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王之国(下)
上文讲述了武帝打出的七招,那么S级大招是什么呢?
第八招,大*招:太康三年(282年)遣齐王司马攸之国。当然这之前还有一系列的针对齐王司马攸的政治举措:1.大规模调整封地,加强武帝这一支诸王的实力;2.收回宗室诸王的人事任免权,确立中尉领兵的制度,规范诸侯王国的置军数量,从制度上削弱诸侯王国的力量;3.下诏颁布类似于“推恩令”政策,防止自己身后诸侯王尾大不掉;4.任命性格懦弱的司马亮为宗师,即司马氏家族内的最高权力者。这些政策除了针对齐王司马攸之外,武帝也在试图为太子的未来打基础。这一系列准备工作做好后,公元282年年底,在杨珧的上书建议下,武帝终于下达了“以司空齐王司马攸为大司马、都督青州诸军事。”(《齐王攸传》)的命令,并要求其立即前往封国赴任。这一命令的发布在当时的朝廷里引起了轩然大波,影响力绝对是核弹级的,而且还是个超级大核弹。
魏晋两朝的诸侯王与两汉时的诸侯王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西晋的诸侯王到封国上任就意味彻底离开权力的中心,并且诸侯国领地的各种生活条件与设施都很落后,根本不能跟京城比。所以当时的诸侯王们最不愿意、最害怕的事情就是“之国”就藩。
这时无数的大臣、宗室王公等纷纷上表,请求武帝收回这一命令。从当时最大的两派力量(官僚一派,朝廷大臣们;宗室一派,诸侯王公们)都集体反对齐王之国来看,齐王司马攸在国人心目中的人望是相当高的!也可以再次想象一下如果咸宁二年武帝感染瘟疫不幸去世的话,太子是多么的危险!摘录几个最核心人物的意见:
1. 扶风王司马骏,上表恳谏武帝收回命令,被拒后居然气得发病身亡!及齐王攸出镇,骏表谏恳切,以帝不从,遂发病薨。追赠大司马,加侍中、假黄钺。(《扶风王俊传》)司马骏是武帝的叔叔,宗室元老,威望甚高,他强烈反对的态度基本可以代表宗室诸王们的态度。
2. 征东大将军王浑上书劝谏,并提出由齐王司马攸、汝南王司马亮、杨珧共同辅政的折衷想法。愚以为太子太保缺,宜留攸居之,与汝南王亮、杨珧共干朝事。(《资治通鉴.晋纪三》)这是手握重兵的实权派人物。
3. 先后上书劝谏的重臣有:王浑、李喜、羊秀、王济、向雄、庾甫、太叔广、郑默、曹志、郭颐、秦秀、刘墩、傅珍…。基本上排上号的大臣都上书了,分别从360度、全方位无死角、立体化、多维度、大纵深、大战略…若干方面,能想的都想了,劝武帝收回命令,结果当然是一贯的“然并卵”。
4. 如果说满朝文武大臣们是晓之以理地劝谏武帝收回命令的话,那么接下来这二位就是动之以情了。分别娶了司马师与司马昭女儿为妻的甄德与王济(相当于是武帝的两位姐夫),可以说是司马炎最亲的亲戚了。这二位就是动之情地去劝说武帝,结果依然是“然并卵”。这还没完,这二位还发动了自己的老婆,也就是武帝的两姐姐去跟司马炎哭劝(一哭二闹三上吊,类似于上篇贾充的女儿贾荃劝父亲接母亲回家一样),劝其收回让齐王司马攸之国的命令。没想到这下反而更加惹怒了武帝,“立储自是朕家事,弄二女人来哭闹成何体统?”直接把王济贬官外放。帝怒,谓侍中王戎曰:“兄弟至亲,今出齐王,自是朕家事,而甄德、王济连遣妇来生哭人邪!”乃出济为国子祭酒,德为大鸿胪。(《资治通鉴》)而甄德这位姐夫仁兄,身份十分高贵,反对齐王之国几乎是其在整部晋史中留下的唯一印迹。可见此事在朝中的影响力之大!
