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现代剪纸艺术家—张晓梅
(一)人物简述
张晓梅,女,1968年生,因其父喜画梅得名,陕西榆林人,陕北现代剪纸艺术家。幼时随母游教于乡间,后长于城内四合院。祖父、父亲善书法熟诗文好手工。耳濡目染,尝多种材质作物品,后择纸而栖,以剪为伴,得此一技。现任榆林市黄土文化研究会理事、榆林市剪纸学会秘书长。
她曾为本地作家李发源的《陕北情歌》,朱合作与惠建宁的《鱼神》,郭冰庐的《窑洞风俗文化》,吕政轩的《陕北民歌艺术论》创作过插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本色榆林》一书中有两幅剪纸被刊用;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的《榆林剪纸辑录》书中作过图片编辑;为杂志《经典吴起》与《经典延长》创作剪纸插图共20张,撰写文章两篇,还为《经典志丹》创作剪纸插图20张,撰写文章一篇。为榆林邮票公司设计《陕北民歌》剪纸一套13张,《六楼骑街》剪纸一套4张;为榆林兰花花剪纸公司设计《兰花花》剪纸一套12张、《陕北民歌》剪纸一套16张;为神木设计《二郎山文化长廊》剪纸一套43张。
2006年策划和举办了《榆林剪纸四人展》;现正编撰《性灵之约—子长民间美术》一书。
(二)艺术历程
1988年,剪贴画《敦煌藻井》获“榆林地区妇女比巧比赛”优秀 奖;
1989年,纸塑灯《喜》获“榆林地区花灯大赛三等奖”;
2000年—2001年,创作《陕北民歌》、《三十里铺》、《兰花花》剪纸;
2002年—2003年,创作《鱼神》一书剪纸插图二十五张;为兰花花剪纸公司创作《兰花花系列剪纸》;榆林市邮局邮票公司创作《陕北民歌》;
2004年,创作剪纸《开启地狱之门》、《八首信天游》;
2005年,《生命的欢歌》、《鸳鸯蝴蝶》、《神木长廊》、《儿时游戏》系列剪纸创作,榆林邮局邮票公司的《塞上明珠—榆林》系列剪纸创作;为《延安文学》吴起特刊创作《吴起系列剪纸》;
2006年,策展“榆林剪纸四人展”;《延安文学》延长特刊创作《延长系列剪纸》并撰写论文“投射在刘兰英剪纸中的女性原型”一文;创作《诗经》系列剪纸、《山鬼1》剪纸;
2007年—2009年,收集整理子长民间美术资料,撰写近十五万字书稿;《印象志丹系列》剪纸的创作;《咒术师》、《九尾狐》、《眼睛系列剪纸》、《谁也不丢谁》剪纸,《佛陀》纸板刻纸;
2010年,创作《观香》、《云雨》系列剪纸,《山鬼2》剪纸,榆林邮局邮票公司创作《贺卡》系列剪纸。举办“热火盈天—剪纸、素陶展”,以及“榆林剪纸精品展”;
2011年,创作《荞麦花开四拼》、《荞麦花开系列剪纸》、《岁后七日》、《爱情备忘录系列》填色剪纸;
2012年创作《榆林小曲系列》《陈忠实解读陕西人》插图12幅,《生肖系列》填色剪纸六幅;
2014年,举办“榆林小曲剪纸展”以及“张晓梅剪纸艺术十年回 顾展”,创作《生肖系列》填色剪纸六幅、《戏曲系列剪纸》2 幅;
2015年,聘为榆林学院客座教授,教授“剪纸”选修课。创作《 戏曲系列剪纸》2幅。
(三)部分作品(选登)
2003年
(1)我受到的教育不是很正规,也不是很多。1986年榆林市一中高中理科班毕业后参加了招工考试。上了班,虽然工资很少,但终于拥有了自己可支配的钱,买书、买衣服了。工厂里多数是年轻人,多一半是单身,在这里我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感觉只是为了一份薪水,热闹的舞会只是为别人展开的舞台,布置好了就离开,好像我的狂欢被弟弟和爸爸带走了,能感动我的不多。那时我的剪纸是用各种材料所进行的“仿制”过程,不算是艺术表达,也是为艺术表达进行的必要功课,还不懂独立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
