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道路崎岖,他们捐资修桥筑路,改善家乡交通环境;山区教育落后,他们慷慨解囊兴学助教,创办“慈山学园”;哥哥捐助项目众多,坚持不以自己名字命名;弟弟捐赠巨资用于祖籍国扶贫事业,名字被推荐用于命名小行星
人物简介
李尚大(1920年—2008年),祖籍福建泉州安溪,印尼著名慈善家。
李陆大(1923年—2007年),祖籍福建泉州安溪,新加坡著名慈善家。
李尚大、李陆大昆仲年少时求学于泉州、厦门,学成后先在学校当老师,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往印尼、新加坡等地经商。在海外事业有成后,对故土有着深厚感情的兄弟俩于上世纪80年代先后返乡,捐出巨资修建学校、医院、公路、桥梁等等,为祖籍国教育、医疗、交通、养老、扶贫等公益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李尚大(右二)回乡时,时常到慈山学校与师生们谈心。(陈贤能 供图)
李陆大(右二)回乡时与安溪县领导商量家乡建设(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 供图)
敢闯敢拼诚信经商 异国他乡创业有成
安溪湖头历史上人文荟萃,名臣与硕学之士辈出,是清朝名相李光地故里。近代以来,这里同样涌现出一批批爱国爱乡的有志之士,李尚大、李陆大昆仲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1920年和1923年,李尚大、李陆大先后出生,父亲李瑶悌是当地知名人士,母亲姚卡是位勤俭善良的家庭妇女。李瑶悌对家乡公益事业十分热心,为便利当地学子就学,于1923年倡议创办慈山小学,李尚大、李陆大童年也就读于此。
1931年,父亲突患重疾,不幸病逝。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这个和谐平静的家庭遭受沉重打击。虽然家中有一些微薄的资产,但失去父亲这一家庭支柱后,要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并非易事。不过,勤俭持家的母亲坚信读书成才的道理,在家庭经济十分拮据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将子女们送进学堂。
“我自幼就是一个极调皮的孩子,八九岁就会呼朋引伴赌博,偷自己家的东西,认识我父母的亲友看我那样,都会摇头叹息。我母亲为此不知哭了多少回,但她仍然不死心,相信教育的作用,硬是把我往学校里送,总算让我念完大学。大学毕业后虽然没什么成就,不过幸运的是没变成坏人。”时隔几十年后,李尚大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感慨不已。
李尚大先后在安溪、厦门的多所学校学习,在厦门双十中学、集美中学完成中学学业,1947年从福州的福建学院毕业后,应聘到安溪蓝溪中学任校长;而李陆大则先后就读于集美中学和厦门大学,毕业后受聘于集美财经学校任教。正是母亲对教育的执着,老师对学生的关爱,造就了兄弟俩的品格与才识,对日后他们钟情教育、尊师重教、兴学育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48年,国内局势风云变幻,李尚大前往香港,在那里度过一段艰辛时光,并于1952年辗转前往印尼。初到印尼,他先是在一家商行当职员边干边学,很快掌握了经商知识。不久,自幼聪颖、敢干敢闯的他与友人合作成立一家进出口公司,经营土特产品及花布生意。在他的诚信经营下,公司生意兴隆,规模也不断扩大。上世纪50年代末,弟弟李陆大也告别家乡,移居香港经商,开始人生另一段旅程。
上世纪60年代,国际市场木材价格不断上扬,而印尼又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可供开采。瞅准商机的李尚大、李陆大昆仲将此前经商积累的资金投入木材业,创立和声(木材)有限公司,在印尼、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主营木柴种植、砍伐、加工、出口等业务。随着公司业务不断发展,还兼营钢铁厂、房地产、棕榈油等行业。此后,兄弟俩发挥闽南人“爱拼敢赢”的精神,事业蒸蒸日上,经过几十年积累,分别成为印尼、新加坡两地享有盛誉的华人企业家。
黎明职业大学里,李尚大捐赠的慈山大楼。 (黎明职业大学 供图)
心念故土回乡捐资 修桥筑路兴教助学
虽然身居异国他乡,但李尚大、李陆大昆仲却时刻心系故乡。1985年,带着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李尚大回到了阔别近四十年的故乡。“我生在安溪,长在安溪,总是盼望用我的余生回馈养育我的故乡。”站在家乡的土地上,眼前贫瘠、落后与闭塞的情形,以及乡亲们努力摆脱贫困的身影,令他百感交集。站在父亲曾经创办、兄弟俩曾经就读过的慈山小学校园,破旧的校舍令他流下感伤的泪水,也坚定了他为家乡建设尽心力的决心。
