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与远剑——龙源博物馆探秘古代兵器

剑与远剑——龙源博物馆探秘古代兵器

首页休闲益智磨磨宝剑更新时间:2024-05-11

在很多地方,文化和旅游部门的局长为家乡发声,为旅游业助力。他们有的手持宝剑傲然化身侠客,有的身穿铠甲斗篷威风凛凛,有的演绎古战场上的铁兵。武器也有“碰撞”。本期我们将跟随甘肃各地博物馆收藏的兵器和文物,探寻发生在陇源国的历史故事。

中国第一把青铜刀

十八种兵器常用来形容中国古代兵器,如刀、枪、剑、戟、斧、战斧、钩、叉、棍、鞭等。但实际上,中国古代的武器远不止这些。

早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就通过随机收集薄石并切割它们而受到启发,因此他们慢慢开始考虑制作刀具。从最早的石刀、骨刀、青铜刀到后来的铁刀,是一个漫长的时期,是辉煌的延伸。真正的刀具艺术是通过熔化和锻造青铜来书写的。

20世纪70年代,甘肃省临夏州东乡县林家村北的林家遗址发现了一把青铜刀。通过碳14测年,其所在文化层的年代为公元前3280年至公元前2740年。其中,它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距今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将我国青铜工艺品的生产历史提前了1000年,故被誉为“中华第一刀”。

中国第一把刀

铸成两片,形状规整,刃厚均匀,表面光滑,有厚厚的深灰绿色铁锈,柄短,长刃有微弧,刃部稍作冷锻或磨磨,以增加强度。锐度。刀尖较圆钝,稍转,背面呈拱形,刀刃前端因磨损而呈凹形,刀柄末端上下窄而窄,有明显的刀痕。手柄的镶嵌木头。

林氏家族遗址分布范围广,文化内涵丰富,出土文物数量众多。包括史前秦、汉、唐、宋时期。这是一个大而密集的聚落。林家遗址出土了许多文物,而这把青铜刀最为罕见。

林家遗址

这种青铜时代早期的青铜刀可以认为是刀的雏形。商代青铜大刀刀刃宽阔,刀尖凸起,可用于战斗。有的刀背上铸有美丽的图案,但发现的数量相对较少。用于近身防御的还有一种全长仅30厘米左右的青铜小刀,刀柄末端饰有马、羊等动物的头,或制成环。商周时期还使用过一种形状特殊、背面有孔、可配长柄的青铜刀,但数量很少。

与现在造型、风格、铸造技术均已达到顶峰的青铜剑相比,青铜刀做工粗糙,外观也有些笨拙,远不如青铜剑精致锋利,所以青铜刀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战场上了。很长时间。很久。秦汉时期,钢铁冶炼技术出现后,刀具的制作工艺得到改进,刀具的形状加长,出现了特种战刀、军刀。西汉时期,出现了一种新型钢刀。这种刀刀身直而长,刀身薄而脊粗,刀柄短,刀柄头上有一扁环,故称“环头刀”。

经过反复折叠、锻造、硬化而制成的环头刀,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致命的近战武器,也是人类历史上异常重要的武器。第一把带钢环的刀出现后,原始的青铜刀迅速衰落,这也意味着刀的战斗功能和使用范围大大扩展,这才真正拉开了刀传奇的帷幕作为铁血的“百兵统帅”……

青铜短剑中隐藏的秘密

青铜剑是人类最早接触的金属剑。在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地出土的众多文物中,就有这样一把空鞘青铜匕首。它不仅为人们所赞赏,也被学者视为中国兵器发展史上的关键地位。甘肃省博物馆展厅内,柔和的灯光下,西周时期的“青铜空鞘匕首”引人注目。

镂空青铜匕首带鞘

我走近一看,这把青铜短剑长24.3厘米,宽10.5厘米,剑柄长5.7厘米,最宽处3.4厘米,重1250克。剑身由青铜铸成,呈竹叶状的长三角形。剑脊微微凸起,有血槽,平柄无格。

短剑上的雕刻赋予了这把武器独特的个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剑身中央刻着一条蛇。蛇的头部呈正三角形。护着鞘口,映出盘绕的蛇藤,增添了雕刻大开口的艺术效果。

灵台白草坡西周墓出土时,剑鞘内尚有漆木碎片,可能是剑的木柄深埋地下后逐渐解体。现有壳体上对称分布有十个小通孔,仅用于螺纹连接,固定内壳。

从系带孔中,这把形状精美的短剑可以垂直挂在剑客的腰带上。除了展现主人威严高贵的气质外,关键是取放方便,可握可投,在遭遇近身攻击或紧急情况时具有贴身能力。实用的自卫功能。

据文物介绍,他将这把空鞘青铜匕首命名为郭沫若,是我国早期青铜剑中比较先进的一种形式。剑为兵器之王,被誉为“百兵之主”。为什么它最早的形态会是一把青铜匕首?

