驿铺,骑快马投递至村公所,短距离的民间递书传物多靠熟人行走捎带。1937年村民汇款可到县城中华邮政局办理小额汇款,1946年,县邮政局开始办理公私函件、包裹传递、汇兑业务。1955年,涉县邮电局在西达增设邮电所,向各村送报纸、包裹、信件、电报等业务,干部群众可以看到《人民日报》《河北日报》《邯郸日报》,村民可以到西达邮所向外办理包裹、信件、电报等投递业务。
3.邮递工具:抗日战争时期,交通员靠一根扁担、两条麻绳、三块油布,肩挑七八十斤,日行七八十里,解放战争时期改用骡马投递,从西达到史邰、石梯等村仍是步行,直到20世纪60、70年代,逐步换成自行车、摩托,投递业务增多。速度快。进入21世纪,进入网络时代,合漳乡增设快递中心,物流业快递小哥走进千家万户,村民传递包裹方便快捷。
二、通讯 1.电报 1950年,涉县邮政局下设电信营业厅,开通涉县至邯郸话传电报业务,史邰村集体或村民有紧急事情需要联络对方要到县城电信营业厅拍电报。1955年,开通了县城至西达邮电所的话传电报业务,村民发电报可到近距离西达拍电报;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英汉子终端机,程序简单快捷,收到电报在村喇叭广播传给农户,收发按内容会缴纳一定的费用,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进入21世纪,微信在通讯领域的广泛使用,民用电报失去使用市场。
2.电话 民国18年(1927年),天门会从河南林县东姚村总会架设电话专线至涉县合漳村,其为涉县电话之始,史邰人参加天门会人员与家里人通话联络,后随天门会的衰落而中断。1958年6月,西达区公所安装了磁石交换机,史邰村第一次通上摇把子电话;1998年,实施电话村村通工程,
开通合漳交换点,史邰村委会用上数字程控电话机,随后,村民家装上数字程控电话机;2004年,移动公司在笨垴圪哚建信号塔一座,移动信号塔投入使用后,青年男女拥有手机量猛增,通过微信聊天传达信息,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决策于千里之外,村民们的幸福指数大幅度提升。
三、广播网络 1.有线广播1958年5月,涉县广播站在各个行政村开通有线广播,农户装上磁石喇叭收听广播,20世纪60年代,大队购买晶体管收音机,收听无线新闻广播,每逢国家重大事件,大队组织社员收听重大新闻;20世纪70年代,大队购置半导体大功率扩音机,在村制高点安上高音喇叭,播放新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县、公社指示精神,传达大队重大决定;播放戏剧、评书等文艺节目,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2.电视传播 20世纪80、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村民们富裕了,大多数村民家里安装了电视机,活跃文化生活,电视机、录音机成为青年结婚必备电器;1995年,涉县有线电视进入千家万户,电视机接收频道30多个,且图像清晰,进入21世纪随着彩色电视机的普及,VCD或DVD影碟机,卡拉OK音响、数码液晶电视走进村民们的文化生活。
3.电脑网络 进入21世纪,随着移动、电信等基站的建立,4G、5G网络的应用,大部分村民购置了电脑,用于远程教育、办公、学习、商务、娱乐等,村民信息生活进入互联网时代,青年人在相关网站建立自己的网页、博客,从事自媒体制作,制作短视频、抖音传播正能量,繁荣和活跃村民的文化生活。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