“为了家乡我愿意献出微薄的力量,希望对她有一点好处,达到脱贫的目的。”此后,李尚大与胞弟李陆大一起,在重建慈山小学基础上,联手创建慈山学校初中部,于1989年秋季正式招生;同时,他们还携手创建慈山财经中专学校(现为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慈山分院),于1992年秋季面向全省招生;1990年,李尚大力排众议,接手坐落于湖头五阆山麓、濒临停办的安溪农业中学(现为安溪慈山农业学校),捐建教学楼,添置教学设备,并积极寻求福建省农科院、福建农业大学的指导帮助,最终使学校重焕生机;李陆大、吴圣君伉俪1992年回乡,即以吴圣君的名义,捐巨资创建慈山幼儿园……这四所学校共同构成了如今别具特色的慈山学园,并且经过三十多年持续不断地投入和建设,规模越来越大。
同时,为改善安溪山区的交通状况,兄弟俩或合捐或单独捐资为家乡修桥筑路,先后帮助安溪开凿通往厦门的龙门隧道,修建安湖公路,在湖头兴建振羽大桥、昆祝桥,铺设湖头中山街和瑶闸路水泥路面,修筑长坑至衡阳的公路和桥梁,捐建湖上乡的飞新桥和慈恩桥等,这些都极大地方便当地群众来往通行。
所捐公益项目众多 多以恩师名字命名
1990年起,李尚大把生意交给两个儿子打理,自己一年回国三四趟。每次从海外回来,他总要在学校同师生们住上一些日子。“尚大先生每次回来,经常悄悄去听课,看学生出的黑板报,还饶有兴致地参加学校的运动会、文娱晚会等活动,与师生们一起聊天谈心,一谈就是一两个小时。” 慈山学校德育处主任陈贤能回忆,李尚大经常对老师们提起:“我从小不肯好好念书,是教育的力量改造了我。我永远感念我的慈母坚持把我留在学校里,由我的事实证明教育对人对社会的重要性。”
李尚大寄语教师:“当老师一定要兢兢业业,将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对成绩不好的同学,要有更大的责任教好他、培养他、爱护他,不可遗弃他。”他和学生们亲切交谈,谆谆告诫:“你们不单要念好书,尤其重要是学做人,保有茁壮的身体。我希望,凡是慈山学校毕业的学生,以后都是造福国家社会的精英。”
李尚大捐资兴学并不局限在安溪本地,所捐项目虽然众多,却从不以自己的名字命名。1994年,黎明职业大学准备在中心市区东海建设新校区,他主动请缨承担新校区一期工程建设的全部费用,先后兴建的教学楼分别以中小学老师吴龙江、陈后潮、张圣才,厦门大学原校长汪德耀,著名侨领黄丹季,福建省老领导项南的名字命名,为该校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今日能有小小的成就,可以说都是老师们给我的。这些大楼多数用我老师的名字命名,既是为纪念过去对我有很大影响的老师,也是作为对今天从事教育的老师们的一种鼓励……”他满怀深情地说。
此外,李尚大还先后为华侨大学捐资兴建校舍,协助著名音乐家蔡继琨筹建福建音乐学院,支持推动厦门大学创办医学院,致信时任福建省有关领导,建议将厦门集美原有5所高校合并,创办集美大学……
“铁观音”是安溪的特产,过去由于没有茶叶的直接出口权,茶农收益低,生产积极性不高,安溪得天独厚的优势得不到发挥,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为此,他亲自撰写了一份调查报告,题为《为我安溪人请命》,利用各种机会向中央、省领导反映。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帮助下,安溪终于在1996年获得国家赋予的茶叶出口权,极大地促进了安溪茶产业的发展。
安溪陆大医院建成,极大地方便周边群众就医。 (黄志阳 供图)
办敬老宴三十余载 捐巨资助西部扶贫
作为慈山幼儿园的创建者,李陆大十分关心幼儿园的发展,每次回乡都会到幼儿园参观走访,并提出相关建议。在幼儿园工作二十余年,如今已是园长的王丽娜清楚地记得,为满足更多孩子的求学需求,2006年李陆大再次慷慨捐资,对学校进行扩建,一个月内两次回到家乡,就学校扩建事宜提出具体意见。“陆大先生讲话轻声细语、循循善诱,思考问题也十分细致周到。他担心孩子们冬天上学会冷,要求建教室时一定要做保温层;担心孩子们课间玩耍不安全,要求楼梯拐弯处缝隙、楼道走廊栏杆间距都不能太大;为避免孩子上课受到外界干扰,要求必须做好建筑的隔音工程……”
除了捐资助学,李陆大还热心参与家乡各项公益事业。“我母亲曾告诉我们,一个人若饿肚子会痛苦,受寒挨冻也会很痛苦。所以,我们有能力时就要帮助别人。”李陆大谨遵当年母亲的教诲。1988年起,他连续十几年于元旦前后,在家乡举办“迎春敬老宴”,凡安溪县城年满60岁以上老人都可赴宴。1996年起,他在老家举办湖头李氏宗亲新春敬老活动,邀请年过花甲的老人们聚餐,给他们发慰问金,至今也有二十余载,从未中断。
李陆大还重视文物保护。如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安溪文庙及清朝名相李光地读书处和故居年久失修,他得知后捐资予以修建,使古迹重现光彩。除了家乡外,他还鼎力支持厦门中山医院的扩建工程,捐款建立医院制药中心,并将医院每年收益全数用于改善职工福利,以鼓励员工尽心尽力为病人服务。
