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一直以来都没什么朋友
她以为没有人愿意和自己有任何来往
所以大多时候,她都是一个人
小时候她讨厌上学
尽量回避与任何人交流
一旦不得已要与其他人谈话,她就会脸红
紧张到浑身发抖,语无伦次甚至晕眩
母亲认为安娜“只是害羞”
但是安娜常常在遇到社交相关的事件时
情绪就很容易崩溃,焦虑恐惧到了极点
“我不知道我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她说
安娜的情况并不“只是害羞”。她的这种情况并不像我们大多数人在发表演讲前或者在第一次约会时所感受到的那种紧张焦虑,而是会影响正常生活、并已经持续很长时间的极端恐惧和焦虑。
这就是社交恐惧症,也被称为社交焦虑症。这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都感到强烈恐惧或焦虑的心理疾病,常发于11~19岁年龄段的青少年。
社交恐惧症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
社交恐惧症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称为“一般社交恐惧症”,即无论处在何种社交场合,都害怕被人注意,害怕被介绍给陌生人,甚至害怕和人发生目光接触。
另一类是“特殊社交恐惧症”,即对某些特殊的情境或场合恐惧,如害怕当众发言等。
对孩子来说,假期是一段可以结伴尽情玩耍的愉悦时光。然而,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因患有社交恐惧症,害怕、回避与他人交往。
“你问他一句,他答一句,一句话不超过10个字。”小远母亲夏女士说,小时候孩子特别调皮捣蛋,也很聪明,但到了中学阶段,他变得“安静”。
他要坐在教室后排,站在队伍最末,也不爱到人多的地方去。近大半年来,小远愈发不愿和人说话,甚至连老师、同学、父母的眼睛都不敢看。与人对视,他就会心慌、手抖,“他成绩直线下降,学都不想上了”。
在青少年中社交恐惧症是时有发生的,多跟家庭环境有关。
成都军大医院刘克元医生说道,社交恐惧症的发病和遗传、社会环境、心理因素等有关系。
对于患社交恐惧症的青少年来说,家庭环境因素不容忽视,“在小远身上,家庭教育问题是一个很突出的方面。”
原来夏女士和丈夫一直对小远施以“高压”,从上小学开始,家人就对他的学习要求很高。如果小远因考试粗心扣掉2分,可能就会招来一顿打。上中学时,他们对小远的苛责不减。在学校犯错,成绩稍下降,他们就要数落他、惩罚他,没收零用钱、罚站罚跪。
“我这是为他好,我得让他明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家长李先生说,起初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夏女士说,她和丈夫常年感情不和,经常当着孩子的面争吵,甚至动手打架,这或也加剧了小远的敏感、自卑心态。
中学阶段本身学习压力大、竞争大,父母制造的这种“高压”加剧了小远的焦虑、自卑,他从父母那里看到自己的“毛病”,在社会交往中也逐渐缺乏自信,害怕他人的负性评价,容易产生挫败感、紧张感、恐惧感,最终慢慢发展为回避社交。
有研究显示青少年是社交恐惧症的高发人群,所以家长应引起重视。
如果孩子出现反常,对社交情景会产生焦虑、恐惧,而回避社交的情况,建议家长尽早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治疗,寻求帮助。
怎么确定自己是否有社交恐惧症?
聊到这里,我发现社交恐惧真的很普遍,那么,是不是我们每一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这样的时候?根据以下几种表现,判断你是不是社交恐惧症。
1、我怕在重要人物面前讲话。
2、在人面前脸红让我很难受。
3、聚会及一些社交活动让我害怕。
4、我常回避和不认识的人进行交谈。
5、让别人议论是我不愿的事情。
6、我回避任何以我为中心的事情。
7、我害怕当众讲话。
8、我不能在别人注目下做事。
9、看见陌生人我就不由自主地发抖、心慌。
10、我梦见和别人交谈时出丑的窘样。
以上几种表现,如果你基本都较为符合,那你可能已经患上社交恐惧症了,且表现越强烈就越严重。
社交恐惧症你该怎么办?
社交恐惧不只是症状,也包括心智的不成熟,缺少生活阅历和人际交往经验,缺乏生存能力和社会价值。改变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灵成长、心智成熟的过程。
1.认知重建,寻找反对证据
当人们失去了客观看待事物的能力,只关注当前,而不是综观全局,灾难化的想法就很容易产生。
这时,认知重建的方法对我们重建合理认知会很有帮助。
认知重建,就是要我们客观评估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这可以让我们退后一步,客观地思考自己的处境,考虑那些可能出现的最坏结果,出现哪种情况该怎样具体应对。
举个例子:
灾难化的想法:他们都会看出我不行,很无能。
支持该想法的依据:我已经练习了很多次了,可还是失败了。
反对该想法的依据:这只是我第一次演讲,大部分人向我投来的是鼓励的目光。
修正后的信念:他们不会因为我表现的不好,就看不起我。任何人接触演讲,紧张都是很正常的。
2.视觉想象,在脑海中练习
想象自己处在害怕的情境中去,用一种温和的方式让我们面对自己畏惧的情境。
你可以尝试这样操作:
刚开始时,最好躺下来,花一点时间让自己的身体放松;
然后,发挥想象力,在脑海里进行练习:设想自己走进了报告厅;看到自己演讲时口齿清楚、表情自然、充满自信、不慌不忙;想象听众也聚精会神,在自己演讲结束后,还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可以帮助我们在真正演讲时保持镇静,显著降低焦虑水平。
3.情绪打分,让变化更直观
通过上面两种方法,是否真的能改善我们的社交恐惧?
你需要一个直观的衡量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情绪打分的方法,让我们的改变更加直观的被我们感受到。
举个例子:假设你要去做一次报告。
你可能存在这样不合理的认知:
被高估的可能性:我的表现实在是太糟糕了,我敢肯定每个人都看到我脸红了,他们会认为我看上去很傻。
此时此刻,给你的紧张感受打分:8 分(0~10 分)。
支持该想法的依据:一来人多的地方,我的思路都会很乱。在别人面前表现出紧张,我觉得这样很傻。
反对该想法的依据:有人向我投来友好的目光,还有人想和我聊天。
实事求是地说,最有可能发生什么:大家都在聊着天,好像没有特别关注我的表现。
修正后的信念:尽管我的表现不够完美,但我也不傻。
最后,重新评估你的紧张感受:4 分。
通过更合理、更妥当的观点,我们的紧张水平能显著降低。
最后,要明白这一点:不要害怕让别人失望。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满足每一个人的愿望。
所以,只要我们尽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那么就不必介意别人怎么想、怎么看。只要我们做到不患得不患失,放开对自己过分地要求,那么你也可以轻松自然的与人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