工作后上了两次业余大学,是工作需要,也是社会需要,对我的精神生活没有很深刻的影响,但我很认真地对待了,是班里最好的学生。这两次上学,是在上班后、养育两个孩子中完成的,在通过一个个考试、孩子一岁岁长大中度过,是我生命之花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此时我对艺术几乎没有思考过。2004年的春节我做了最后一批用来换钱的灯笼,结束了用工艺品来改变生活境况的做法,我用青春换得的生活只是完成了作为一个女人很简单的存在。
(2)朱合作老师的《鱼神》书稿勾起了我对童年时乡下的生活回忆,他语言的纯美和从容感动了我,《鱼神插图剪纸》(陕北民俗剪纸)是我剪纸创作的真正开始,尽管这组剪纸造型都是借用于民间美术,但都是我对儿时乡间的回忆,从心里散发出的眷恋和爱意,渗透在对每个形象的琢磨和对场景的精心安排上,是村野的纯美与文人舒雅气质的结合。
《陕北民歌系列剪纸》与《兰花花系列剪纸》是由榆林邮票公司和兰花花剪纸公司创作的商品性剪纸,要求剪工价格低以及易懂的大众化礼品的必要条件,所以剪纸造型简单、明了。每张剪纸手掌大小,有一对情侣或一个人物,人物是侧面,再加上具有陕北特色的道具或背景。
《兰花花系列剪纸》首次将歌词字形作为背景装饰,剪纸外形上圆下方的窑洞形,取天圆地方之意。作品首次在方寸大小中剪入群体人物,人物角色的表情以及个性力求生动。
作品将以前剪纸人物写实的“白脸”换作为“黑脸”,强化了五官表情,背景纹饰更突出了民间性,显示了自我的选择性继承。
2004年
2004年的大年夜,开始画《开启地狱之门》的剪纸样稿,预示着我的创作进入自我情感的表达。有同名的散文随笔,李岩老师首次发表,文字是先于剪纸画稿的。首次确定以黑红两色作为以后大型剪纸的用色:红色生命的血色与黑色死亡的玄色。
《民歌—八首信天游》选用了白底的青色—青花,玄美、清新。创作时正遇陕北炕头狮收藏热,所以借用了石狮的形象做背景,同时也开始了《陕北石狮剪纸系列》的创作。
《民歌—八首信天游》是用八首上下句的信天游作为表达主题的,在繁花下簇拥着八对陕北衣着的男女情侣:大辫子少女花般的面容与羊肚子手巾后生狮子样的脸,剪纸独特言语“打毛毛”在这幅剪纸中得到了最多的应用,因此形成华丽的视觉效果,成片的花隐藏了人物和洒落的歌词字形,让观者在“捉迷藏”式的辨认中获得审美快感。
2005年
2005年,朋友提议举办“个展”,所以这年的作品比较多。《鱼神插图》剪纸的成功,还有散文《灯》、《音》、《父亲》、《黑红的绝唱》、《开启地狱之门》五篇散文在《延安文选》上的刊登,像一个新的开始,让我充满了热情。
《开启地狱之门》、《民歌—八首信天游》,高2.4米,宽1.2米,继这两幅作品后,《生命的欢歌》、《鸳鸯蝴蝶》、《人鱼》、《红斗篷的天使》四张剪纸作品都是这个尺寸。这四张剪纸从现在看来不是很成熟,但对剪纸言语的探索是有意义。
《生命的欢歌》上男下女两个人形构成画面主体,男体中是狩猎场面的岩画,女体中是被抽象了的舞蹈场面;有十二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成“时轮”,与上男下女表示的“天地”所建立起来的时空,是一种古老的宇宙观,是生命的轮回。
《鸳鸯蝴蝶》:一对“太极”造型的“交颈鸳鸯”在画面的偏上方,蝴蝶是这种相互依偎的浪漫的延续,是对古老命题纯装饰美的视觉表达,蕴寓了我的哲理思考。
《人鱼》就是简单的、女性的、愉悦的自恋叙述。
《红斗篷的天使》是纪念一位故去的亲人—大姨。尝试由鬼到神的幻化:对白骨—存在过的见证,与红斗篷—生者对死亡的禁忌,企图对“隔世之痛”进行安慰与关怀。还有对“天使”这个舶来品所赋予的中国式想象:小红鬼,山东姥姥曾讲过,在死者身旁忙着装殓的一群“小红鬼”。
