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很多个体靠着极高的知名度强行代表了整个大类,比如可乐之于碳酸饮料,牛顿之于经典物理学。
当然还有孩子们眼里代表所有恐龙的霸王龙。
不知道大家的童年都经历过哪些经典的恐龙谣言洗礼,我反正是对小时候动画片里的超时空恐龙大乱斗记忆犹新,霸王龙和各路顶级捕食者的战斗力强弱也一直是小学生时代课间的重要议题。
宏观的认识尚且如此,具体到个体形象,我只能说是谬误的重灾区了。
你印象里的恐龙是什么样的?或者再具体一点,你所认识的霸王龙是真的霸王龙吗?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答案和学术界最新成果有多大的偏差,我推荐各位看看BBC的这一部《真实暴龙》。
这是刚出炉不久的暴龙纪录片,虽然特效水平有一点复古的感觉,但里面所有的知识都是紧跟最新的学术研究,并且专注于复原这一件事上,我个人认为非常值得一看。
从霸王龙站姿、运动能力,体表颜色这些讨论得较多的方面,到叫声模拟、咬合力测试、脑发达水平,纪录片里的复原可能是目前最严谨的。
前段时间某短视频平台上不是流行一种变脸式玩法吗?
“关掉美颜,关掉滤镜,关掉瘦脸,这样的XX(网红)你还认得出来吗?”
其实古生物复原的现状也基本一样,以前的写实恐龙科幻电影还会大量参考最新的研究,不说是一定真实,也是当时相对最真实的。
而现在许多大荧幕作品更倾向于描绘一个观众们心里的恐龙,而不是相对真实的恐龙。
这种现象像极了举着手机自拍的人们,他们往往要的是自己心中所谓的“美”,这里面带着太多滤镜。
但比起大眼睛、锥子脸这样无趣的自拍滤镜,恐龙复原的滤镜就要有趣多了。恐龙这名字就是缠绕在古生物研究史上最大的滤镜。
应该有不少人都知道“恐龙”这个名字是由著名的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提出的,意思为“恐怖的蜥蜴”,可是很少人知道最早发现的恐龙化石是哪一种。
其实在“恐龙”这个名字诞生前20年,就有恐龙化石被无意中发现了。
1822年,曼特尔医生的妻子在散步时偶然看见了路边岩石中的一个不寻常物体,于是她把这块石头带回家展示给丈夫。
曼特尔医生是一个化石收藏家,他对这个未知的玩意非常好奇,它显然与已知的生物不太相同,从地质年代来看,这个牙齿化石是在1.3亿年前形成的。
于是医生拿着这个化石去请教当时的地质学权威,居维叶认为这是一种犀牛的牙齿,而巴克兰则认为是大鱼的牙齿。
1822距离达尔文的进化论诞生还有三十多年,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类史前未知的动物。
最后曼特尔请教了博物学家斯塔奇伯里,他提出这个牙齿化石和北美洲的鬣蜥牙齿在形态上十分相似,只是尺寸上大了很多。
于是,曼特尔就认定自己找到了一种灭绝已久的巨型爬行动物,命名为“Iguanodon”,直译就是鬣蜥的牙,中文世界翻译为禽龙。
有了名字不能没有一个体面的复原图吧,曼特尔几乎照搬了鬣蜥的特征复原了禽龙,一头过度肥胖的史前巨蜥就诞生了。
这头看起来臃肿滑稽的禽龙鼻子上还有一个十分调皮的角,那实际上是禽龙的爪子被错当成了角。
曼特尔虽然说是翻开了恐龙研究的新篇章,但他本人的生活却有些悲惨,1852年便自*离世。
而接过大棒的正是大名鼎鼎的欧文爵士,他不仅仅满足于平面的复原绘画,还要复原一比一尺寸的实体模型。
1852年,欧文爵士批准复原一批已灭绝的古生物模型,并在水晶宫展出。
其中禽龙、斑龙是真正意义上的恐龙,也是当时最前沿的发现,来看看当时复原出来的样子吧。
简单介绍一下登场的新角色斑龙,这是一种肉食性恐龙,体型较大,和禽龙同一时期被发现,但报告发表更早,是第一种被命名的恐龙。
在水晶宫的展览里,禽龙斑龙两兄弟一肥一壮,眼里含着无奈的哀伤望着远方。
同样遭殃的还有喜闻乐见的蛇颈龙,看看这灵动的脖颈,旁边的天鹅都羞愧地低下了头。
19世纪的恐龙复原基本围绕“巨大蜥蜴”这一主题自由发挥。
就在这批等比例复原模型展出的第二年,模型制作者霍金斯很自豪地举办了一次恐龙肚子里的年夜饭,邀请了20名学者在禽龙肚子里美餐,成了当年的大新闻。
蜥蜴式样是恐龙研究史上的第一个滤镜。
当越来越多的“小短手”恐龙化石被发现,大家似乎开始意识到好像这些大蜥蜴并不是四脚着地的,而是可以双腿站立行走的。
尤其是暴龙科极度退化的前肢,别说是四脚着地了,连挠痒都不可能做到。
因为霸王龙的带头作用,很多前肢较短的恐龙都被复原成了双腿站立挺直腰杆的形象,这种复原形象在恐龙爱好者圈子里被称为“袋鼠龙”。
大潮之下,禽龙和斑龙两兄弟又遭殃了。
禽龙站了起来,竖起的两根大拇指仿佛在说“站起来的感觉真好,奶思!”
斑龙则变成了一只大长腿蜥蜴,弓着腰猥琐地自由奔跑。
蜥蜴和袋鼠滤镜都已经成为过去式了,我们对恐龙足迹以及骨骼力学的一些研究都可以相当准确地推测出它们的真实姿态。
禽龙复原形象成长史
然而还有一个直到今天都一直在影响我们看待恐龙的“无色眼镜”。
早年我们对恐龙的体色毫无线索,很多复原图就统一涂成棕灰色,再加上较为干瘪的肌肉重建,造就了我们心里那个丑陋可怕的恐龙形象。
多年来我们甚至已经习惯了这种“僵尸复原”,但如果换个角度想想,将这种风格套用在现存的动物上,你就会发现这非常奇怪。
新的研究显示,恐龙不但可能有较为丰富的体色,甚至会有艳丽的羽毛,《真实暴龙》这部纪录片中就给霸王龙复原了羽毛和体色。
就算是霸王龙这种顶级的肉食恐龙,也可能有一个并不可怕的形象,毕竟动物世界里的虎鲸、狮群也很可爱,反倒是一些较小的蛇虫能激起人的反感本能。
古生物研究之难,远不是雾里看花可形容的,雾再大好歹我们也是见过花的,而恐龙则无人曾一睹其真容。
其实多了解古生物复原是有助于广大青年更好地适应社会的,我反正是觉得日新月异的恐龙复原和飘忽不定的自拍照二者的主体有某些巧合的联系。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