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出生后,最让我们百看不厌的就是他天使般的笑容。只要看到宝宝的笑脸,所有的疲惫和辛劳都会一扫而空。
为了让宝宝发出咯咯的笑声,很多爸爸妈妈都会陪孩子玩一个游戏,那就是挠痒痒。可是你知道吗?尽管挠痒痒时宝宝笑个不停,但他很可能一点都不喜欢这个游戏,甚至感到很痛苦,只是有苦说不出。
作为成年人,我们总是会把笑和开心联系起来。所以挠痒痒时,看到宝宝咯咯地笑,我们会误以为他很喜欢这个游戏。
但只要回想一下我们被挠痒痒的经历,就会知道挠痒痒时,即使我们很不喜欢被这样对待,心里充满了恐惧和愤怒,我们也没办法表达自己想要停下来的意愿。就像是上了发条的玩具一样,只能不停地大笑,别的什么也做不了。
为什么尽管不喜欢,还是会笑个不停呢?
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人在被挠痒痒时,皮下的神经末梢会向大脑发送信号。一部分传送到大脑分析触觉的区域,让我们产生痒的感觉。另一部分则会传送到前扣带回皮层。这是大脑负责产生愉悦感的区域,所以我们才会笑个不停。
然而,这种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笑,只是刺激这部分脑区时产生的一种本能反应。科学家发现,如果在这部分区域长出一个肿瘤,或者大脑出现其他异常情况,病人同样会不停发笑,无法控制自己。这显然和快乐无关。
不仅如此,人在被挠痒痒时,还会触发大脑中感受恐惧、负责躲避危险的区域。所以当被持续地挠痒痒时,人的真实感受其实是害怕,想要逃走,而不是开心。
可惜很多家长并不知道这一点。就像视频里的这位妈妈,听到宝宝在笑,就以为他很喜欢这个游戏,挠痒痒的时间起码持续了10秒以上。却没有听出宝宝已经笑得喘不上气,笑声接近于尖叫了。
可惜宝宝没办法把感受和想法传达给妈妈,只能痛苦地一直笑下去。
02 不加限制的挠痒痒,可能会成为孩子的童年阴影被挠痒痒时,宝宝除了笑得肚子疼,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外,还可能对性格和心理产生下面两个不利影响。
1、挠痒痒使宝宝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
尤其是对稍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在游戏中没有主动权,感受不被尊重,只能扮演一个无能为力的角色,这很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容易养成内心的无助感。
有些家长可能会说,“孩子自己说喜欢玩,要我们陪他玩,那总没关系吧。”但即使是孩子亲口说的,也未必是真心话。
有一个4岁的男孩在被问到这个话题时,就曾偷偷说过,其实他并不喜欢挠痒痒的游戏,但这是妈妈唯一会陪他玩的游戏,所以他才说自己喜欢玩。对孩子来说,玩不喜欢的游戏,也好过被爸爸妈妈忽视。
所以即使孩子说喜欢挠痒痒的游戏,我们也要注意,玩的时候做做样子就好,不要长时间地挠痒,让孩子处于失控的状态。
同时,多陪孩子玩其他种类的游戏,孩子一样会很开心,不必执着于挠痒痒。
2、长时间的挠痒痒,可能会给孩子留下阴影。
有一些孩子因为小时候经受过长时间的挠痒痒,没有办法喊停,长大后变得特别害怕有人靠近。只要有人走近,他们就会紧张、害怕。即使和最亲近的人在一起,也不敢有肢体上的碰触,严重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人际交往。
其实,爸爸妈妈想通过游戏和孩子亲近是很正常的。特别是当父母工作比较忙,不能经常陪伴孩子时,很容易产生补偿心理,想要快速地哄孩子开心,拉紧和他的距离。这个时候,挠痒痒就成了最容易“见效”的游戏。
不过遗憾的是,挠痒痒所营造出来的其乐融融的场面很有可能是虚假的。想要让孩子玩得开心,享受和我们的亲子时光,就要在游戏中注意下面这几个原则。
1、孩子在游戏中一定要有自主性。可以选择玩什么内容,扮演什么角色,而不是一切听从我们的安排。
2、孩子在游戏中能够获得成就感。有机会付出努力,并得到认可。
3、游戏就是游戏,孩子不会因为游戏中的表现被批评或数落。
想要做到上面几点并不难。只需要把自己当成孩子,不要表现得像大人那么厉害、权威就可以了。
具体来说,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陪他玩一些身体运动类游戏,比如把他举高高,或者坐下来弯曲膝盖,让孩子像玩滑滑梯一样从你的膝盖上滑下来。
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和他玩躲猫猫、追逐打闹的游戏、球类游戏等。玩的时候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意愿,让他来做主,并且要学会示弱,让孩子有机会赢你。
比如捉迷藏的时候故意被他抓到,跑步的时候假装跑不动,玩球的时候故意接不到球,这样不仅公平,避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也能让他放松下来,享受和你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我是小样妈,喜欢我的文章,就关注、转发支持我吧。欢迎加入早教游戏群,让孩子越玩越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