亲历:初春明媚阳光下消融的土地变得松松软软,第一次见到父亲和弟弟的白骨被放在红布袋里,没怕,就帮着提爸爸有些发潮的红布袋。土工把骨头倒在墓坑的一旁,开始摆放骨头,在红布的衬托下他们的白骨就是我心中的天使—穿着红斗篷的天使,冥界的夜行侠。
《经典吴起》,是《延安文学》的增刊,《吴起插图》剪纸就是为这本杂志而作,是剪纸作品首次在公开刊物发表,还有一篇散文性的民间美术文章《不出卖的草帽—寻找吴起民间手工艺品》,自此开始了半评论、半随笔的写作生涯。
《儿时游戏》原本为一家旅游公司在“奥运会”期间设计的专卖商品,无奈没被选中。觉得体育运动应该是从游戏开始的,准备创作男孩和女孩各自的游戏,现在只完成了男孩玩的游戏。也是对弟弟的一种思念。我们曾是玩伴,对他的神态我最熟悉。这组剪纸造型简约,形象传神。没有背景反而突出了主体,下方阴刻的说明文字是为丰富画面和体现一种风格。
《塞上明珠—榆林》是背景简单的“通景式”构图剪纸,把老街六楼摆放在祥云中,是对古建剪纸的一种尝试。
《神木长廊系列》是有主题、分类的小幅剪纸,是尝试用不同剪纸手法表现不同主题。那时每天在下班时间画稿子,没午休,午饭后画一张,晚饭后一张,这样才能按时完成。完成这套剪纸画稿得益于对连环画多年的喜爱,和对影视片形象的深刻记忆。
2006年
作为一个协会的组织者,我将自己行政部门的职业习惯与艺术联系在了一起,顺利地举办了“榆林剪纸四人展”,也写了观感:《透过“形骸”的一缕光—记“榆林四人剪纸展”》。为充分利用展厅墙面,全部作品采用竖立的展示方式,并将竖立的形式确立为自己作品的外观形式。展览是思想与行为高度统一去完成的,充满了热情与包容。这也使我明白了艺术向上的高度是伴着同样高度的孤独。《延长插图》是继续进行的插图行动,尝试了阴刻后空白填染颜色的剪纸形式。这组剪纸是在没有自然映像和人文景观的条件下创作的,是在文化馆展室里去想象延长的。用色是民间的食色与染料,每幅剪纸从起稿、剪、托裱、上色只有两天时间,其中的不成熟和偶然性呈现在这12张插图中。《小年夜》、《蜜蜡洞》、《鱼戏莲》、《咬老鼠》比较满意一些。同时撰写了一篇至今比较满意的剪纸文章《投射在刘兰英剪纸中的女性原型》,这年还有一篇《榆林剪纸初记》(原名《红事、白事,红白喜事》)收在《榆林剪纸辑录》一书中。
后半年开始《诗经系列》剪纸的创作。越是久远的东西就会使人感到有很大的想象空间,诗经的朴实、直白,更具现代性。从《摽有梅》没鼻子的侧面脸,到没鼻子、没嘴巴,只留眼睛的人面,欲表达一种无影无声凝结在一瞬间的静穆,像一块琥珀没有缀饰的自然心声。
九歌中的山鬼,多情、忧郁,剪纸《山鬼1》:长发飘动,神情哀婉,猫身贴于兽背潜行于夜的森林,趁着月光去寻觅林中偶遇的男子,满目都是爱人的脸孔。
2007年
从2006年的后半年到2007年的前半年在对剪纸语言的新探索中许多剪纸没被保留下来,这样的作品有风险,其实从2004年以来不下50张。留下来的《谁也不丢谁》、《咒术师》也只有照片,原作送了人。
《志丹插图》虽没有正式发表,但这组插图还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在充分感受志丹山川地貌与人文景观后,大致分三个部分进行纯视觉表达:红石、菩萨、霞,并写有小散文《志丹三篇》,后被收录在《志丹文库》里,很幸运。《陕北石狮剪纸》在这年告一段落,这组剪纸的主要风格是:外形是写实风格,在面积较大的身体与基座部分装饰有民间剪纸风格的花草,头部是写实阴刻,身体是写意阳刻。为此也写了一篇文章《陕北石狮剪纸记》。后半年开始了《子长民间美术—性灵之约》的前期采访,此前从没写过一本书,在未采访前先立了个提纲,采访中又立了一个,开始撰写中立了最后一个。
撰写一本书不但要收集资料,还要阅读大量书籍,在此期间,有关古建:木构、石构、砖构、彩绘;砖雕、木雕、石雕三雕;塑像、壁画中所涉及的道释宗教文化、历代服饰、仪仗、兵器等等,都广泛涉猎。