5. 劝谏的队伍中还有一个特别重量级人物:羊琇。羊琇是武帝少年时代的密友,在武帝夺嗣的过程中最是卖力(司马昭所有的问卷都是羊琇帮忙答的,参见第二篇:乱政溯源),并长期担任武帝身边的禁军都统领这一要职。武帝最坚定的盟友中,羊琇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然而羊琇毅然强烈反对武帝的这一命令,甚至和成粲密谋要一起手刃这一命令的始作俑者:杨珧。武帝知道后,二话不说,直接将羊琇贬为太仆,羊琇就这么被活活气死。羊琇与北军中候成粲谋见杨珧,手刃*之;珧知之,辞疾不出,讽有司奏琇,左迁太仆。琇愤怨,发病卒。(《资治通鉴晋纪三》)这么坚定的盟友、死党、恩人、治国的牛人、泰山羊氏家族的掌门人,一旦影响到自己立储,该贬照样贬,毫不手软。可见武帝传位太子决心之大、意志之坚。
6. 以郑默、曹志为首的博士们联名上书,再次劝武帝收回这一命令。此时早已怒火中烧的武帝认为连这帮饱读诗书的博士们都不明白寡人的良苦用心,何况国家的子民们呢?于是就以郑默曹志等博士们答非所问、妄议中央、妖言惑众为由,全部下廷尉处问罪!帝览之,大怒曰:“曹志尚不明吾心,况四海乎!”且谓:“博士不答所问而答所不问,横造异论。”下有司策免郑默。于是尚书硃整、褚等奏:“志等侵官离局,迷罔朝廷,崇饰晋言,假托无讳,请收志等付廷尉科罪。”(《资治通鉴晋纪三》)
7. 这里还有个小插曲很意思,老臣庾纯看过曹志与七博士们的联名上书,虽没在上书上签名,但表示过赞许。此时看博士们因上书获罪而自己却没受牵连,庾纯主动跑去廷尉处自首,请求治罪。这种因没有被治罪而感到羞耻的政治态势进一步说明了当时朝臣是多么坚定地反对“齐王司马攸之国”这一决定。
这一核弹级的政治事件,除了荀勖、冯紞、杨珧三人赞同外,满朝文武几乎全都反对。荀勖坚定支持武帝,那是颖川荀氏家族老大。前任族长荀彧被曹操赐死后,荀氏就与司马氏结成了坚定的同盟,无论大小事都是司马氏帝王系一支坚定的支持者。冯紞就是个侫臣,这没什么好说的。杨珧为什么也坚定的支持武帝呢?甚至还充当着遣送齐王攸之国急先锋的角色呢?杨骏的临晋侯不是白封的哦,杨氏门第的门楣也不是白给你们的哦,或者说武帝之所以后期刻意打压贾充势力,更是在晚年将杨氏家族捧红,最主要还是因为杨氏家族是武帝坚定的盟友。一如颖川荀氏家族之往事,一如文帝捧贾充之故事。
其实众大臣这一反对的做法倒不见得全部是支持齐王司马攸接班这一原因,绝大部分人考虑的是:国天下,国家利益:1.司马攸是目前所有司马氏族人中能力最强的,(上文所详述的司马攸成功把自己塑造成的宗室最好贤王的形象)而且正当壮年,留在朝中辅政治国才是对国家最有利的做法;2.太子是个傻逼,如果能让司马攸留下,和司马亮、大臣一起辅政有利于政局的稳定。3.朝中政治局势的平衡。然而司马炎考虑的是:家天下。我司马炎家的利益:皇位必须传给我儿子,齐王是我儿子接班最大的隐患,这个隐患必须除掉。
家天下与国天下理念的根本对立才是武帝不惜与所有宗室、王公、大臣们翻脸,甚至是武帝生平唯一的一次对不服决定的人举起屠刀,也一定要让齐王司马攸之国的本质原因。
按理来说这事儿继续发展下去最大的可能就是血雨腥风的政变。然而历史再次眷顾了这位宽容的帝王,残酷的政变并没有到来。原因二点:一是这第八招之前的那七招,以及武帝所做的大量的准备工作和伐吴的成功,国家统一所积累的巨大政治资本与功勋威望。这些都是武帝能稳住局势、安定天下的基石。二是齐王司马攸因愤闷成疾,在之国的路上就挂了。时也,命也!事件的主角没了,还有啥好闹的呢?不过,这倒也成就了司马攸个人的悲情神话。
暝暝之中,上天短暂地眷顾了一次这个风雨飘摇中的帝国,用齐王攸的及时死亡给这次核弹级的政治事件算是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然而,对于帝国的影响却远远没有结束…帝国的人心散了,队伍难带了;内耗了大量力量的帝国,从此走向了纷乱与衰弱…
更要命的是,一个瘦而不弱的身影在灰暗的角落目睹着这一切……
他就那么静静的望着,看着自己的父亲一步一步被逼上之国之路、被逼得气愤而亡…
仇恨的种子早已经种下,终究要生根发芽…
他要积蓄力量,他要等待机会,等待那可以致命一击的机会……
他要复仇…
他就是司马攸的小儿子:司马冏。
齐王攸之国事件至此完美谢幕。齐王司马攸,文帝司马昭的二儿子、武帝司马炎的亲弟弟,可以说是西晋帝国的第一只潘多拉之盒,只是这个魔盒随着司马攸的油尽灯枯而永远沉寂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但武帝的第九招,西晋帝国的第二个潘多拉之盒已经完工,它在静静地等待着,等着执钥之人的到来….