1994年,李陆大慷慨解囊,为中国扶贫基金会捐款100万美元,用于帮扶国家西部贫困地区。为表彰李陆大对我国扶贫事业的贡献,中国扶贫基金会向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郑重推荐,后经国际小行星中心批准,将该台1980年在金牛座首次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李陆大星”。“中国是我的故乡,我在这片土地上出生成长,这里是我的根之所在。当我在海外创业略有成就时,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为故乡和故乡的父老乡亲奉献绵薄之力。我所做的微不足道,但我希望以自己的努力为故乡的发展助一臂之力,造就更多的栋梁之材,为中国添一抹光彩。”1996年,在“李陆大星”命名典礼上,他动情地说。
李尚大(左二)与李陆大(右二)兄弟情深(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 供图)
慈善事业子女接棒 继续助力家乡发展
李尚大、李陆大昆仲不仅自己率先垂范支持家乡建设,还带动海外侨亲关心、捐助家乡建设,对自己的子女更是言传身教。
1991年底,李尚大带着子孙三代回到湖头。次年,他再度带着全家人回家乡参观慈山学园。他要求子女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持把慈山学园办下去,而且要越办越好。他欣慰地说:“我在家乡所做的一点善事,已得到儿女们的统一认识,未了的事业后继有人,我已无后顾之忧,感到高兴与安慰。”
李尚大去世后,他的子女们在香港成立李尚大慈善基金会。他的儿子李川羽、李龙羽遵循父亲教诲,持续不断关心和支持家乡教育、文体、交通、养老等各项公益事业发展。2009年至今,李川羽、李龙羽昆仲先后捐资建设慈山学校,支持安溪崇德中学、俊民中学发展和慈山农业学校的改造,设立湖头陇西李氏教育基金和上东老人福利金,新建湖头尚大公园及尚大道路等。2019年,李川羽多次回到家乡,实地察看修建中的慈山学校体育馆、慈山农业学校一、二期改造工程和综合训练楼项目,以及慈山农业学校侨建三期工程——实训综合大楼的建设情况。
“为善最乐!你能够帮忙人家就是好事,你在内心上、在精神上,都会感到很舒服。”2006年,李陆大在其外孙大学毕业时,在家长留言栏这样写道。2005年底,李陆大回乡时,目睹家乡湖头医院建筑老旧、院区狭小,就决定建设一所医院,以改善湖头镇及周边乡镇百姓的就医条件。在医院筹建期间,他突然与世长辞,其家人决心完成他未竟的医院建设,无偿提供医院的建设用地并捐资用于医院建设。经过三年多时间紧张建设,医院于2011年竣工并正式投入使用。为了纪念李陆大关心家乡的医疗卫生事业,医院取名“安溪陆大医院”。
“医院的建成和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湖头镇及周边乡镇群众的就医条件,为安溪‘北线’近40万群众提供医疗、急救、预防、保健等综合卫生服务。”安溪陆大医院院长黄志阳介绍,医院120急救站为安溪“北线”茶乡提供急救绿色通道,为湖头镇范围内提供24小时的院前急救服务。
今年1月9日,一年一度的湖头李氏宗亲新春敬老活动如期举办。当天中午,当地六十岁以上的李氏宗亲陆续前来赴宴,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李氏宗亲新春敬老活动是家父李陆大发起的,也是家父的心愿,寄托了他对家乡深深的感恩之情。这样的活动我们会一直举办下去,让尊老敬老、为善最乐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李陆大女儿李鸣羽说。□本报记者 许文龙 通讯员 叶妍 林伟彬
专家点评
■林少川(泉州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
李尚大、李陆大昆仲的事迹,令人感动和敬佩,也让我们看到了两点,一是教育的成功,二是慈善精神的传承。
兄弟俩的母亲坚信教育培养人才的理念,在痛失家庭顶梁柱、社会动荡不安、孩子年少顽皮等众多困难之下,仍坚持将孩子送进学堂,接受教育的洗礼,为他们日后成才、成功打下基础。其次,他们年少时均就读于著名华侨陈嘉庚创办的集美中学,深受“嘉庚精神”影响,读书期间老师的谆谆教诲,使他们功成名就之后,慷慨解囊兴学助教、修桥铺路、扶贫济困,倾力参与祖籍国和家乡的公益事业。
更为重要的是,兄弟俩经常带着儿孙们回国,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根在中国,通过言传身教,将这种无私奉献的慈善精神传递给子女。在两人逝世后,他们的子女秉承父志,继续关心和支持祖籍国和家乡的各项公益事业发展。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