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的查姆湖吸引新婚青年前来拍照
市民在青龙河沿岸休闲散步
南华县咪依噜风情谷岔河“塑木小镇”
蜻蛉湿地公园
永仁县大力发展经济林果种植改善生态 (记者 周灿 通讯员 夏天彧 摄)
近年来,楚雄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各级各部门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十县市通过加快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统筹协调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全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新成效。
今年1至8月,楚雄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有效天数243天,优良天数240天,优良天数比例达98.8%。
划定红线 生态系统保护不断加强
拥抱蓝天白云、徜徉绿水青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直以来,楚雄市民感受最深的就是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清新空气,
随着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平安城市、森林城市、智慧城市“六城同创”的创建,楚雄州绿色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全州5个县市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楚雄市更有望成功申报国家森林城市,城市园林面积达到2756公顷,乡镇绿地面积达465.8公顷,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2.7平方米。
与此同时,全州生态系统保护也在不断加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农村能源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公益林生态补偿五大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工程不断深入实施,通过推进林业生态保护体系建设、划定全州森林、湿地和物种保护红线,2016年底,楚雄州共完成人工造林266万亩、退耕还林64.6万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5.4万亩;全州森林面积达2813.85万亩,有植物种类6000多种、野生动物种类680多种,1个国家公园、8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7个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65.86%。
锁定目标 让“滇中翡翠”更加璀璨
今年以来,楚雄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全州不仅成立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还制定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工作方案和改革要点,出台了《楚雄州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楚雄州贯彻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和重点改革任务,并制定印发了《楚雄州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制规定(试行)》,进一步明确细化了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委办局履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构建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全州各级各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得到不断强化。
截至目前,楚雄州生态县乡创建有力,全州十县市生态县市创建全面推进,双柏、姚安、牟定3个县申报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县已通过省级现场考核验收,楚雄市鹿城镇、东瓜镇,武定县发窝乡、大姚县昙华乡4个乡镇已获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全州103个乡镇已有91个乡镇开展了省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62个乡镇已获省级生态乡镇称号,29个省级生态乡镇待命名。全州创建州级绿色学校287所、省级绿色学校93所、国家级绿色学校2所;创建州级绿色社区5个、省级绿色社区24个;创建州级环境教育基地4个、省级环境教育基地11个。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生态楚雄,让市民们看到了一个天蓝、水清、地绿的美好家园,如今随着绿地面积的不断增加, “滇中翡翠”已成为楚雄州发展的又一张骄傲的新名片。(记者 吕瑾)
查姆湖畔说变化
深冬时节,走进双柏县查姆湖边,山水环绕、绿树成荫,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城市画卷。傍晚时分,围湖一圈的5.16公里河岸步行带成了市民茶余饭后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近年来,双柏县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围绕“养生福地、生态双柏”的目标,扎实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路子。