其实,武帝为儿子铺路的招儿还没有出完,还有最后一招。往往最后一招也是最要命的一招。不仅要了对手的命,也要了西晋王朝的命!那就是第九招:宗室诸王的人事任命。它也直接产生了西晋王朝的第二个潘多拉之盒。
第九招:太康十年(289年)对于宗室诸王的封地进行了最后一次调整,关键是对于诸王的权力进行重新的分配,极大加强了武帝系(自己的儿子们)诸王的实力。醉督在此摘录几个核心的、对于帝国命运有决定性影响的人事调整如下:
汝南王:司马亮(叔叔,无大志,庸才,懦夫),大司马,假黄越,大都督,督豫州诸军事,镇许昌;
秦王:司马柬(三儿子,太子胞弟),都督关中诸军事;
楚王:司马玮(二儿子),都督荆州诸军事;
淮南王:司马允(四儿子),都督扬、江二州诸军事;并假节,之国;
王佑(王济堂兄):北军中侯,典禁兵。(最后一道戍卫皇权的部队,十分重要,以前一直是武帝的发小羊琇担任)
这第九招是在武帝去世前五个月出的,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从招数上来看,都意味着是在为自己的身后事做安排了:让太子的几个比较亲的弟弟手握重兵分镇四方,掌握重要地方的军政大权以戍卫京畿。让死心效忠于皇室的王佑担任禁军统领以护卫皇权,并且将几个皇子的封地进行了极大扩充以增加宗室的力量。同时将张华(能力牛X)、卫瓘(实力牛X)等齐王派老臣外放出镇或明升暗降式调离权力中心以排除不确定因素。
这里醉督又产生了第一个重大的疑问。司马衷并不是武帝“家天下”理念的唯一选择。他还有一个更好的选择,那就是改立杨皇后的第二个儿子司马柬为太子。司马衷与司马柬都是武元杨皇后杨艳所生,都是嫡出,只是司马衷是嫡长子,司马柬为嫡次子。从宗法继承制度上来看,司马柬在嫡长子是白痴的情况下,是完全可以名正言顺的继位接班的。司马柬虽然不什么聪明人,但至少是一个智商正常、略偏笨一点的人。况且此时的司马柬封秦王,都督关中诸军事,从各方面来看都具备一个正常帝国接班人的能力。如果改立司马柬为太子的话,中国的历史必定再次改写。
问题1:那么武帝为什么不改立司马柬为太子呢?
史*载直接原因只有一条,让我们先把时间退回到司马衷儿时。
当时的武帝出于“家天下”的考虑,坚定地于泰始三年(267年)立了司马衷太子以断众臣特别是齐王司马攸的念想。
司马衷出生于259年,说实话,一个八九的孩子,笨一点儿应该还不怎么看得出来,不少人都还是抱着太子可能是发育比较慢,等慢慢长大应该会正常的这一想法的。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却始终原地踏步,这让武帝着实非常担心,也曾经一度萌生了改立太子的想法。史料记载武帝与泰始九年至咸宁元年这三四的时间里曾多次偷偷地跟老婆杨艳(武元杨皇后)商量:“老婆,你看这个大儿子好像有点不太聪明(是个傻逼),恐怕将来接班后斗不过朝中那些个老狐狸们啊(估计接不了班啊)。”
虽然是偷偷地商量了很多次,但老婆杨艳就一句话:“自古以来立嗣的宗法规矩就是立长不立贤,这一根本原则怎么能变呢?”说完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 初,帝以太子不慧,恐不堪为嗣,常密以访后。后曰:“立子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也!”(《资治通鉴晋纪二》)所以这个第一个问题的直接答案,貌似是因为杨皇后对于长子司马衷的执着与坚持,所以武帝才不改立司马柬。
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杨艳明明还有一个智商正常的儿子(司马柬),为什么还要坚持立这个白痴儿子(司马衷)为太子呢?原因仅仅是一个“立长不立贤”这个简单吗?况且制度方面的问题也不是后宫中的皇后所需考虑的问题,这应该是作为帝国的掌舵人武帝应该考虑的问题啊。
问题2:杨艳为什么坚持立长子司马衷为太子,而不改立自己的二儿子司马柬?