2008年
《眼睛系列》是把眼睛作为一种阳光下的独立生命体来进行视觉描述的。作为植物、眼球感光部件的、人脸部件的、情感表达的种种角色呈现,赋予眼睛另外的意义。没有光,眼睛的感觉是毫无意义的,它是依附于光的生物体;而作为人脸五官的重要部分,又显示灵魂的主观意志,它是人类情感最敏感的表达载体—用眼泪这种分泌物滋养人类的情感世界。
《九尾狐》,知道它是一种特殊、吉祥的狐狸,在汉画像中常见,它可爱、有些自恋,感觉像我自己:微胖的脸,如豆、明亮的眼睛,小鼻子、小嘴,成熟丰满而仪态优雅。它的形象是在虚实、线面的变换中完成。
撰写《子长民间美术》一书,《建筑 雕塑绘画》是其中节选出的三篇小短文。
《荒山之夜,他去了另一个地方》为纪念一位故去的友人,这篇文章在2009年省作协举办的“志丹杯”散文大赛中获得二等奖,是写文章获得的唯一奖项。
《观府谷剪纸展有感》和《郭榆生老师作品所想到的》是观展后的随笔。
2009年
《佛陀》是用薄纸板刻的,只有一张,企图对剪纸材料的拓展进行探索。要求作业条件高、局限性太大,所以没有继续采用。但对剪纸语言和表现题材又是一次新的尝试:佛陀的背光、螺发、手印都融入了剪纸语言。是这年唯一的一幅剪纸作品,其余时间都像是去写文章了,散文有《塑像》、《夜》,随笔有《羊马河》、《子长女人》、《画家笔记》,观感类有《秦晔剪纸》、《王晓蓉的油画》、《他在画室演奏室内乐—记李晓军油画展》。
9月前我交了《子长民间美术》书稿,终于轻松了、解放了。
《画家笔记》是我第一次看真实的油画写生过程所记录的文字,从此油画不再是陌生的东西,开始想自己能否拿起油画笔画画呢。
2010年
《云雨》是这年的精心之作,为此订制了一批宣纸:黑色2.4米高、1.2米宽;红色、蓝色,是高2.4米、宽0.7米,我喜欢这种尺寸,看似一模特般修长的身材能撑起我所想要的视觉效果。这套剪纸剪了黑色和蓝色两套,黑色衬红底,蓝色衬白底。
云雨,是性爱在中国隐喻式称呼。在大的外形中,凤凰、雀鸟、情侣、天鹅、云鹤、嫦義等呈现性爱情景。传统纹饰与现代装饰纹样在其中得到很协调的结合。
《观香》是红蓝色相间组成的七幅一套的剪纸作品,欲在单纯的线条组合中寻找一种秩序美和情绪律动,在抽象的符号中完成情感传达。
《山鬼2》是对偏爱主题所进行的不厌其烦的手法变化。画面中心片上是隐含的太极、山鬼女扮男装冷艳的表情。没有了《山鬼1》中的期盼与焦虑,宛然一翩翩少年;三头的龙兽是高贵的象征;树林间生长着怪模怪样的“小精灵”,构成童话般的可爱与活泼。作品艺术上的一个特点是阴阳手法不规则的交替使用。
这年是兔年,给榆林邮局设计了四张剪纸:东方红(佳县民歌)、玉兔捣药(绥德汉画像)、红山夕照(榆阳八景之一)、二郎担山(神木二郎山的传说)。
这年举办的“榆林剪纸精品展”是市民协委托办的,并写了文章《花开五月红—记榆林剪纸精品展》(报纸没用这个题目)。
还有一篇是发表在《陕北文化研究》内刊上的,《宏大场面下的变革*,传统渐去的讹传命运—对今年来各种剪纸展的看法》,题目很长,从标题就看出了我的观点。
还有一些为朋友写的观感,《心灵印痕—从张振业画展中回望他的艺术身影》、《呈现景观外的唯美灵魂—记王志春回乡油画展》、《来这里—回应“2010钉子户画会”的“首届美术年展”》,还有散文《二舅》和《暮春写生记》。
2011年
《荞麦花开系列》与《荞麦花开四拼》是先后完成的,是准备为定边一个展览专门创作的,用含有“荞麦”的信天游歌词作为题目,是比较成熟的填色剪纸作品。
《岁后七日》是为山西右玉举办的全国年俗剪纸大赛创作的,作品获得了大赛最高奖项“金剪刀奖”。它是把道教符咒作为画面视觉内容的一种尝试。我对填色剪纸还有一个偏爱的过程:西方教堂的玻璃镶嵌窗,虽没见过真实的,但从影像资料里想象它的斑斓,像上帝的七彩光芒。
《爱情备忘录》也是这种玻璃画式的填色剪纸的延续,阴刻、简约的人形,衬以冰纹式的字形,冰纹在传统纹饰中是由相互支撑而不规则的线条所构成:清雅、浪漫。