“这两年通过改造提升,查姆湖的变化相当大,像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每天都要到查姆湖边上走上一圈,看看满湖的美景,锻炼锻炼身体,心情也舒畅多了。”市民殷履朝告诉记者,以前的查姆湖还只是大家口中的小庙河,河中一潭污水、河边垃圾满地,和现在相比完全是两个模样,如今的查姆湖边,已成为双柏人乐活之地。
查姆湖的变化,得益于双柏县近年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工程的大力实施。今年8月,查姆湖还成功入选第十七批国家水利风景区名录。双柏县查姆湖保护开发项目负责人罗永铭介绍,自2008年双柏县启动查姆湖保护开发项目建设以来,如今的查姆湖已完成了1至3期的建设改造,拆除了周边的违法建筑物3.7万平方米,增加绿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县城建立起污水管网35公里,查姆湖的周边生活污水得到了全面的截流。同时,双柏县还实施了查姆湖湖的补水工程,有效改善和保证了查姆湖的水质,水质从原来的五类水质提升为四类水质,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画中的生态休闲旅游小镇初见雏形。
“从水库变成水利风景区,查姆湖可以称为双柏县生态文明建设最亮眼的成果。”双柏县环保局党委*白志平告诉记者,近年来,双柏县按照“科学发展、生态先行”的理念,通过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为依托,全县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提升和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也有了显著的变化,整个双柏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空气也更加清新了,通过生态文明创建的开展,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生态双柏,养生福地的新变化。(记者 吕瑾)
水清天蓝幸福城
清澈的河水倒映出岸边的绿树、河岸步道上三三两两散步的人群、河边公园里嬉戏追逐的孩子……在楚雄市东南新城,青龙河、灵秀小河、彝海公园成为城区一个个绿色的新景点。
漫歩青龙河,沿河3公里的绿化景观带已绿草如茵、繁花朵朵,新建成的健康步道、自行车道、休闲凉亭等公共设施的不断完善,让居住在河两岸的居民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以前的青龙河岸连树也没有,河水都被垃圾填满了,又臭又脏。现在青龙河两岸提升改造了以后,环境越来越好,成了大家散步和晨练的好去处。”退休老人朱光灿每天到青龙河岸的休闲亭练练萨克斯、拉拉手风琴成了他的必修课。
同样,东南新城灵秀小河通过清淤整治工程,新整治的670米河道清水悠悠,新建的五个叠水景观里美人蕉、芦苇等水生植物生长茂盛,河水水质从原来的Ⅴ类提升到了Ⅳ类。 “以前的河两岸居民生活垃圾、污水得不到妥善处理,严重污染了水源水质和周边环境。”说起灵秀小河以前和现在的变化,家住栗子园社区居民黄太裕深刻的体会,“现在不仅河水变清了,河两岸也有了景观带,感觉住在这么一个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里,幸福感越来越强了!”
在彝海公园,碧水荡漾、绿草如茵、候鸟飞舞,随着38.6万平方米公园水面景区和周边33万平方米的绿化不断完善,尤其在冬季,景色迷人的湖光山水引来迁徙的候鸟,构成了城市中人、水、林相依共生的绿色景观空间。
近年来,楚雄市着力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河道沟渠在改善水环境、强化河道沿岸污染源头控制的同时,建立了市、镇、社区三级河道长效管护保洁责任制,经过整治后的青龙河、灵秀小河如今成为了市民休闲散步、拍照娱乐的好去处,彝海公园也成为了楚雄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下一步,我们将实施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大力推进城乡‘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和‘七改三清’五年行动,不断加快幸福美丽新楚雄建设步伐。”楚雄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徐金顺表示。(记者 吕瑾)
乡村旅游火起来
在南华县咪依噜风情谷,连绵起伏的群山间层林尽染,美不胜收。在山间的褶皱中,一间间青瓦黄墙的彝族民居依山而建,如洒落山间的玉盘,墙体上的彝族彩绘更显清幽和神秘。
居住在咪依噜风情谷核心区域的龙川镇小岔河村村民周开友一辈子也没有想到,家门口那棵百年老树,会吸引这么多人前来祈福,随着景区“祈愿树”的牌子挂起来后,周开友也嗅到了商机,他在自己家小院里开了农家乐,来来往往的游客坐在柿子树下,品着野生菌,吃着农家菜,享受一段静谧质朴的时光。
“周末来游玩的人特别多,农家乐也很红火。” 周开友喜笑颜开,良好的生态和浓郁的彝族文化,为他们带来了好日子,“每年6万多元的纯收入,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龙川镇党委*张万云介绍,咪依噜风情谷以“突出彝族文化特色、提升民族文化元素、发展民族风情旅游”为目标,走出了一条依托自然生态,村民同保护共受益、共参与同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012年至2016年,接待游客近26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亿元。
