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输就哭,是内卷失败吗?

孩子一输就哭,是内卷失败吗?

首页休闲益智喷出牛奶就输了游戏更新时间:2024-04-29

我5岁的女儿就是输不起,但是我们家从来不“卷”。

芭蕾舞跳的不如领舞好——回家闹脾气

单词背的没同学多——回家闹脾气

甚至自己买个新玩具不会拆,都自己跟自己较劲,在那急的团团转。

一个人要是狠起来,真的是连自己都不放过。

但我不着急,反倒很欣慰。觉得女儿具备了一个很棒的性格。

可是很多家长会很担心,担心孩子输不起。

对于这些担心的家长,我第一句话总是反问他们:

“输不起怕什么?这有什么不好呢?”

1

输不起只是因为想赢

家长很多时候总是有着矛盾心理,小时候怕输不起,长大了怕不要强

这经常会让孩子也跟着很矛盾,在矛盾中,养成了既好面子,又怕困难的性格。

好面子,是因为害怕被否定;

怕困难,是因为害怕再输

所以何不一开始就接纳孩子“输不起”的性格呢?

输不起=想赢,这错了吗?

其实,你真正担忧的,不是孩子输不起,而是害怕孩子输了之后无法与自己和解

那么怎么让孩子跟自己和解呢?

我举个例子:

前两天,女儿幼儿园春游。因为广东天气炎热,幼儿园决定带小朋友们去室内场馆活动——参观汤臣倍健的营养探索馆

你别说,还蛮好玩的,很多体感游戏和营养小实验,女儿玩的很开心。

一天下来一切顺利,小朋友充分“放电”。大朋友们暗自窃喜:“晚上这小东西能睡个好觉了。”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

我们家的小神兽被探索馆里的一头奶牛伤的不轻。

对,就是上面这头。

这是假的奶牛,是个人机互动游戏,蛮好玩的。

“奶牛”的肚子下面有个按钮,你一按,显示屏上就会显示你挤下来多少牛奶。

这游戏设计思路就是想让孩子们感受一下挤奶的乐趣,认识一下“牛奶是从哪里来的”道理。

游戏设计挺好,可是,坏就坏在这个游戏有两头奶牛~

这就很迷幻了。

原本是个营养体验游戏,活生生被孩子们玩成了“田园竞技游戏”

掌握了游戏方法后,也不管挤出来的是什么了,孩子们最关心的只有一点——谁“挤奶”更快。

因为女儿之前来过,所以这次她熟门熟路,不但自己玩,还在教别的小朋友玩。

这挺好,有个照顾人的领导力风范。

可是,作为领导,她没有做好“后来者居上”的心理准备。

有几个很聪明的小朋友,掌握了“挤奶”技巧,竟然分分钟赶超了女儿。

几轮下来,女儿居然比不过这些孩子了。而且是被大比分赶超。

这哪能忍。

首先面子上就过不去了啊~

这时候我就看女儿脸色就不那么好看了,分分钟就要哭出来的感觉。

我第一反应也是怕女儿“输不起”,于是就鼓励女儿再试试。

谁知这引来了更糟的结果。

比赛开始。

两个小朋友摩拳擦掌,女儿想要扳回一局,对手想要继续证明自己

刚开始没几秒钟,女儿看到显示屏上对手“光速”般地挤奶速度,直接崩溃,站起来大哭,抛下赛场,扑到了我的怀里。

原谅我,当时我真的想笑到憋出内伤——没面子、崩溃的那种哀伤,好可爱啊~~~~~

不过人家那么悲伤,我怎么都得把笑憋回去。

努力将笑憋回去之后,我跟她说了下面一段话:

我:“你很难受被比下去了对不对?很没面子是吗?”

女儿边哭边点头。

我:“你接下来打算怎么做?”

女儿:“我不玩了……55555”(持续崩溃中……)

我:“好的,休息一下吧~”

女儿:“为什么我玩了那么久,他们还比我快~~~”(不能接受现实)


我:“是哦,好气哦!”(继续平复她的情绪)


女儿;“5555555……”


我:“可能他们找到了更快的方法,和你挤奶的手法不一样所以才变快的。”


女儿一愣,应该是没想到这一层。


我继续说:“他们挤奶赢了不代表他们更聪明,你输了也不代表你就不如他们。他们一开始不还是跟你学会的挤奶吗?没你在的话他们还不会玩这个游戏呢。”


女儿情绪缓和一些了,认真听我继续说。


我:“输了不要紧,如果你还想赢回来,爸爸可以陪你一起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挤奶的,学会了方法,你肯定也和她们一样快。”


女儿愣在那里,不回去挤奶,也没有离开的意思。


我明白女儿的意思:没面子回去,又不甘心。


于是我说:“那你先在这里休息一下吧~”

