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病?走两步试试

没病?走两步试试

首页休闲益智没病走两‪步更新时间:2024-05-02

小品《卖拐》一经播出,立即传遍大江南北。其中,赵本山的“走两步,没病走两步”,也成为经典台词,也成为经典台词,被大家多处引用。确实,从走路可以看出身体到底有没有问题。在这里,我们也要借着这句话,和大家聊聊这个腿脚的问题。

从走姿判断健康

走路时所表现的姿态,在医学上被称为步态,从人的步态可以看出得了什么病。

(1 )保护性跛行:是指走路时,患侧足刚一点地则健侧足就赶快起步前移;健足触地时间长,患足点地时间短;患腿迈步小,健腿跨步大;患腿负重小,健腿负重大。 这种保护性跛行,多见下肢受伤者。

(2) 拖腿性跛行:走路时,健腿在前面,患腿拖在后面,患肢足前部着地,足跟提起表现为拖腿蹭地跛行。 可见于儿童急性髋关节扭伤、早期髋关节结核或髋关节骨膜炎等。

(3) 间歇性跛行:开始走路时步态正常,但走不了多远,甚至仅走几十米,患者就因小腿后外侧以及足底出现胀麻疼痛而被迫停下来,需蹲下休息片刻,待症状缓解后再重新起步。走路的时候走走歇歇,所以称为间歇性跛行。 常见于腰椎管狭窄症、坐骨神经受累以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局部供血不足的患者。

(4) 摇摆步态:走路时患者靠躯干两侧摇摆,使对侧骨盆抬高,来带动下肢提足向前行进。所以每向前走一步,躯干要向对侧摆动一下,看上去好像鸭子行走,所以又称“鸭行步态”。 常见于孩子先天性髋关节双侧脱位、佝偻病、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严重的“O”形腿,以及臀上神经损害患者。

(5) 高抬腿步态:走路时,患腿高抬,而患足下垂,小跨步跛行,如跨越门槛之状,所以又称“跨越步态”。 形成此步态,主要是由于小腿伸肌瘫痪, 足不能背伸而成下垂状态,为避免走路时足尖蹭地而有意识将腿抬高。常见于坐骨神经、腓总神经麻痹或外伤等。

(6) 足跟步态:走路时以足跟着地,步态不稳,使躯体表现出轻轻左右晃动,足背伸、足弓高。 胫神经麻痹、跟腱断裂、遗传性共济失调等患者可出现此种步态。

(7) 画圈步态:走路时表现为患腿膝僵直,足轻度内旋及下垂,足趾下勾。起步时,先向健侧转身,将患侧骨盆抬高以提起患肢,再以患侧髋关节为轴心,直腿蹭地并向外侧画一半圆前走一步。 由于重心转移有困难,则转移很短促,又形成明显的跳跃步行,从侧面看,还会发现患者的头部交替向前方探出,因此称为鸡样步态或鸽样步态。由于多见于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及中风后遗症患者,所以又称“偏瘫步态”。

什么样的走姿才能改善疾病呢?

体弱者:甩开胳膊,大步跨

体弱者要达到锻炼的目的,每小时走5公里以上最好,走的太慢达不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只有步子大,胳膊甩开,全身活动,才能调节全身各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而且时间最好在清晨和饭后进行,每日2~3次,每次半小时以上。

肥胖者:长距离健步走

每日2次,每次1小时,步行速度要快些。这样可以使脂肪燃烧,从而减轻体重。

高血压患者:前脚掌着地挺起胸

高血压患者走路,步速以中速为宜,行走时上身要挺直,否则会压迫胸部,影响心脏功能。走路时要充分利用足弓的缓冲作用,要前脚掌先着地,不要后脚跟先落地,否则会使大脑处于不停的振动,容易引起头晕。

冠心病患者:缓步慢行

冠心病患者走路速度不宜过快,以免诱发心绞痛。应在餐后1小时后再缓慢行走,每日2~3次,每次半小时,长期坚持可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有助于改善心肌代谢,并减轻血管硬化。

糖尿病患者:摆臂甩腿挺起胸

糖尿病患者行走时步伐尽量加大,挺胸摆臂。用力甩腿,最好在餐后1小时进行,以减轻餐后血糖升高。每次行走半小时或1小时为宜。

但对正在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该避开胰岛素作用的时间,以免发生低血糖反应。

其他健康人群:健步走

跑步承受不住,不如选择健步走,既能强身健体,又可减轻对关节的损伤。长期坚持下去,其效果会优于跑步。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