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玉振——叮当响(风铜铃)

风吹玉振——叮当响(风铜铃)

首页休闲益智乐云猜成语极速版更新时间:2024-10-01

风吹玉振——叮当响(风铜铃)

檐马也名“铁马”,“风铎”,檐马是现代风铃的前身。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占风铎,主要用于占卜。古人有用它判断风向的。

风铃在中国古代有好几个称呼,如“风铎”“宝铎”“檐铃”“檐马”“铁马” 等,常悬挂于大殿、佛塔等建筑物檐角下方,因无须敲击,有风自鸣,故名“风铃”。

图 蓝天白云中的在风中摇摆的风铃。

“风铃”,或“风铎”的由来,是来源于测风向。

古代锺磬乐悬

乐悬制度是周代礼乐制度核心内容之一,编列并悬挂钟、磬等单独或组合乐器以演奏宗庙之乐,其核心是建立身份等级制度,维护以血缘亲疏关系为纽带的统治。

《周礼·春官·大司乐》:“正乐悬之位: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

陈旸《乐书》卷四十五解释上文说:“宫县(古通“悬”)四面象宫室……;轩县阙其南……;判县东、西之象……;特县则一肆而已。”“肆”是钟、磬乐器编列的量词。历代的注释极不相同,杜子春以为每肆十六件;最多如郑玄,以为每肆三十二件,最少也有据兰田应侯钟解释为每肆两件者。

“悬”本指悬挂最贵重、最排场的乐器编钟和编磬的架子,这里一定用来代指排列的乐队。周天子的乐队可四面排列,恰就像宫室四面环墙,称“宫悬”;诸侯,三面,像车子,称“轩悬”;卿、大夫,两面,判然分列,称“判悬”;士,一面,称“特悬”。

西周起有关钟、磬乐器数量和设置方位的等级规定。

《周礼》所谓:「正乐悬之位,王宫悬(注:四面悬钟)、诸侯轩悬(注:三面悬钟)、卿大夫判悬(注:两面悬钟)、士特悬(注:一面悬钟)。」。

周朝乐队总称“乐悬”。从其称谓可知当时乐队主要以悬挂钟、磬一类乐器为主体的。乐队有四种类型:宫悬、轩悬、判悬、特悬。“正乐悬之位,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

“乐悬”是古代礼仪活动中乐器的陈设制度。悬,悬挂之意。乐悬就是将锺、磬等乐器悬挂于特制的架子上。古代举行大的祭祀活动及行大射、大飨等礼,均需事先将乐器悬挂起来,横的曰簨,竖的曰簴,叩击出声,伴之行礼。

先秦乐悬,实则以两周乐悬为重。西周时期,形成了“金石为主,八音相协”的乐悬制度,为后世乐悬的发展打下基础。乐悬是礼乐文化下的用乐典型,狭义上指悬挂起来的乐器,如编钟、编磬等。

广义乐悬则指礼乐活动中全部参与演奏的乐器所组成的大型乐队。《仪礼》中有关乐悬乐器的记载,集中在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及大射礼四礼中。首先,乡饮酒礼与乡射礼同为乡礼,此二礼所用乐器相同,皆用瑟、笙、磬、鼓四器,且较之燕礼及大射礼,用乐规模较小。

其次,燕礼与大射礼同为宫廷用礼,此二礼钟、磬、鎛、鼓四器俱全,且较之乡饮酒礼及乡射礼,用乐规模较大。值得注意的是,燕礼与大射礼所用乐器并非完全相同,大射礼所用乐器更多,用乐更显完善。

《释名·释乐器》:“所以县钟鼓者,横曰筍,筍,峻也,在上高峻也。从曰虛,虛,举也,在旁举筍也。筍上之板曰业,刻为牙捷业如锯齿也。”

乐悬中,乐器的陈列方式颇有讲究。就所陈位置而言,分堂上、堂下两种,堂下又根据位置不同细分为阶前、庭中两类。“庭”指我国旧式建筑中堂下的空地。堂上乐器陈列较少,以献歌为主,故称“登歌”。堂下乐器陈列较多,以奏乐为主,管类乐器主陈阶前,称“下管”,钟、磬、笙、鼓等乐器主陈“庭中”。

图 美国Nelson-Atkinson美术馆藏西周遽伯睘簋。罕见的神面主题青铜器,方座内还有隐藏的悬铃。03

古代的铜钟,若依其功用来区分的话有四:

一是乐钟:

例如,

《论语.阳货》:「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说文解字》:「钟,乐钟也,秋分之音。」,以及《九阳钟铭》所说:「钟乃吉乐,制于圣人;不可不播,可扣可闻;固将设之,以飨嘉宾;固将奏之,以和鬼神;岂特于斯,仍告朝昏。」;

《汉书.律历志上》:「五声之本,生于黄钟之律。」;

《金史.礼志》:「以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大簇为征,应钟为羽。」..等。

二是朝钟:

例如,

《楚辞.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天工开物.钟》:「凡钟,为金乐之首,其声一宣,大者闻十里,小者亦及里之余。故君视朝、官出署,必用以集众..」..等。

三则是法钟:也就是佛道两教所常用的铜钟;