性爱是一种从内心发出的欢愉之美、自然之美。是人类超越其动物性所具有的美。
因剪纸作品写了《四平民歌窗花》、《岁后七日》、《荞麦花开》三篇说明文字。
《哥哥的画》与《在童谣中行进—观霍向鹏先生的“城市记忆”油画展》是观感。
2012年
《榆林小曲系列》是为《荞麦花开系列》而创作的“茉莉花开”。陕北民歌中的“荞麦花”与榆林小曲中的“茉莉花”,一北一南,成为榆林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交融的见证。整套作品以十首曲子为其内容,用连环画的方式表现为四张一曲,小曲歌词作为背景缀饰其间。
《春叶上的花儿系列》是为甘肃一位朋友参赛而创作的,具有异域风情。有土族、回族、藏族、东乡族、裕固族五个少数民族的青年男女相恋的场景。“花儿”民歌是表现内容,“春叶”是当地年节时房檐上粘贴的一种上色剪纸,如“门笺”,上方下有“云头”。由花儿歌词字形相隔形成上下两段式的“春叶”剪纸:上方表现场景(一对恋人),下方是花儿中比兴句子。这套剪纸以单色与彩色相隔而成十幅一个整体展出,很显眼,在全国文联在河北蔚县举办的全国大赛中被评为金奖。
《陈忠实解读陕西人插图》是小说插图,用黑剪纸衬红底,同样把小说情节中的关键话语的字形铺满背景,让简单的阴刻人物神韵顿生。
这年还参与了两个剪纸大赛的评奖,并撰写了《龙年剪龙剪纸大赛》与《榆林邮储杯、地税杯剪纸大赛观感》文章。
2013年
《生肖系列》是从2012年就开始创作的一套填色剪纸,是脱离单色剪纸比较成功应用民间色彩的作品,是对生肖文化进行文人色彩浓重的诠释,鲜明的形式感:方、圆、方的组合是其特色。
《戏曲系列》目前完成了两张,《桃花人面》与《倩女离魂》。是把从古本戏曲中摘录的经典唱词,予以视觉的演绎。对戏文的辨字断句,我非常感谢贾永雄老师给予的帮助。
帛画中T字形“非衣”所给予的想象是人形,背影,还是承载历史文化密码古代舞者的精灵?形似日本的“和服”,在华美中展现“桃花溪”、“倩女影”,用纯墨色强调戏文中的人物神态。繁华热闹的戏曲是一种表象、一种背景,而心灵的阐述是一种独白、一种静思。
改变书写姿态
剪纸是我情感生活的缩影,是钟情于人世界欢喜悲苦的情境之说。如今的我更钟情于自然四季阴晴冷暖,可能是在人群中呆久了会感到孤独,而在人烟稀少的自然反倒能回想起人的可爱,所以暂且决定收起剪刀,拾起画笔,从油画凝脂般膏状的颜料中去堆砌朴实的自然,在与自然相交融的对视中去理解画家平视的姿态,人与自然平视的姿态,人与人平视的姿态,找回人活着的乐趣。
从油画家作画时直立的姿态中获得视野的解放,从画家手臂自如活动中获得画笔延伸的自由,从姿态自由中获得表达自由,从情感自由中获得精神自由……
吴瑕 来源: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我与张晓梅的相识,是在天寒地冻的榆林城里。那天,风急吼吼的吹着,张晓梅戴着耳机背着背包穿着风衣忽然就站在我的面前。好像是多年的朋友一样,我们自然地就走到了一起,见面头一次就相约着去书店买书,然后还被热情地请到她家里去做客。
晓梅的家里,有一间属于她自己的房间,房间收拾得温馨且艺术味十足。可以随意坐着躺着,信手拈来就是各类书籍,诸如建筑、绘画、文学、宗教等等。地上搁置着很大的一块木板,上至天花板,下至地板,宽约三尺,板上有白纸,仔细看来,白纸上还有一些用铅笔勾勒出来的线条。之前我对晓梅一无所知,所以,面对如此之庞然大物鹤立家中,真是不解。又不好意思贸然发问,只是很含蓄地问问,晓梅莫非是在画画?晓梅笑笑,说是在设计一套剪纸。我的印象和想象中,剪纸就是随意找把剪刀、找几张红纸,按照想象中的画面剪出来就算是完了。而画出来的剪纸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晓梅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祖父、父亲都善书法、熟诗文、好手工,她的名字就是因父亲喜画梅而得。耳濡目染,她的兴趣广泛,读书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并尝试用多种材质作物品,后择纸而栖,以剪为伴。此后,随着与晓梅的往来增多,我也逐渐地学到了有关壁画、佛教、剪纸等很多的知识。