西周灵台处于中华文明与北方草原文化的交汇处。这里是周人与祝融人对峙的边界。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西周的刀剑普遍较短,主要用于装饰而非自卫。但剑毕竟是用来*敌的。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随着战争的频繁和步兵的兴起,刀剑的应用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人们发现,为了增加武器的*伤力,剑身必须加长,而剑技的精炼和发展也满足了这种战场的严格需求。

春秋时期,青铜剑的刀身普遍加长至50~60厘米,在抵御外敌入侵、争霸过程中显示出巨大的威力。战国后期,青铜剑的长度超过了70厘米,达到76厘米,而关中秦剑的长度则更加夸张,甚至超过了80厘米,最长的剑几乎有95厘米。

从春秋末年到秦汉时期,长剑与短剑并存于世数百年,国内出现了“剑热”,产生了“剑崇拜”,此后士大夫。这段时期堪称我国历史上的一把利剑。黄金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冶金锻造铸造技术突飞猛进,特别大的变化是铁兵取代了铜兵,大大提高了剑的韧性,使剑变得更长。身体。

春秋匕首以吴、越所制为佳,世人“藏之,不敢用,最稀有”。长剑最早出现在楚国,应该是在吴、越的冶金技术和剑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战国时期楚墓中不断发现的吴越剑,如举世瞩目的“越王勾践自营剑”,就是这种世袭关系的明证。楚人称长剑为“长甲”。 “长甲”就是长柄,故称长柄长剑。屈原所谓的“长柄鲁离”,就是指这种长柄剑。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虽然各地冶铁技术逐渐成熟,但青铜制品仍多用于兵器。

1994年,二号坑出土青铜剑19把。 2 秦始皇兵马俑。长约86厘米,结构合理、紧凑。

因此,秦剑被认为是春秋战国造剑技艺继承和发展的产物,其冶炼和制作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是最后也是最著名的一个高峰。青铜的。剑。

西汉以后,铁兵器完全被青铜兵器取代,青铜剑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所代表的正直、顽强的精神内涵却一直流传至今。

由铁、金、银制成的稀有铁矛

甘肃省考古研究所收藏有马家园遗址出土的“锷金银铁枪”,可谓枪中精品。 “鋄(jiǎn)金银铁矛”是战国时期西戎部落首领所拥有的兵器。刃形长26.5厘米,直径3.1厘米,宽4.5厘米。枪身金银箔上刻有三组三角形卷轴云纹,枪身金银箔上刻有树形图案。

铁矛

我已经见过一些博物馆里发现的铁矛了,往往看上去都是破损的、生锈的,不像这种“金银铁矛”,给人视觉冲击力很大。金银装饰图案呈现出温暖而强烈的光感,氧化发黑的枪身呈现出深沉内敛的金属光泽。两种金属光泽完美融合,相得益彰,华丽而美丽。这种奇怪的视觉差异来自于矛尖采用了“铄金银”工艺,这是一种在铁器上镶嵌金线和银线的技术。

在马家园铁器出现之前,一般认为“铁金银”工艺出现于汉代,这种工艺到宋代逐渐成熟,成为元、明、三代广泛使用的常见工艺。清朝时期。

清代《匠作则例》记载了“鋄金银”的制作,总共涉及发面、包鋄、压延、钩编、上漆等几道工序。令人惊奇的是,在马家园发现的众多铁制品中,不乏“铁金银”制成的制品,这意味着这种工艺最早出现的时期是从汉代到战国时期。

众所周知,铁、金、银工艺以叙利亚大马士革最为精美,并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印度和中国。他是古代多元文明碰撞的见证者之一。纹饰或许也证明,早在战国时期,得益于欧亚草原的传播,中亚西亚的艺术风格与中原文化碰撞出了火花……

这把金银铁枪,是难得一见的实战枪。它是根据其贵族主人的需要而改装安装的,“非诸侯不能有,非武士不能用”。

两千六百多年的侵蚀,依然无法掩盖其上所凝聚的战力,流畅的线条中闪烁着寒光的锋利枪尖,依然散发着刺骨的寒意。此时,西戎已经处于秦国的控制之下。这把“金银铁枪”见证了秦人称霸天下的信心和底气。精良的铸造技术,才是秦国劳动力镇压六国、统一天下的真正实力!

至于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祖先用它来捕鱼和狩猎。矛尖由石、骨、陶瓷等材料制成。商代初期,仍使用石矛、骨矛。到了商代末期,青铜矛逐渐流行。周朝时期,青铜枪的刀刃大大加长,战国时期的青铜枪的形状与周朝没有太大区别。

战国中后期出现了枪身较窄的矛。这种枪的脊部中心线上有两个突出的刀刃,使枪身上形成更深的血槽,具有更强的*伤力。经过长期的演变,秦枪的形状比较简单,刀身变得宽扁直,两侧有血槽,横截面呈棱形,尖端的长度也缩短了。大多在15厘米左右。

