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电影资讯的朋友也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以往似乎每年都有那么一两部突出的LGBT题材电影进入到大众视线里,而这两年该类题材可能进入到了一个爆发的阶段。
除了内地之外,各国,各地区都有值得观看的作品,比如:香港《叔·叔》、韩国《致允熙》、台湾《谁先爱上他的》、《亲爱的房客》、法国《燃烧的女子肖像》、意大利《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美国《月光男孩》《真心半解》、英国《菊石》……以及在今年的金马奖和电影票房都有所斩获的热门台湾电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在我看来,这是很有趣的现象,一方面,常规的男女爱情电影犹如武侠电影般进入式微时代(我似乎很久都没有看到像样的爱情电影了),而另一方面,同性爱情题材电影竟在大放异彩,颇有点耐人寻味。当然,这并不是坏事,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人类社会整体是越来越开放与包容的,性少数群体的情感状态与经历也值得展现,值得被认真对待。
就电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来说,抛去LGBT的标签,也依然是一部尚可的青春电影,尽管依然存在着不少瑕疵。
美少年之恋、青春期的自我审视、与父辈、学校之间的矛盾、情感选择博弈、一些向过往经典的致敬段落、一些旧时代气息、良好的叙事节奏与传唱度高的流行音乐曲目构成了这部电影,会让人反复想起《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时代》。
尤其是主题曲《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好像也很久没有听到传唱度这么高的流行曲目了,甚至掀起了一阵音乐人的cover潮。
这部电影的主线矛盾是,男主角张家汉在青春期性取向的自我审视,而当他接受了自己的性取向时,另一位男生王博德却开始以“为他好”的角度出发而远离他,这一切都与当时台湾地区的社会环境紧密关联。
原本以为王博德是一个非常勇敢的男生,敢于承认自己的取向,敢于冲撞父亲与老师,但奇怪的是他竟然不敢承认与张家汉的感情。直到后来,我才想明白,这恰恰是他的勇敢之处,他勇敢到可以离开自己的最爱之人。
这不禁使我想起一个蛮有趣的理论——越是被压抑被禁锢的情感,主角们越是想方设法排除万难千方百计要在一起,而若是放任自流不管不问就让他们在一起,可能到了后面,他们就以不合适为借口自己分开了(题外话)。
我倾向于认为,当今爱情电影缺失的部分,人们是希望从LGBT题材爱情电影中找补回来的。
封建时代不复,自由恋爱不断发展,被宣扬被鼓励,昂首阔步迈入21世纪,但21世纪是市场经济和消费时代,爱情则更像是一个广告口号,最粗暴如“爱她就给她最好的”,诸如此类。
商品从生产到消费所构成的完美闭环,爱情可以是这个环节中的齿轮和润滑剂,所有的节日都可以成为情人节,没有节日可以创造节日,没有爱情就鼓励爱情,没有需求就制造需求。
于是,爱情成了一个任人打扮的小丑,爱情电影则是矫揉造作的工具,男男女女在其间感到疲惫,更何况在这个信息爆炸*过剩的时代,以至于,爱情太过脆弱,若隐若现,可有可无,如梦幻泡影。
那么LGBT的爱情呢?LGBT的爱情势头依然强盛,这份强盛并非出于本意,而是来自于压抑的势力,来自于宗教、长辈、权威以及所有认为同性恋是病态的顽固旧势力。于是,LGBT的爱情则需要勇气勇敢,需要坚定的态度,需要对彼此双方诚实坦诚,需要共同面对……或许这些东西正是这个时代的爱情与爱情电影所缺少的。
但LGBT的爱情也会被挫伤,不仅仅是旧势力,还包括另类的商业化的审美趣味。当LBGT的爱情被包装成俊俏男女之间的游戏,以满足小众审美的时候,LGBT人群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标签、票房、迎合。
所以我们也能看到《晴雅集》这样的怪胎,它的叙事节奏是拖沓冗长的,仿佛是给一首曲子配了段超长MV;它的人物是木头人性冷淡式的;特效与场景能看到漫威电影和日本动漫的影子;唯有审美情趣是导演自己的。于是乎,男人之间的友谊是卖腐式的,定向投放给某类观众,所有雅致华丽是卖弄和矫揉造作的,男演员的打斗是耍帅式的,偏要不穿衣服的……
在一个不会公开承认LGBT人群的地区,LGBT成了一种隐晦的与卖弄的游戏。这是电影的可悲,也是我们的可悲。
-END-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