晓梅的剪纸与传统剪纸所不同的是要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她是在传统剪纸上进行一种创新,其构思和设计总是别出心裁。记得榆林市妇联组织的一次书画展上,晓梅展出了一套6幅《云雨》剪纸。蓝底红图,气势恢宏,独具匠心,让人过目不忘。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年,但我总还是在不经意间想起这韵味十足的作品来。后来又看到她为陈忠实的作品《陈忠实解读陕西人》配图,做到了图文并茂,神情兼备。我以为,任何一个爱好或是技艺,都要凝聚着作者多年对于技艺本身的爱,同时是作者本身知识结构及生活感悟的升华。在这个基础上,旁观者是无法彻底领悟出创作者的心灵体会的。也许,任何一个伫立于作品之外的人都只是最好的学习者。
蛇年正月,晓梅的“榆林小曲剪纸艺术展”在榆林城里的沙漠之花艺术空间展出。这次展出的《榆林小曲》是由十首小曲、共四十张剪纸组成,人物生动细腻,内容渗透其中。这是晓梅潜心创作两年之久推出的作品,有历史的遗存,有当代的元素,完全将榆林小曲的特点融合在剪纸艺术之中,用剪纸传达出对乐曲的感受,打通了视听感觉器官,让人在色彩、情感、时间的流动中感受小曲之魅力,了解榆林古城民俗历史,将受众对榆林小曲的体会固定为形体、姿态、色彩和神情。完全能称作可以观赏的音乐、可以倾听的绘画。在作品《叮当响》中,走进绣房、走近牙床、上了身上、出了绣房的四个情节中,歌词与剪纸内容配合得相当紧密、含蓄幽雅,通过剪纸构图,把榆林小曲那令人心潮激荡、热血沸腾的情景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不仅对榆林小曲的阐释产生影响,更对于剪纸在社会中能发挥的作用有启示性的影响。作品中透露出来的情感可能正是榆林女子的心灵世界。
在晓梅的剪刀下,绘画、书法、剪纸被很好地结合起来,而且,剪纸也不仅仅只是一门来自民间的艺术,更是一种反映内心的语言。也许,只有这样一个经常置世事与不顾,不在红尘俗世之中的女人,才能见出人间的真性情来。在晓梅的心中,剪纸是她最好的朋友,也是她对这个世界最好的表达方式。不管是《云雨》、《榆林小曲》还是《爱情备忘录》,都传达出了生命之于人类,人类之于爱情的真谛来。这交织着性与灵的世界,实在是一幅人间盛宴呢!而手舞剪刀的晓梅,总是不肯向世俗低头,她倔强如沙漠上的白杨,总是直逼云霄,却从不肯弯腰。我常常羡慕她,能置身于闹市之外,却又好像从未远离。这几年,晓梅积极地为榆林的剪纸发展做了很多工作。组织展览,组织剪纸艺术家一起研讨,却从未给自己的剪纸做过什么。这次,她终于将榆林小曲共四十幅作品拿出来展览,榆林文化艺术界的众多人士前来观展,并给予高度评价。毋庸置疑,享誉海内外的陕北剪纸,会在晓梅等新一代剪纸艺术家的剪刀下发扬光大。
(陕西传媒网链接标题网址: 张晓梅:剪出一片新境界http://www.sxdaily.com.cn/n/2013/0318/c266-5093898.html)
张晓梅个人微博:http://blog.voc.com.cn/zhangxiaomei/
一灯叮咚综合整理
2020年7月21日晚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