老铁可能要说了:醉督,你这思维有点跳跃啊,第一个问题还没答完就抛出第二个问题,我们有点儿乱啊,有点乱,你等等,我先捋一捋啊……
因为两个问题得结合起来一并回答,分开反而说不清楚。目前学者们的答案总结一下基本是以下三种,但醉督觉得这些答案都有说不通的地方,或者是不完全对吧。
第一种答案:有人认为杨艳皇后特别地愧疚。杨艳觉得司马衷的智力低下是因为自己生儿子没生好。如果自己能把儿子生得智商正常,他是一定能当皇帝接班的,所以就产生了要补偿司马衷的心理,故一定要立司马衷为太子。并且在自己临死前还专门要求武帝娶自己的妹妹杨芷,并立其为皇后,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司马衷的太子地位。那么后来杨芷坚持给司马衷取“短丑黑”的贾南风为太子妃也是在完成姐姐的遗命,给太子政治联姻,稳固其太子地位。
这一答案呢,有前因、有逻辑、有人伦纲常,还有伟大的母爱与后续可佐证的史料,看起来倒真像那么回事儿。但是这条逻辑证据链的核心其实只有一个:母性。醉督从来不否认母爱的伟大,也承认在母性的力量下,一切皆有可能。醉督的犬子有先天性弱视,内子也是愧疚之极。然而这一切都得由武帝司马炎最终拍板。武帝虽然不是什么雄才大略的主,但起码是个合格的皇帝,政治觉悟还是相当高的。在政治面前,去相信武帝会屈服于母性的光辉而立一个白痴做接班人只能是拉着牛尾巴扯淡了:全扯。完全不靠谱。
第二种答案:有人认为司衷的儿子司马遹其实是武帝生的。这个此在不表八卦(参见第二篇:乱政溯源),想法更是离谱,当个花边新闻娱乐一下就好。况且,司马遹即使真是武帝生的,也不可能因为这个原因立其为嗣,原因见下文。
第三种答案:有人认为武帝之所以不改立司马柬,是因为宗法上立“嫡长子”的规矩。这规矩能不能改呢?不是有好多皇帝都自己改掉了吗?为什么司马炎不能改一改这规矩呢?
遗憾的是司马炎登基以来最大的、一生的心病就是弟弟齐王司马攸。他之所以能打败司马攸接班纯粹是因为自己是文帝嫡长子的原因。正是这一宗法才让一直虎视眈眈的司马攸和众大臣们也没什么好说三道四的。现在如果自己改变嫡长子继承这一规矩,是不是也就承认了自己皇位的非法性呢?所以武帝是一定要坚持立嫡长子为嗣才能确保自己皇位的合法性。
这一答案对不对呢?醉督认为这一答案其实是回答了上面第2个问题。在杨艳的问题上,这才是正确答案。史实证明武帝与杨艳皇后非常恩爱,并且杨皇后在武帝有所动摇的时候还三番五次地亲口劝谏武帝:立子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也!这是老婆在为老公考虑。羡慕武帝有这么好的理解自己、一心为自己着想的老婆~~~
那么这一答案为什么不能完全回答第一个问题呢?
