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知青乐趣之“起外号”

「知青往事」知青乐趣之“起外号”

首页休闲益智刊念果园更新时间:2024-05-09

知青乐趣之“起外号”

作者:阚知

知青上山下乡,无论是集体奔赴生产建设兵团还是插队落户于农民之间,其文化生活都极其贫乏,当时的杂志、报纸、书籍,几乎只剩“一刊、两报、老三篇”,舞台和银幕翻来覆去上演的就是“四战电影、八样板”。除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外,其余就是说话、拉呱、吹牛皮,所以“起外号”成了知青们的“文化乐子”。

别小看这个起外号,那是真能体现一个人的水平,第一,他要有文化功底,用词准确、形象。第二,要有观察能力,能找出被“外号”人的明显特点,了解事件发生的详细经过。第三,外号传出后,众人包括外号本人都得点头认可。

我们当年的兵团果园场就有这么一个人。

1972年,砀山果园场划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第八生产建设兵团,对外简称“兵团果园场”,供销科里有个知青业务员叫栗华,上海人,头脑灵活、嘴皮子也巧,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知青中能有这样的人,这样的工作,也算是佼佼者了,他人缘极好,很会给人起外号,如果瞅着你不说话,等着吧,肚里正在酝酿呢。

一般人起外号多以形态为主,像个头矮的,叫“武大郎”;个头高的,叫“戳破天”;体胖的,叫“横肉”;体瘦的,叫“门挤”等,可栗华起的外号,都有故事,都能让人想起某个事件,无论褒贬,均可起到警示和引导作用。

我是搞技术生产的,与他接触不多,但他给人起的外号,我却听说不少,随手挑出几例,供欣赏。

“下口表”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兵团果园场的知青中,,有不少是地方干部的子弟,他们总认为,在自家老爷子的管辖范围内,可以特殊一点。最常见的就是“插队买饭”,弄得好多上海、蚌埠知青排到橱窗前,米饭、排骨就卖完了,知青们纷纷反映到团部,办公室主任接到命令,亲自来到饭厅抓了个现行,他把五个小青年带到隔壁。

“你们知道犯了什么错吗”?

“不知道”,“我们没有多吃、多占”,“何叔叔,我们最近没打架呀!”……“我们每次都付饭菜票呀,又得罪谁了?”……

“你们不排队,硬往前面加塞”。

“我们排队了,何叔!是小付替我们几个先排的,到地方了,我们就凑过去买了”。“这替排又不是我们发明的,他们也搞过”……

事情本来就不是原则问题,只要几个小青年低头认识一下也就过去了,可这些“侄子们”硬是不表态,双方无声,大眼瞪小眼。何主任也不想把事情弄大,更不想上纲上线,以命令压人,毕竟都是自己看着长大的一些毛孩子,真的处理过火,会在知青之间造成矛盾升级,也不好给老战友们交待,他思索着解决僵持的法子,

就在这时,一个小青年大概肚子饿了,“卟”地放了一个屁,这屁带拐弯的,原先憋着,声音很小,后来缓慢释放,又长又缭绕,把沉寂的场面打破了,惹来一片哄堂大笑。

何主任不愧是办公室的笔杆子,张嘴就说:“你们总算表态了,知道这样做不好,下次不这样了,只是声音不太响亮,好了,不批判你们了,排队买饭吧”……。何主任装聋似地挥了一下手,不知是忍笑还是怕臭,捂着嘴匆匆离开,结束了眼下的尴尬。

过后小吕到处吹嘘:“我们硬是不认账,何叔也没辙,只好借屁……”

“行了”。栗华听到后,讥笑说,“还好意思对外白活,你这是‘上口不说下口表’,难怪你姓吕,着,哪个口都一样,你就叫‘下口表’吧……”。从此“下口表”的外号就套在他头上,这外号一经传开,他再也不敢插队买饭了,毕竟不光彩呀!

“老封”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十连知青中有个钱排长,转业军人出身,工作能力很强,身先士卒,吃苦在前,就是有个臭毛病,爱撩长头发,很多女知青都厌恶这一点,可又抓不到什么实质性的劣迹,大家只好敬而远之。

一次,钱排长带领知青们修剪果树,不小心被树枝戳破眼角 ,他也没当回事,仍坚持在岗位上,半天过去了,整个太阳穴乌紫一片,下午本该去卫生室包扎一下,谁知又接着召开干部会,钱排长只好挂彩参加。正巧,栗华就坐在他前排不远,扭头看到这模样,低声与几个小伙伴嘀咕:“看见没?侬给他起个外号吧”。几个同事瞅了瞅,思索一会,张口就来,什么“黑眼角”、“紫太阳”、“钱绊倒”……栗华摇摇头,“一旦消肿了,你们这些外号还有什么意义?必须起个永久性的……”他轻轻走到后排,主动与钱打个招呼,并小声开玩笑:“昨晚又去你弟家了吧?”

“没有啊,我去表弟家干什么”?

