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搬到田野上,考出人才培养短板
□刘大山
近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田野技能测评结果,持续3个月的“招贤纳士”落幕。
媒体报道称,这不是一次常规的招聘。除了面试,25名应聘者还需参加“田野考古技能”测试,包含前期准备、田野考古、考古绘图、探方记录等环节,考试时间为3个小时。
这场招聘考试之所以引发关注,是因为以往各相关单位招聘考古人才时,大多是“文试”,程序和其他行业差不多。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这次增设“武试”,应聘者到底行不行,拉到田野现场,手底下见真章。
“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我国古代历史还有许多未知领域,考古工作任重道远。田野考古、考古绘图、探方记录等技能,是从业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高校考古专业也设置有相应课程。但令人意外的是,当招聘单位把考场搬到田野上,本该人人掌握的“入门功夫”,却难住了不少考生。找不到探方,选错了工具,比例尺换算不正确……如此种种,令人不禁摇头叹息。
有考官一针见血指出:在“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操作”背后,是高校的培养机制、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就像某些中小学开设的技能课、劳动课,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老师说了很多,学生却没有动手的机会。很多高校考古专业尽管开了田野考察课程,但受限于经费等现实条件,在实际执行上打了折扣。或许有人说,这些技能并不复杂深奥,应聘者走上工作岗位后,锻炼锻炼很快就可以掌握。但考古界有句俗话:“吃不了苦,考不了古。”把学生拉到田野上摸爬滚打,不仅是教授技能的过程,也是培养精神意志、培育合格人才的过程。一流的考古学家是从田野里走出来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在大漠深处坚守了半个多世纪,潜心于敦煌石窟的考古研究,被誉为“敦煌的女儿”。她的人生故事,就是“实践出人才”的最好说明。
考古是一门“行走在大地”上的学科,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是考古人才培养的题中之义。可现在“考场搬到田野上”竟然成了新鲜事,这本身就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更深思一层,类似这样重视实践能力的大学专业,恐怕不只是考古学一个。例如文博、生物、气象、地理、测绘等,同样也是“行走在大地”上的学科,同样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全球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关联性日益增强,无论理工科或人文社会类人才培养,都要更加瞄准前沿、重视实践,都要求人才“文武双全”。这场搬到田野上的考试,考的是应聘者,“应试”的是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也是对是否树立“全方位”人才观的审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改进。
内容来源:南京日报
封面图源: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来源: 南京日报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