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7月15日电(记者连振祥、王铭禹)揣着干粮,跨上摩托,王成又向着村外的戈壁滩出发了。
土路沟沟坎坎,跑起来颠簸不堪。将近1小时,他来到一处“土墩”前,拿出笔记本,详细记录下土墩外形变化,并用相机拍照作为资料保存。
这处“土墩”的正式名称叫“南湖二墩烽燧”,地处甘肃省敦煌市阳关镇二墩村附近。如果不看旁边的碑文介绍,很难得知这竟是汉代烽燧遗址,已经在这里矗立两千多年,原本用黄土、砂石、红柳层层叠加夯筑而起的高大立方体已变得骨瘦嶙峋,像一柄利刃指向天空。
两千多年前,伴随丝绸之路的贯通,汉武帝下令修筑“河西汉塞”,即汉长城。如今,敦煌境内仍保留了161公里汉长城,成为中国汉长城遗址保存较为完整、规模较大的地区。烽燧,是长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2006年起,甘肃省着手开展早期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摸清“家底”,建立了长城保护条例,设置长城保护管理体制和机构等,构建起一套完整的长城保护体系。
虽然有相关保护方案,但甘肃长城遗址体量大,分布零散,大多位于人迹罕至的戈壁荒滩,管护难度大,需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保护。近年来,甘肃在全省有长城分布的县区采取“就近”原则,聘任文物保护员,负责包括长城在内的众多遗址的日常管护工作,世代生活在长城沿线的长城后人,成为长城遗址的守护者。
2014年,在家务农的王成因为熟悉当地文物遗址分布情况,被敦煌市文物局聘为专职文物保护员,每周定期对阳关镇境内的长城烽燧、古墓群进行巡查管护,记录遗址外形变化,并及时上报文物局。
“小时候这些‘土墩子’就是我们的游乐场,很多人都是在上面玩大的。”王成回忆道,当时不少村民缺少文物保护意识,不知道这就是文物,在遗址周边乱掏乱挖的现象时有发生。随着文物保护宣传工作的推进,村民开始有了文物保护意识。
在阳关镇,王成是当地唯一的专职文保员,负责全镇20多处文物遗址的管护,离他家最远的一处长城烽燧近20公里,而且大多路段车辆无法通行,只能下车步行。“所有的文物遗址跑一遍得一周时间。”王成说,随着自驾游、徒步游的火热,大量外来游客也会对长城遗址造成不同程度损害,成为他工作中的又一个难点。
“虽然工作任务繁重,挑战也越来越多,但很自豪。”王成说,“守护长城遗址,就是守护国家历史。”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