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贵州频道
赤水河畔,曾寂寂无名的生机镇坐落在此。此地属河谷温和干旱雨热区,年平均气温高于15度,属县内少雨地区,是典型的老旱区。当地从海拔1930米的罩子山到海拔530米的河谷,分布着12个村160多个村民组。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从久到不能再久的从前算起,这里的地就留不住水;大山里的处处水源,全都顺着溶洞流进了赤水河。
缺水,让生机人祖祖辈辈生存艰难。到底有多难?民谣道出艰辛:生机公社山连山,远望大河喊口干,缸中没有三碗水,家中缺粮又少穿。
欲做前人不可做之事,定从烈火中锻来。
思立揭地掀天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解决缺水的困难,便只有一条独木桥可走。修渠!
从1956年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七星关区生机镇人民发扬自力更生,在悬崖峭壁、山洞阴河等最危险的地形,用“悬崖吊人至半空”“斧劈锤打”等最原始的方法,历经数十个春夏秋冬,先后修建高流、镇江(又名跃进)、镰刀湾(又名卫星)、半边山、长岩、落涧沟、西山坪、峨峰岩、峨峰沟、孙家堰等十条引水大沟,渠道全长130多公里,灌溉农田1.27万余亩,他们用最原始的工具,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了“生命之渠”。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润,非一流之归也。
大山黑苍苍没边没沿,刀削斧砍般的崖头顶天立地。所有参加修渠的群众起早贪黑,熬硝的熬硝,配制火药的配制好火药,打铁的淬火好錾子,各负其责却又相互支持配合,全力以赴地奋战在工地上。为了找到硝,他们挖了一栋一百多年的老土墙房,用水将墙土泡散后,再将泥水放到大锅里熬,一大锅泥水只能熬出几斤硝。硝熬出来后,再把它和硫磺、钢炭按照“一硝二黄三钢炭”的比例配制出黑火药。
这些挂在悬崖峭壁上的沟渠,离谷底最高的垂直距离有200米左右,而沟沿的道路最宽处1米左右,最窄处20公分左右。这小小的20公分,是村民们用錾子一点一点敲出来的,每一公分是生机人民的汗水和鲜血浇筑而成,他们在修大沟时见山开山,见洞钻洞,工人们吃住都在山上“崖当房,石当床”。山坚不可撼,他们用汗水和生命,一路披荆斩棘,一路凯歌行进,把一个又一个胜利写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
铁锹是针,麻绳是线,9年多的时间,生机的10条引水大沟和8大水库,这一群天不怕地不怕的生机人追寻着水的流处,在生机悬崖绝壁蜿蜒的“金缕玉衣”上,绣出了“生命之渠。”几乎每个水库、每条水渠的修建均伴有血与泪的牺牲,“十大沟渠”的修建,是生机人民战天斗地精神的真是体现,他们是和平年代的牺牲者,是岁月静好的守护人。
錾子、锤子、钢钎凿过的地方,只闻鹤鸣长歌于九皋。
沟渠建造五六年,薪火相传几十载。个中艰辛早已随着沟渠的流水逝去,但修渠人不畏艰险的精神仍在毕节人民的心间流淌,每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件修渠留下的物件,都以点滴积蓄汇成江河,灌溉着生机人民代代的乡愁。
时事造就英雄,时代不乏英雄。平凡的工作者是伟大的贡献者,英雄情怀始终在生机修渠人的英勇无畏里长存。作为国家脊梁的青年人,时代的守望者,我们要带着英雄情怀乘风破浪。回望那些为了喝上水而付出的代价里,无论是平凡人的拼搏奋勇,还是英雄的死而后已,殷殷之情俱系于生机沃土,寸寸丹心皆忠于百姓疾苦。
滔天巨浪显本色,艰难困苦铸方舟。
回顾历史,是为了迎接更好的未来,重温悬崖绝壁上的足迹,再次感受那段历尽艰辛的路。不论是一锤一錾凿出的130多公里生命之渠的山涉水,还是那解决了上万人吃水问题的水库,都创造了意义深远的历史,给毕节人民留下不畏艰险、奋勇向前的精神。(张丽莎)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