例如,南朝庚信《陪驾幸终南山和宇文月史》所说:「戍楼鸣夕鼓,山寺响晨钟。」

唐张继《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李成用《山中》诗:「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

四是报时钟:

例如,

《周髀算经.卷上》:「冬至、夏至,观律之数,听钟之音。」

《群谈采余》:「钟声晨昏叩一百八声者,一岁之意也。盖一年有十二月,有二十四节气,又有七十二候,正得此数。」

《百丈清规》:「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

目前人们常用的「钟头」,就是铜钟报时的由来,即使是现代校园内的上下课,依然以铜钟声报时。

五是警示钟:

例如,

《唐制》:「学士院深严,悬铃索备警,长庆中,河北用兵,常夜作声以鸣缓急。」

《清史稿.礼志》:「警跸鸣钟鼓。」

金声玉振:锺磬之声

金声玉振的道理,自从曾侯乙墓钟磬出土以后,有具体的物证,可供借鉴,使人们增加许多真切的理解。古代乐悬的制度,天子四面名曰“宫悬”,舞八佾(行列);诸侯去其南面,存三面,名轩悬,亦称曲悬,舞行六佾;大夫又去其北面,名曰判悬,舞行四佾;士曰特悬只 一面,舞行二佾(见《礼记》及贾谊《审微》)。有钟兼有磬,加之以舞,作为乐的全套。

所谓“金声玉振”,出自《孟子·万章下》“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之句。“金声”原意是指古代乐器钟发出的声音;“玉振”是古代乐器磬发出的声音。

金声是击编钟,玉振指击编磬。前者孟子谓之始条理,后者谓为终条理。魏时,何晏著《乐悬》一卷,惜已亡佚。

《吕氏春秋·仲夏纪》记尧命夔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舞百兽,即取自《尚书》“夔典乐”之说。

《尔雅》“大磬谓之毊”。郭璞注:“音嚣,以玉饰之。”这正是拊石,玉振的物证。

“金声玉振”通常的解释是“谓以钟发声,以磬收韵,奏乐从始至终。” (《成语大全》)

颜师古注《急就篇》:“钟则以金,磬则以石”。

“金、石”之间有根本的一致性:“故圣人所由曰道,所为曰事。道犹金石,一调不更;事犹琴瑟,每弦改调。” (《淮南子·氾论训》)

但是,钟和磬的声音各不相同,“钟之与磬也,近之则钟音充,远之则磬音章,物固有近不若远,远不若近者。”(《淮南子·说山训》)

事实上,无论是钟声或是铃声,除了上述的作用外,在古人的心中,也有声威警示及平和静心的功用:

例如,《左传.桓二年》:「锡鸾和铃,昭其声也。」;《尔雅.释天》:「旌旗有铃,曰旗。」,是属于声威警示的功用。而《宋史.礼志》:「明堂庭树松梓桧,门不设戟,殿角皆垂铃」,则是有平和静心及养性的意涵。

钟和鼎一样,都是古代皇权的象征;所以有「钟鸣鼎食」及「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之说。

铜钟也是古代礼制中,也是表示社会阶级的地位的。

寻常百姓根本没有悬钟的资格,因此,铜钟在古代的社会里,也是一种身分地位的表征。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古代建筑上悬铜铃的原因之一,如果没有悬钟的象征意义,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在建筑上悬铜铃,所谓的古建悬风铃是由佛教而来,就是胡说八道了。

古建筑屋檐下悬挂风铎风铃是沿用中国古代测风向以及悬钟之意,且又有「风吹玉振」之声,一举两得!

图 中国古建筑屋檐角下挂的“风铃”,也叫“风铎”

风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占风铎,主要用于占卜,古人也会用它来判断风向。

《宋史·礼志》载:“门不设戟,殿角皆垂铃。”

图 古建屋檐下的铜风铃

《西京杂记》在卷一中提到,汉成帝时长安昭阳殿“上设九金龙,皆衔九子金铃”,这九子金铃就是最早的一种风铃了。昭阳殿是汉武帝时所建的后宫,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就住在那里。

又《西京杂记》曰:“昭阳殿织珠为帘,风至则鸣,如金玉珠玑。”也是很类似风铃了。

唐朝时,唐睿宗的儿子歧王其宫中竹林里挂了许多玉片,听玉片的碰撞声判断风的方向。这些玉片就是占风铎。

图 动画里的古建风铃

五代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占风铎》写到:「岐王宫中于竹林内悬碎玉片子,每夜闻玉片子相触之声,即知有风,号为占风铎。」

唐代岐王将碎玉石悬在一起,当风吹玉振,便会发出清脆的叮当声。随着叮当的声响,一组组好听的旋律被岐王所得,岐王精通音律,随之创作了多首描绘风铃的诗词歌赋,并慢慢流行开来。

岐王的大哥宁王也在自己的花园里系满了金属质地的铃铛:“至春时,于后园中纫红丝为绳,密缀金铃,系于花梢之上,每有鸟鹊翔集,则令园吏掣索以惊之,盖惜花之故也。”

这么看来,中国古人在古建筑屋顶四角挂的风铃,是以「风吹玉振」的声音,听风吹送美妙动听之乐,倾听大自然之声。而锺磬之声也就是金声玉振了,風吹玉振响,也是别有一番滋味了。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