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平时还挺喜欢看书的,可就在昨天,我突然对自己之前所看的速成类的工具书产生了严重的怀疑。
因为我发现从这些书里掌握的知识好像都没有用。而让我有如此大的转变的,仅仅只是一则留言。
昨天我在浏览公众号“半佛仙人”的推文时,突然被推文底下的一段作者回复所吸引。
图片来源半佛仙人公众号
日更2万字不是最吸引我的,最最刺激我的是标蓝的那句话:“去开课的,通常是都做不到这个水平的。真正做得好的,根本不需要也不屑于赚读者的钱”。
我刚看到这句话时,心头一颤,因为我自己就一直在学习写作,而且有两点真的被人家说着了。
1、教我写作的两位老师无论从阅读量还是转发量确实没有达到“半佛仙人”作者的水平,而且他们确实经常开课。
2、“半佛仙人”的作者自己也确实没开过写作课,而且他文章的内容确实既吸引人又有水准。每篇都还是10万 的阅读量。
最让我不安的是,我上了那些老师们的课,反复实践后,我对自己目前新媒体的写作水准还是不太满意。
说到这里,你们会认为我要开始甩锅给老师了。
其实不是,把对自己写作水平的不满意全归因于老师的教学实在有失公允。因为就像前面所说的,如果社会只允许最顶尖、排名最靠前的那拨人当老师的话,那么,全世界99%的学校和培训机构都要关闭。
孔圣人不是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有在某个特定的点比你厉害的人,都有资格成为你的老师。换句话说,判断一位老师有没有资格教你,不是这个老师与其他更厉害的老师相比,而是只要这个老师比你更厉害就行了。不如你,你肯定也看不上的嘛。
所以,有没有可能,关于学习我们有以下几点误区:
1、那些老师们教的方法论在他们当时是行得通的,但是实用、工具类知识都有滞后性,尤其是这几年新兴起的新媒体行业,等到那些老师把宝贵的经验归纳总结成书,然后发行出版,当时的真知已经不适用现在这个环境了。
2、前人提供的真知,可能只是一个侧面,其中还有很多的点是未知的,当我们拿着有限的,侧面的知识点去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当然就会有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
所以,知识管不管用,不取决于知识本身,而取决于使用知识的人如何看待它。
因为我发现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太迷信知识了,尤其是速成类、实用类知识,我们总是很随便的以为只要认真研读一本书,就能解决我们在工作上遇到的所有问题,比如:《30天教你学会xxx》等等。
但其实,同样的一本书,给不同的人看,就会有不同的效果,就拿新媒体类书籍举例,给经常写作的人看,可能不需要30天,他就能迅速领会其中的要点。
给写作基础很差的、文化水平很低的人看,他看一年,可能也整不明白。
所以,书,是次要的,人,才是主要的。但我们常常忽略这一点。尤其是那些抱着速成目的,急于变现的人,他们更容易把书本当成“百灵丹”,忽略我们做为人,本身就拥有的自我意识。
前两天我在看动物世界的时候,发现老狼是怎么教会小狼捕猎的呢?它只是让小狼近距离的围观一次老狼打猎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也没有书,更没有归纳好的理论知识,靠的就是无声的示范和人自身就拥有的独一无二的领悟能力。
在《庄子说:自然的箫声》一书中,有一则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叫《做车轮的老人》
讲桓公有一次在堂上读书,轮扁正在前堂做车轮。
在做车轮的过程中,扁轮跟桓公聊天:“请问桓公你读的是什么书呢?”
桓公答:“我读的是圣人的经典。”
扁轮再问:“那作书的圣人还在吗?”
桓公再答:“早就死了!”
扁轮说:“那你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而已。”
桓公怒道:“你说什么?你讲个道理给我听,如果你胡说八道我就把你处死!”
轮扁说:“大王暂请息怒,我是做车轮的,就请让我用做车轮的事比喻吧。做车轮的时候,刀子下得快,就省力气,但车轮不圆,下刀慢则费力气,但车轮圆。做车轮最好的技术是,下刀不快不慢,得心应手。但这不快不慢得心应手的功夫,我却不能传给我的儿子。所以我现在七十岁了,还在做车轮。这样看来,古代圣人所得的大道不能传下来,不是很明显吗?所以你所读的书,不是古人的糟粕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常以为书本上的文字是最可贵的,但真正重要的是,经由阅读文字,带给我们关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启发。
说到速成的书籍,在这个时代,我们一定要绝对摈弃吗?
不一定。
其实书的种类和用法跟我们的饮食其实很相似,有些书就好比快餐,能解决你短期内的困扰,让你不至于过饥,缺陷是无法长期的滋养你。有些书则像慢火细熬的高汤,一旦时间时机成熟,在任何情境中都能活学活用,但它需要较长的时间积累。
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抛开对书箱绝对的依赖性,针对不同的情境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灵活的选用适合自己的、能帮助和启发自己的书籍。
记得有位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一生就是一个表达的过程,都渴望被理解,被认同”。
当我们在阅读别人的呕心佳作时,千万不要忘记,我们也是自己这本独一无二的书的创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