齐王司马攸死之前,或者在伐吴成功之前,武帝确实是有这样的一个政治危机。因为自己功勋不够、威望不够,纯粹是从爹那儿靠嫡长子的身份抢来的皇位,有点太不要逼脸。但是伐吴取得不世功勋后,就不存在无功于社稷而恬坐大位的问题了。太康四年齐王司马攸死后就更不存在有人争位或皇权合法性的问题了。那么在太康四年到太康十年这六七年的时间里,可以不可以改一改规矩,改立司马柬为太子呢?我想是完全可以的。
所以这一答案只回答到太康四年,并没有回答太康四年之后六七年时间里武帝为什么不改立太子。
下面醉督尝试着给出自己的两种答案。
醉督的第一种答案(普通人版):接着分析上文答案三回答不了的最后六年为什么不改立太子的问题。球迷朋友们都知道足球界的梅西与C罗的球王之争吧。二人的高下我们不去判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没有梅西,C罗一定取得不了这么辉煌的成就。同样如果没有C罗,梅西也到不了封王的高度。人总是这样的,在与对手厮*的岁月里往往是精神抖擞、英明神武、越战越勇,而对手一旦倒下,自己反而会有种高处不胜寒的寂寞与懈怠。
武帝在伐吴成功后,一定会有种“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霸气侧漏;而在齐王司马攸去世后,也一定会有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悯与苍凉。
至此,天下,舍我其谁?
于是他开始了“羊车寻幸”,极意声色,遂至成疾。(《资治通鉴晋纪四》)。荒淫到太康十年年底身体极度恶化了,或许回光返照之余才想起帝国接班人事宜,但黑白无常已经就位,留给你的时日无多了,留给你的精力亦十分有限了,此时就是想改立太子也是有心无力了,只有通过权力的制衡来安排辅政大臣,以期孙子司马遹能顺利接班吧。
醉督的第二种答案(权力的人性版):这个版本的答案是醉督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如果细说的话至少可以作为一个独立主题写几万字还不一定论述得清楚。这里就以简洁的语言概述如下。东汉末至三国至曹魏至西晋,这一时期是世家大族快速崛起的时期,亦是皇权逐渐走下神坛的时期。
世族力量的快速崛起,尤其是到了司马炎的西晋,强大的世族完全可以通过彼此间相互的联合达成政治同盟、或者与某一势力强大的诸侯王结盟而对皇权构成极大的威胁与挑战,甚至是推翻皇权也不在话下。
司马家族正是在这一时期,祖孙三代不断与世家大族进行政治联姻而获得他们的巨大支持才稳住国内形势的。再之,后面300年的乱世都是这一观点的最好佐证,在此略过不展开。
那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果把司马柬培养成一位实力强劲的太子(比如让他挂个副统帅的职务去伐吴,时年17岁刚好,获取巨大功勋…),请问:会不会出现儿子为了早点接班联合世族把老子先宰了的事情???这绝不是杞人忧天,后赵的石虎、石遂父子请百度一下。如果这两个人不太熟悉没感觉的话,那唐太宗李世民与李渊父子表示有话要说…。这类事情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可以说是家常便饭,在此不赘述。
有老铁可能要抬杠了:那不要把他培养得这么强,差不多一般般不就行了?这个想法有两个天真之处:一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不是做3 2=5的数学题可以这么精确去衡量培养到什么程度;二是一个一般般的皇帝上台一定是由宗室与大臣掌权来辅政,那么请问司马衷上台的结果是什么呢?按照武帝的安排不也一样是由宗室与大臣掌权辅政吗?这二者有什么本质区别吗?显然没有。
那么结论就有了:如果把司马柬培养牛逼了,自己能不能寿终正寝都是个未知数,大概率会提前把李渊的路先走一遍。如果把司马柬培养得一般般,到头来还是跟司马衷上台一个结果,这瞎折腾啥呢?算了,扯啥呢,就他了,我的乖儿子司马衷,至少老爹可以善终。
至此,你还在为唐人刻意神话的悲情贤王司马攸而落泪吗?还在为司马炎的昏庸立储而捶胸顿足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图森,图样破,手拉义乌了。
当然,这也只是醉督的一个不成熟的想法而已。
至于司马炎到底是怎么想的?
天知道。
这一切的安排,目的只有一个:让太子司马衷顺利接班。
然后,太子确实是顺利接班了。
但那只是个傻逼而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黄雀还不只一只...
安排完这些后事之后,永熙元年(290年),武帝的“家天下”之路行将山穷水尽时,并没有迎来柳暗花明的世外桃源...
灯火阑珊下的那个“短丑黑”的女人手握密钥,缓缓走来...
帝国的大厦内即将掀起无尽的疯狂与血雨腥风的*戮...
(本篇完)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正眼看侯王。
请关注知乎、头条、公众号:大都督醉了。
您的关注就是对醉督最大支持,
感谢~感谢~感谢~欢迎转发、交流。
敬请看下篇:誓言下的西晋之五:杨贾之争(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