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爱你的孩子,请慎用“奖赏”!

如果你爱你的孩子,请慎用“奖赏”!

首页休闲益智立方体趣味跑更新时间:2024-05-05

亲子关系中,请慎用“奖赏”

毋庸置疑,“奖赏”是成人世界惯用的招数。

比如,你只有完成了公司规定的业绩,才能享受某一比例的奖金或者分红;迁移到孩子身上,你会规定孩子只有完成作业,才可以玩20分钟的手机游戏——

这样的“奖励”机制,是一场红果果的交易。你曾在这场交易中乐此不疲,你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业绩,就会得到大笔的奖金、分红或者升职;如果没有完成,或者成的业绩排名在公司倒数,那最后的结果就是惩罚,你被降职或解雇——于是你在工作时,总是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你疲于应对工作,却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

人类真的是斯金纳箱中的小白鼠,给予反复正强化的奖赏,期待的结果就会自然而来吗?

当然不是!能带来正向结果的,从来不是奖励机制,而是你的达到某事而做出的内部努力。心理学家也早已证明,奖赏最终会成为那个阻碍你发展的不良动机。


关于“奖赏”,隐藏着你不知道的真相

“奖赏”有坑,小心如坑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怀特是第一个质疑奖励的人。早在1959年,他就曾提出过经典论断:在发展能力中,比起只通过满足基本生理需求进行奖励,任何动物都更多地受好奇心和兴趣的驱使。

受怀特的影响,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第一次以实验的方式,证明了金钱等外部奖励对人们的动机的伤害!

德西的“索玛立方体”趣味试验将玩家分为A、B两组。两组给予的图纸相同,时间相同都是玩三天的游戏,被试每次被告诉玩三次。不同的是,德西会在第二天奖励A组一美元,而B组什么奖励也没有。在实验过程中,德西中途会借故离开,实际上是躲在实验室镜子后观测两组人的状态,是继续玩索玛游戏还是立即去看他事先放在实验室的《时代周刊》、《纽约客》、《花花公子》之类的杂志。

两组玩家的经历如下:

实验显示,第一天两组差异不大,两组玩家都持续玩了三五分钟;第二天,A组玩得更久,超过五分钟;不过,第三天的情况来了个大逆转!拿到奖励的A组只玩了较少的时间,没有任何奖励的B组则玩了更长的时间。


“奖赏”是如何让你退却的

奖赏是怎样一步步伤人的?

随后,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马克.莱普用“马克笔”实验证明了预期有奖励的儿童对绘画游戏的兴趣远低于没有得到奖励的孩子。

特蕾莎.阿马比尔则以开设“创意写作培训班”的实验,证明了人受内部动机影响做某事远比受外部动机驱使的人做的更好、更优秀。

在这个实验中,我觉得自己像极了B组中受外部动机驱使而写作的人。我想通过写作变现,我想让自己写的文字得到老师、评委的认可,我想让笔下的文字的生命力,希望自己被关注——所以,写不出字的时候,得不到外部反馈的时候,我会怀疑自己的坚持还有没有意义,要不要放弃......

外部动机,真的会削弱自己的内在力量。

当我明白我读、我写,只是因为我喜欢,我喜欢在阅读里获得新知,喜欢在写字时梳理架构和知识体系。弄清自己的内在动机后,我不再为没有写出爆款、没有获得奖励而焦虑郁闷。


警惕现实生活中的这些“奖赏”

“最危险的谎言来自父母”

除了实验研究之外,现实中奖励会伤人的例子也是司空见惯。

心理学家艾米.瑞斯尼斯基和巴瑞.斯瓦兹在对西点军校的跟踪调查也证实,内在动机驱动组比其他同学从西点军校毕业的几率平均高20%。2000年,约翰.代考波等人研究发现,绩效工资制度降低了员工的自主性与内存动机。

奖励会伤人。保罗.格雷厄姆曾在他的著作《如何才能去做喜欢的事情》中坦言“最危险的谎言来自父母。”

对于这个人们习以为常的谬误,身为父母的你,是否生出无限愧疚之心?如果你深爱自己的孩子,请从此刻起,擦亮眼睛,去发现孩子们的内在动机,并鼓励他们做自己,而不是动辄偷懒地用外部奖励去阻碍孩子的发展。

因为,“一旦你习惯用外在奖励而非兴趣、好奇心奖励自己(包括孩子)”,总有一天,你会“买”不起兴趣和好奇心。


我是爱读书、有点二的生活家 ,30岁以后,崭新生长!愿与你同行,探寻理性思维、感性成长之路!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