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 | 北京夜市,30多年前曾火爆异常

温故 | 北京夜市,30多年前曾火爆异常

首页休闲益智老北京夜市儿更新时间:2024-10-01

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的夜生活比较贫乏,双职工下班晚了买不到菜,来北京的外国游客逛商店常常吃“闭门羹”。为改变这种状况,市政府决定兴办夜市,搞活经济,方便人们消费和生活。

1984年,地安门的夜市由后门桥的一个点扩大到地安门百货商场前的小广场。随后,地安门百货商场也开始在门前摆摊售货。李晞/摄

商店关门早导致购物难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京城的各个角落,各行各业都在发生着变化。为了更好地促进城市发展,那时候,媒体也在用格外“挑剔”的眼光进行舆论监督。

1984年3月16日,本报在1版显著位置刊发消息——《〈经济日报〉刊登文章批评王府井大部分商店关门太早》,建议在一些繁华地区开夜市。报道中说,记者在王府井大街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发现:从王府井南口至灯市口西口约1公里长的大街上,共有130家商店。其中26家从下午5点到6点太阳还没落山时就纷纷关上店门;78家从6点30分到7点30分先后关门停业;有21家营业到8点或9点;只有5家营业到10点,仅占总数的4%。还有一些商店不到规定的停业时间就提前关门。不少商店虽然开着门,但下班前该上的货却不上了。

报道引用一位广州来京的经济工作者的话说,大城市的许多消费活动发生在晚上,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商品比较丰富,群众收入有了增加,很有必要开办夜市。职工一般是白天上班,晚上下班后才逛商店买东西。北京活动人口数量大,特别是一些会议常常在北京举行,很多人白天开会,只有晚上才有时间上街买东西。北京还有许多外宾、归国华侨和港澳同胞以及各国旅游者,他们喜欢晚上上街买东西,应该为他们提供方便。

1980年12月23日,本报2版刊发的《要努力把北京旅游活动搞活》一文曾这样记载——中泰通航首航班机旅行团一位姓卢的客人说:“到别的国家旅游,商人像苍蝇一样叮着你不放,想方设法满足你的要求,让你把带来的钱全部花掉。可是我们在北京拿着钱没地方花,花钱还要找门路。”另一位姓黄的客人说:“我们去王府井一个商场买东西,看到床单很好,每人打算买十几条,但付钱时商店却一定要收布票,我们给他们看护照也不行,只好不买了……”

顺应人们的强烈需求,北京的商业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渐渐发生了显著变化。

市政府决定试办9处夜市

为了进一步推动改革,搞活经济,方便群众,1984年夏季,市政府决定在北京城近郊区试办9处夜市,分别位于东安门大街东段、红桥工业品市场、骡马市大街、西单服装大楼门前广场等处。

开办夜市的举措受到市民欢迎,每晚逛夜市的人络绎不绝,客流量与日俱增。中关村夜市开张第二天,逛夜市的人比第一天增加1倍。商品销售情况也较好,开张较早的骡马市大街夜市,两天销售额达到54000元。

丰台北大地夜市与繁华地区王府井的夜市不同,重点是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方便。这里不仅有百货、日用品,还有蔬菜、副食和服务项目。一对逛夜市的中年夫妇提着刚买的西红柿、鸡蛋高兴地说:“以前,我们到家都得七八点钟,常常连青菜也吃不上。这下可好了,出来转一圈,明天的菜就不愁了。”夜市一家冷饮店负责人也高兴坏了,因为店里出售的冰棍、汽水、酸奶、酸梅汁等,每天晚上都卖得特别好。晚上营业三个小时,相当于白天五六个小时的销售量。

1984年6月7日《北京日报》2版,《电灯一亮 方便千家》

9处夜市开办了一个月左右,共开设摊位672个,平均每晚客流量达22万人,销售额在14万元左右。在这些摊位中,饮食小吃70个,冷饮食品130个,百货、服装290个,还有蔬菜、日用杂品、书刊、家具、电器及服务修理摊点180多个。从摊位性质来看,国营占27.2%,集体占27.6%,个体占45.2%,经营人员达2600多人。由于夜市交易十分活跃,各夜市所处大街两侧或周围的一些商店也相应延长了营业时间。

1984年7月2日《北京日报》1版,《群众盼望多开夜市》

从那以后,北京各级各类夜市如雨后春笋般越来越多,成为北京改革开放的见证。“大家都在努力工作。北京有活力的夜市就是一个证明。”1987年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日本留学生松井昌代说。