矛与戟一样,是汉代最重要的长柄格斗兵器。由于炼铁技术的先进,铁矛在战场上被广泛使用,这使得铜矛变得钝了。

阳关铁枪博物馆藏(秦汉)。

东汉以后,铜矛终于被铁矛所取代。当时骑兵使用的一种矛,称为“矟”,又称“槊”。”

一尺八尺,换算成今天的长度,就是四米多,矛刃长六十厘米。通常由重骑兵守卫。汉唐时期的将领经常使用长枪,作为贵族的成员。象征。

李世民的尉迟恭是用枪高手。据《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曾对尉迟敬德说:“纵有百万人如我,大众亦会追随!”程之杰、秦琼这两位曾与于七公一起侍奉秦王帐下的狠将,也以善用马阳而闻名。

古代弩的威力有多大

古代远程投射武器有弩、矛、投石机、投斧等。其中,弩的使用影响最大。如果说弓是通用的,那么弩就具有非常鲜明的东方色彩。很多人都会好奇,古代的弩有什么威力呢?

庆阳市镇远县博物馆展出东汉“南阳万石弩四把”。 1996年9月,被国家文物古迹评审专家组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古迹。它的发现为研究中国汉代武器和远程军事装备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强弩在我国历史上一直是中央帝国的重要武器,其地位高于弓箭,尤其对于游牧民族的骑乘而言。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名将李陵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他率领5000步兵与8万匈奴人战于峻极山,最终因寡不敌众而投降。八万匈奴骑兵围攻了十多天,未能击败李陵。直到李陵的箭射出去,他们才找到了机会。匈奴骑兵所惧怕的、李陵汉军所依赖的,就是锋利的远程弩。

汉代威力弩的巅峰之作——大黄弩,最大射程达400米。李广在与匈奴作战时,曾用它连续射*对方将领,扭转了战局。匈奴骑兵善骑射。准确击中60米内的目标并不容易。有效范围不超过100米。

镇远县博物馆藏这件东汉青铜弩机,出土于镇远县城关市高庄村,重1100克。制作精良,外观平整光洁,铜质优良。挂刀(扳机)上刻有隶书“南阳万制四石弩,匠人张平二十一”十四个大字,字迹纤细。弩长14.2厘米,宽3厘米,厚2.6厘米,挂刀长9厘米,望山(瞄准)长6.6厘米,牙齿、牛件齐全。牙齿形状如鸟头,有前后两支,前支稍短,后支稍长。齿的底部有一个销孔。挂刀形状略呈弧形,一端宽而平,另一端略尖。齿和挂刀均用铜螺钉固定在活动木臂前端的机器凹槽内。

青铜弩机(镇远博物馆藏)

这种弩机安装在木弩臂的背面。射击时,先拉弓弦,将弓弦钩在牙齿上,用牛咬住牙齿,用挂刀抓住牛的长端,瞄准目标。最后,挂刀拔出,牛被放出,咬紧牙关,钩弦弹起,射出木臂上的箭,*敌。

碑文“南阳湾造四石弩匠张平二十一”中的“南阳湾”指的是河南省南阳市。 “四石”表示弩的强度(即拉力)。汉代弩以石为单位标准化,弩的拉力分为1-10石。据《居延汉简》记载,弩的威力在3-8石之间,射程在120-240步之间。按当今汉代一石相当于30.24公斤,汉代一尺为0.23米计算,四石弩的拉力约为120.96公斤,射程约200米。

汉武帝时期,拉力超过150公斤的五石弩被列为强弩,严禁出关。违规者受到惩罚。由此可见弓弩在汉代兵器中的重要地位。这把“四石”弩被证明是一把普通的弩,可以私自带出海关,以便在墓主死后作为陪葬品。

《工匠张平21》中的“张平”是一个人的名字,“21”是弓弩机的编号。它的发现为研究中国汉代武器和远程军事装备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弩是一种使用机器射箭的弓。出现于战国时期。虽然是由弓进化而来,但比弓射程更远,*伤力更强,命中率更高。 ,起到了“延时装置”的作用。汉代,弩机普遍配备铜郭,使弩能承受更大的力量,使弩的威力更强,射程更远。为了提高弩的效能,有些弩还加大了瞄准器安装座,并增加了瞄准用的刻度,具有现代步枪尺子的功能。因此,在冷兵器时代,弩是一项可以与“步枪”相媲美的重要发明。

东汉至魏晋时期,是弩发展的最高峰。诸葛连弩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他可以一次射出十支箭。它的火力强大,但其体积和重量太大,不适合单兵使用。主要用于城池和营塞的防御;到了宋代,逐渐出现了神臂弩和斗村子弩。神弩射程超过三百四十步,成为歌歌军的制式弩器之一。斗村子弩是一种大型攻城床弩。弩放置在木架床上,用绞车拉动弩弦。一次可以射出十余支箭,射程达千步,成为冷兵器时代的射程。最强的“大*手”。宋代以后,火药逐渐应用于武器,火器出现,威力强大的弩逐渐从战场上消失。

来源丨甘肃日报(文/刘晓蕾)

编辑丨甘晓波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