“别装了,记号留在脸上了”。

“什么记号……”?钱排长莫名其妙。

“老二也太狠了,瞧这封眼锤打得,啧、啧……今后少去惹弟妹,她虽不是知青,不算高压线,可在淮北,她是道德底线啊……”。

会议室里虽没几个人,但都听得清清楚楚,窃窃偷笑后,“老封”的外号就传出去了,以致后来的知青们都不知他姓啥,见面就喊“老封”,讲究一点的,就叫他“封排长”。就连政治处主任也假装糊涂:“怎么都喊‘老封’,明明姓钱嘛,不能乱起外号,调查一下……”。吓得钱排长再也不敢常去女班了……。

“葫芦”和“阿藤”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上世纪七十年代,是我国计划生育最紧张的时期,农村的墙壁上,到处可见“上吊给绳,喝药给瓶,不怕哭闹,宁死勿生”;“宁愿添座坟,不愿多口人”。就在这种氛围中,兵团播音员小杜却挺起了大肚,丈夫大黄深知道,获得这么一个生育指标多么地不容易,所以百般呵护自己的妻子,也真是苍天眷顾,小杜居然生下一对双胞胎,而且都是男孩,这在当时,是件惊天大事啊!

可孩子刚刚满月,兵团计生委就找到了小杜和大黄,让他们做绝育手术,他们俩也知道,双胞胎足够了,即便不来动员,也准备采取措施了,可他们不想动刀,只想用其他方式避孕。但场里有明文规定:“一胎动员带环,二胎必须结扎”。这是职代会通过的政策,大黄是后勤人员,心中明白,要想免刀,必须得有理由。于是跟计生委反复强调:“虽是二子,却是一胎,只想带环,不想留疤”。可计生委主任坚持原则,说:“不行,什么叫胎。胎,就是胚胎,俩孩就是两个胚胎,二胎必须结扎,不能违反规定,至于怎样形成的双胞胎,我们不追究了……”。

大黄也在宣教科,同样能说会道:“怎么形成的双胞胎,我们也不知道,我们又没搞其他动作,你们也不能将这‘产品’退回原处……” 。

“你……”计生主任没词回答。

“说破嘴,我妻子只*一次,只生育一次,我这叫‘一石二鸟’、‘一箭双雕’、‘一棵藤上结俩瓜’、‘一个葫芦开俩瓢’……”。大黄语无伦次地作了好多比喻,别问确切不确切,只希望计生主任能听明白,责任不是丈夫和产妇造成的,可以网开一面。

最终采取的什么避孕措施,我们不知道,但知道栗华所起的外号却传开了,丈夫头发略稀,又开俩瓢,所以叫他“葫芦”;妻子小巧玲珑,原先叫“双花一藤”,颇有日本名字的味道,后来考虑政治问题,改为上海人叫法——“阿藤”。

“野猫”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野猫”,是三连副连长赵庆元的外号,我问栗华起名来历,他说有三:一是兵团时期,他夜间查岗,一人扛着一支半自动步枪,还不用手电照路,来去无声,知青都说他脚上有肉垫,眼里有荧光,“夜猫子”一个。二曰:此人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女知青与之关系随和,外地的职工家属开玩笑,称之为“爱闻腥气”,犹如“爷猫”(公猫、男猫)。三是他本人告诉我的,“我是篮球运动员,个子虽不高,但非常敏捷,常在对方高个子球员腋下窜来窜去,有时犯点规,裁判也不易看到,他们拿我没办法,就给我起绰号,说我腰一躬,腿下乱窜,还挠人,象只‘野猫’”……。

“野猫”够野的。有次知青与知青打架,打得谁也劝不住,干部鸣枪示警也没起作用,他走上去,抓住那个领头的,连打带踢几下子,将其按到在地,群龙无首,双方偃旗息鼓。事后,知青告他“干部打人”要求连里给个说法,他说:“我当时是以知青身份参与打架的,该咋处理咋处理吧……”鉴于他功大于过,这事不了了之。

三连一号园片与周边社员的地紧挨着,老百姓有句土话:“靠山吃山,靠场吃场”,他们守着自家的梨园却去偷场里的水果。特别是些中年妇女,更是肆无忌惮,大白天也敢来摘苹果,只要发现看管人员去追,就褪下裤子装解手,弄得知青不敢前往,怕说是流氓而影响招工返城,赵连长主动请缨,说:“我领几个劳改就业人员去,反正我结婚了,啥没见过,也不打算返城了……。”并对几个就业人员说:“在城里看脱衣舞要花两三块,这里不要钱,白赚……走!”。

果真,附近老百姓听说是“野猫”领着几个以前的“强奸犯”来值班看管,吓得不再让妇女去梨园住,从此苹果园平静了许多。

“野猫”的外号,兵团时期叫响,你要来场找赵庆元,不一定都知道,你要问“野猫”,都会给你详细指路,这就是外号的魅力。

起外号,以现在的法律观念来看,它侵犯了名誉权,但在当时,的的确确是出于好奇和文化娱乐。栗华所起的外号,都有故事,都被当事人接受,当然,也多多少少侵犯了个人隐私……。

作者:安徽砀山果园场 阚知

来源:30号院

(侵权联系删除)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