近年来,南华县牢固树立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浓郁的民族文化底蕴,充分利用森林自然资源,深入挖掘彝族优秀传统文化,把原生态乡村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相结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良好的生态环境还让南华人民享受到了大自然的馈赠,种类繁多的野生菌让南华拥有了“世界野生菌王国”“中国野生菌之乡”“中国野生菌美食县”等美誉,南华连续举办十四届“中国·南华野生菌美食文化节”,广泛开展野生菌贸易、招商、美食、旅游、科研论坛等全民参与的活动,建成“菌王山”乐园及咪依噜风情谷、五街自由采摘体验区等别具一格的旅游风景线,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吸引力强的野生菌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到南华吃菌”已成为一种时尚。
目前,全县旅游呈现出乡村旅游火爆,节庆游、野生菌美食游异军突起的良好态势,今年上半年,全县已接待游客109.9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94亿元。(记者 严家芬)
生态宜居景象新
行走在大姚县蜻蛉湖公园,空气清新、绿意盎然,伴随着阵阵微风,湖面上掀起粼粼水波,人们三三两两在湖边漫步,一幅绿色生态、文明宜居的和谐景象。
县环保局局长钟学能介绍,蜻蛉湖公园是大姚县生态工程建设的成果之一,目前全县已建成3个,城市公园不仅为周边居民休闲娱乐提供了好去处,也有效调节了城市气候,走出了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路子。
“以前这里是一片沼泽地,到处是垃圾。” 姜德才老人早早便来到蜻蛉湖公园晨练,他家与公园仅一路之隔,“现在可好在了,我每天都要来走一走,心情舒畅。”
近年来,围绕“区域中心城、核桃产业城、民族文化城、生态宜居城”的发展定位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市建设构想,大姚县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设施基础,加强美化绿化,努力打造“优美、整洁、卫生、文明、有序”的宜居县城。
与此同时,大姚县还融合产业发展,鼓励全民参与,积极推进生态农业工程和生态旅游工程。将山水人文环境与当地的彝族文化、盐文化、核桃文化等特色文化结合,打造大姚文化旅游新名片。大力发展核桃、蚕桑、花椒、中药材等高原特色产业,展现出“蚕桑进田、江岸热果、山中花椒、山上核桃,林下中药魔芋、特色冬早蔬菜”的绿色产业发展格局,真正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
在三岔河、三台、桂花等乡镇的山山箐箐,大片大片的核桃林浓荫蔽日,满目苍绿,幢幢小洋楼点缀其中。一棵棵翠绿的核桃树绿了荒山、富了百姓。
目前,全县核桃种植面积已达162万亩,核桃重点乡镇农民人均核桃干果年收入已达7900元以上。核桃从大姚县的传统产业、特色产业,成功发展成为大姚县的支柱产业,不断收获的荣誉和成绩,让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核桃之乡”。
如今,大姚县已经获评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 下一步,大姚县还将加强环保队伍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治理农村污染,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将大姚打造成生态文明、和谐宜居、乡村发展、百姓富足的乐园。(记者 严家芬)
荒山秃岭披绿装
在永仁县绿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油橄榄基地,一棵棵油橄榄树在风中摇曳,与旁边光秃秃的山体形成鲜明对比。
“在没有种植油橄榄之前,这里和那边是一模一样的。”县环保局局长王绍武指着对面的荒山告诉记者,永仁县的气候条件适合油橄榄生长,是我国油橄榄栽培的一级适生区。2003年,该县引进绿原公司进行油橄榄产业开发,建立了油橄榄种植示范基地1200亩。2017年,该公司油橄榄基地产果达100万吨,出油20吨,产值达2200万元。
地处金沙江流域的永仁县,曾经生态环境恶劣,“荒山连着荒坡,杂草伴着树桩”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十二五”以来,永仁县下决心把荒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把“两棵树一只羊”即油橄榄、芒果和黑山羊,确定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主导产业,积极引入民间资本规模化种植。
在云南哲林实业有限公司3.8万亩晚熟芒果核心种植示范区,芒果树长势喜人,蔚为壮观。“永仁芒果成熟的季节从8月到12月。”负责人冯通介绍,得益于独特的气候、地理优势,永仁晚熟芒果填补了市场空白,实现鲜果全年覆盖。
目前,全县共发展芒果种植7.6万亩。预计到2018年全县晚熟芒果将发展到10万亩,成为永仁林果富民的一项特色产业,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广东人张满夫到永仁县莲池乡种植经济林果已经有17个年头,在他的柑橘果园里,金黄的果实挂满枝头,一派丰收的景象,为寒冷的冬天增添了一份暖融融的气息。
2008年,莲池乡的葡萄、柑橘种植大户自发组织建立起了永仁县水果种苗专业合作社,张满夫任理事长,带领果农统一示范品种、规范栽培技术,种植柑橘、弥核桃、火龙果、葡萄、杨梅等经济林果,带动了500户农户实现增收致富。
目前,永仁县实际完成以芒果、油橄榄、板栗、柑橘等经济林为主的社会造林11万余亩,实现了造林绿化与林业产业融合发展,初步形成了“早熟板栗,晚熟芒果;树上黄金果,树下黑钻石(块菌);康养一体,绿色生态”的林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棵棵油橄榄、柑橘、芒果等经济林果让永仁上百年的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开启了绿色发展新征程。(记者 严家芬)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