大饭店放下身段走出玻璃墙

1991年9月1日,北京市旅游事业管理局在长城饭店和亮马河饭店之间的空场上,组织15家国营和合资的大饭店,办起了旅游夜市。这“不夜的长亮广场”让大饭店放下身段,走出了玻璃墙。

以前,挂着“星”的饭店,哪家不是楼厦拔地,店堂高峨?可是到了这“长亮广场”,大楼便一律被“削”成了大棚,星级饭店的大厨、服务员们“练起摊儿”来:浇好蒜汁的炸灌肠,一块钱一盘;铁板爆的嫩羊肉,两块钱一份。价格相仿的还有意大利面、墨西哥脆饼、新加坡小吃。吃生猛海鲜,可以随客人自点;品乡间野味,有烤得喷香的老玉米,还有刚出锅的煮白薯,白薯刚从地里刨出来,一撅冒白浆。

1991年9月24日,《北京日报》1版

这下老百姓乐了!过去有多少人能去大饭店吃饭啊,赶上这“长亮广场”的活动,一转悠,全尝到了。住得近的居民,索性“靠山吃山”,晚饭也不做了。一家三口,连玩带逛,末了儿,选10来种新鲜小吃,三四十块钱,齐了。

1991年,为了丰富首都市民的夜间生活,许多大饭店办起了小吃夜市,普通百姓随时可品尝大饭店的拿手小吃。王振民/摄

据统计,“不夜的长亮广场”活动第一年举办了45天,共接待了120万人。北京饭店、西苑饭店、前门饭店、天桥宾馆、民族饭店、燕京饭店等一个个夜市的出现,一度为首都的夜景绘上了光彩的一笔。

夜市遍地暴露问题影响坏

各类夜市越办越多,搞活经济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夜市出现的卖假货、卫生脏乱、交通堵塞等现象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1985年9月11日,本报在2版刊发读者来信《并无散装华姿香波出售》,反映在夜市买到假货的遭遇。原来,这位读者从西单夜市买了一瓶散装华姿洗发香波,回家一用,发现和以前买的原装洗发香波完全不一样,不但气味差异很大,使用效果也很不好。后来,他写信给生产厂家,方知上当受骗,买到的是冒牌货。

据本报1988年8月25日1版《无证饮食摊不卫生》报道,在宣武门十字路口西南角,一名中年男子正包着馄饨,忽然弯下腰,擤了一下鼻子,然后直起身,若无其事地继续包馄饨。和他搭伙的是名青年女子,一双手又是烧火,又是抓各种佐料放在碗里,还兼收钱找钱,并不时把掉在黑乎乎的台子上的馄饨抓回碗里或锅里去。

1991年,东城区卫生防疫站的工作人员来到东单头条和东华门夜市,对餐具的消毒效果取样化验,并查验经营者是否具有卫生许可证和个人健康合格证。于淑琴/摄

夜市的负面报道经常见诸报端。1990年,新街口北大街“夜市”被取缔。这个“夜市”是自发形成的,在这里经营的人员大都是些无照经营者,每晚少则三四十个摊,多则上百个摊。由于无人管理,这里经常出现乱摆地摊、卫生脏乱、堵塞交通的混乱局面。(1990年6月17日《北京日报》2版,《市儿童医院前摊群市场和新街口北大街“夜市”被撤销和取缔》)

东华门夜市关张还路于民

2016年6月24日,《北京日报》6版

2016年6月24日,曾被誉为“北京规模最大夜市”的东华门夜市经营结束后停业闭市,随后,原址恢复道路通行功能,还路于民。

诞生于1984年的东华门夜市,在王府井尚未改造成步行街前,每当华灯初上,都会有不少推着三轮车的商贩聚集于此,经营着小吃、服装甚至电子游艺等。2000年夜市改造升级,更名为东华门美食坊夜市,当年那批售卖北京小吃的“北京土著”多已将摊位转给外来经营者,导致经营老北京小吃的摊位日益减少,多是“流行什么卖什么”,以迎合游客为主。由于大部分摊位主打各种烤串,小吃街周边油渍遍地,路边垃圾桶常堆满剩食残余。客流高峰期,围起的护栏也难挡拥挤的人群,给周边居民出行带来了很多不便。正因为如此,虽然对东华门夜市有感情,但得知夜市落幕的消息后,很多市民并不觉得遗憾,甚至由衷感叹“早该关了”。

2016年7月18日,《北京日报》6版

如今,包括东华门夜市道路的东安门大街,已经统一恢复了道路原貌,重新摊铺沥青,主路也恢复至20米宽,通行能力比以前提高了1倍。此外,曾被夜市占据4米宽的人行步道也一同美颜修复,成为连接故宫与王府井的重要城市通道。

历史资料: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