我就在旁边椅子上抱着她,我装作刷手机不继续安慰女儿,她也不说话,坐在我腿上偷偷往奶牛那里瞥。

没过一会,女儿要求从我身上下来,自己跑过去弯腰去“偷师”别的小朋友怎么挤奶的。

我继续刷手机,但余光在偷偷瞥向女儿

“耶!”随着孩子们的欢呼,我看到,女儿也能很快挤出牛奶了,跟旁边的对手打了个平手,大家“握手言和”。

没想到,最终竟是个“双赢”。

女儿跑来给我“报喜”,我深深的抱着女儿,感情复杂。

我又愧疚,又骄傲。

愧疚是因为一开始我的鼓励误导了女儿;

骄傲是因为女儿的不服输的精神比我强

2

“输不起”多来自于过高的期望

复盘整件事情,女儿崩溃的直接原因是我鼓励女儿“再试一次”。

殊不知,这种善意的鼓励却在女儿身上多了一份不切实际的期望,这种期望成了负担,成了女儿崩溃的最后一根稻草。

很多人会责怪自己孩子为什么会“输不起”,

却忘记了这个词最明显的一层含义——字面含义:“输不起什么呢?有什么好失去的呢?”

孩子最怕的是:失去父母的期待和认可。

而鼓励如果不切实际,就会成为孩子的负担。

你给的鼓励,本以为是蜜糖,实际却是毒药。

一旦父母失望,或者孩子以为父母会失望,这份鼓励和期许就将随着一次小小的失败瞬间演变成长久的「自我否定」。

女儿不知道这是假奶牛吗?女儿不知道这只是场游戏么?女儿不知道游戏输了又不会掉块肉吗?

她都知道,她真正害怕的,是我的失望。

我真的会失望么?不一定。

但女儿早已将这份鼓励内化成了自己的底线——自己失败,爸爸就失望。

对此,她信以为真,于是,她紧张、焦虑,最后崩溃。

所以,我在反思:

是否父母的鼓励也不能滥用,尤其是在失败之后呢?

如果不能鼓励,该如何做呢?

3

逃避可耻,但是有用

在新垣结衣2016年的一部爱情喜剧,名字叫《逃避可耻却有用》一直给我印象很深。

很多时候,

孩子需要的,不是鼓励,不是教训,而是一个机会。

甚至只是一个躲一躲的机会。

我给小朋友上过几年英语课,我们班级里有个很好玩的规矩:

当同学回答错一个问题时,我不会鼓励他们,而是直接告诉他们:“You are wrong!(你答错了!)”

但我会告诉孩子:当别人告诉你错了的时候,就证明“你还有一次机会!”

我会让孩子们高举双手,然后大叫一声:“Try again!(再试一次!)”

从此,没有孩子会因为我告诉他们答错了而沮丧。

但不是立刻举手,而是等下一次机会。

为什么?我要让ta“躲起来”,偷偷看看别人怎么答,从而知道为什么自己答错了,错在哪,怎么修正。

所以,在孩子失败后,急着鼓励或者急着尝试,可能都不一定是最好的操作。

如果好胜心强,让孩子停一停,甚至你只需要让孩子停一停,她自己可能就会找到出路再接再厉。

如果好胜心不强,也让孩子停一停,看清了,再鼓励,才能少走弯路。

“输不起”的本质其实是在父母的期望下和自己较劲。

而这时候暂时的逃避,可能是孩子与自己和解的最好办法。

说了这么多,很可能你会觉得,是不是孩子输不起和内卷没关系,我可以继续带孩子鸡娃,继续“卷”了呢?

这就错了,内卷会造成孩子更加的输不起。

4

内卷增加孩子输的概率

生活中充斥着被鸡娃和内卷的孩子注定大概率会输不起

因为内卷就代表着“极低的付出回报比”

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前,一个文职工作,大专生就给干了,3000一个月。

现在,大家都想去写字楼,都想当白领,最后一个文职岗位非博士不要,但还是3000一个月。

回报没变,但是你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要比以前高出很多倍。

小学一年级,只要语文数学考双百就是好学生了,家长夸奖。

现在呢?

海淀区的孩子不会一门乐器、不能用英语写诗、一年级一开学就开始总复习~考试卷也比以前难上好多倍。

海淀区的孩子想得到爸妈的一句夸奖,要比内卷区外的孩子要难上好多倍。

父母的夸奖是等价的,孩子的自信心是等价的,但是“内卷区”的孩子却要付出超出常人十倍甚至百倍的精力才能得到。

「父母的认可」严重通货膨胀;人格供养严重不足

这才是内卷最可怕的地方。

最后,虽然孩子能力貌似提升了,奇奇怪怪的知识也增长了不少,但是人格上的供养却极度匮乏。而在分数和人格成长这两者之间孰轻孰重,我想大家都知道,但是内卷区的家长们大概率是不愿承认,也不敢承认这个事实的。

赢了分数,输了幸福,这个买卖划不划算,每个家长心里都有不同的天平。

所以孩子一输就哭,不是内卷失败。但内卷,大概率会增加孩子输的概率,导致孩子更加的输不起。

如何取舍,值得家长们三思而后行。

备注:

封面与文中图片部分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尽快与我沟通,我将第一时间删除。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