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刀划、被涂改、被泼硫酸——这些名画遭遇过你想象不到的劫难

被刀划、被涂改、被泼硫酸——这些名画遭遇过你想象不到的劫难

首页休闲益智破坏画作更新时间:2024-06-07

来看看那些差点被毁的名画

就在不久前的5月29日,当游客们正在卢浮宫展厅内领略《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时,一名假扮成老妇人的神秘男子突然冲向了这幅世界名画。

说时迟那时快,他先试图打碎画作外的玻璃,尔后又恼羞成怒地将手中的蛋糕奶油大肆抹了上去!

所幸防弹玻璃足够坚固,《蒙娜丽莎》毫发无损。当安保人员将他带离现场时,他还冲着人群大声疾呼:“想想地球吧......"

事情发生时,游客们和屏幕前的全球观众皆对这一疯狂举动感到无比震惊。不过对于《蒙娜丽莎》,这种场面怕是早就习以为常。

因为在这幅世界名画的履历表上,此类惊险的事故已发生过许多次:

《蒙娜丽莎》:为什么总要拿我撒气!/1503-1506

1911年,被盗:一名油漆匠将它从卢浮宫中偷走,导致它在外漂泊了2年;

1956年,被扔石头:一名男子向它扔掷石头,导致画作左肘附近的一粒颜料脱落;

1974年,被喷漆:《蒙娜丽莎》巡回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时,又有一名妇女因不满博物馆内缺乏无障碍坡道,试图朝着这幅画喷洒红漆而被当场逮捕;

2009年,被扔杯具:一名俄罗斯妇女居然因被剥夺法国公民身份而向《蒙娜丽莎》投掷陶瓷茶杯……

其实,放眼艺术界,《蒙娜丽莎》的遭遇并非独一份,许多名作都因各种各样的奇怪理由遭到过破坏。今天,我们就来一睹那些在人间历险的名画。

1、无辜受难的名画们

在一束强光的照射下,一支整装待发的自卫队出现在了阿姆斯特丹街头,身穿黑色军服的队长正与副官沉着地商议问题,而他身后的队员们或手持长枪,或挥舞旗帜,形成了生气蓬勃的戏剧性画面。

在这件作品中,伦勃朗对光影的处理堪称巅峰造极。

这幅画作,便是与《蒙娜丽莎》齐名的《夜巡》,强烈的明暗对比手法以及用光线塑造的形体,使得整幅画色彩斑斓、层次分明。

然而,这样一幅旷世杰作,却从诞生之初便时运不济,更令其创作者伦勃朗从艺术生涯的巅峰滑向了无人问津的深渊。

原来,这张集体肖像画是由一群阿姆斯特丹自卫队士兵联合委托伦勃朗所绘,他们本想通过画作展现自己的英雄气概,可没曾想大部分人都沦为了背景板。

画面上只有三个人拥有“高光”,其中还有一位陌生的小女孩。正中间的卫队队长和副队长想必还是很满意的。

这群感到极度不满的雇主们一怒之下将伦勃朗告上了法庭,还发动市民不择手段地抹黑他,一代大艺术家朝夕之间便成为了全城的笑话。

最后事情越闹越大,经此一役,伦勃朗的职业生涯一蹶不振,生不逢时的《夜巡》自然也没有得到优待,在被士兵们勉强接受后,它被毫无防护地挂进了烧泥炭明火取暖的大厅中。

年复一年的烟熏火燎之下,画作表面的清漆变成了黄褐色,令原来的动人色彩变得十分暗淡,到了18世纪时,人们把这个本是白天发生的场景误认为是在夜晚进行的,于是给它取名为了《夜巡》。

看来我应该叫《日巡》!/图为人们参观《夜巡》

1715年时,这幅画作被官员们转移到了阿姆斯特丹市政厅,但为了能与其他画并列放置,它又遭到了人们无情地剪裁,从此丧失了画面原有的完美平衡。

图为画家Gerrit Lundens于17世纪根据原作绘制的复制品,线条部分表示原画中剪下的区域。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伦勃朗的艺术成就渐渐被后人认可,《夜巡》的价值也得以慢慢被发掘。1885年,荷兰国立博物馆建成,饱经风霜的《夜巡》终于迁入了能给予它细心保护的新家。

可是,即使是住进了博物馆,《夜巡》也没能过上舒心日子。1911年1月13日,一名失业的前海军厨师居然因为找不到工作而对《夜巡》挥刀相向,万幸当时厚厚的清漆涂层并没有被清除,保护了这幅画免受损坏。

《夜巡》:你找不到工作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只是一幅画啊!

1975年,失业教师威廉·德瑞克同样用刀划向了这幅画,给画作造成了几处长达 30 厘米的大锯齿形划痕。而他破坏画作的理由,仅仅是因为前一天他错过了博物馆规定的参观时间而被拒之门外,于是便将怒气撒在了《夜巡》身上。

那位“行凶者”还声称自己受到了外星力量的指使,事后,他被诊断患有精神障碍,被送往精神病院。这幅画的修复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当初留下的划痕如今细看仍然可见。

1990年,又有一名精神病患者躲过了安保人员的视线,用一个隐藏的泵瓶将硫酸泼向了画作,幸好有反应迅速的工作人员立刻用水冲洗了画作,硫酸只渗透了表面的清漆,最终《夜巡》躲过一劫。

诞生时遭到唾弃,后又受到几百年的冷落与误会,好不容易出人头地,又屡屡遭到蓄意破坏,《夜巡》的悲惨过往比之《蒙娜丽莎》可谓过犹不及。好在有修复专家的倾心相助,它的光芒才能照耀至今。

同是天涯沦落人,伦勃朗的另一幅名画《达娜厄》亦曾遭受了被泼硫酸的灾厄,1985年6月15日,一名男士利用硫酸袭击了正在冬宫博物馆展出的《达娜厄》,之后更是企图用小刀划破画布,最后导致整个中心部分几乎被损毁。

《达娜厄》原作

遭遇攻击后,达娜厄的脸、头发、右臂和腿损害十分严重

为了将这件差点毁于一旦的名画从生死边缘拯救回来,博物馆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联合化学家对它进行了长达12年的修复。此后,这幅画便得到了和《蒙娜丽莎》相同的贵宾待遇——被防弹玻璃保护了起来。

除了这些单纯想要将艺术品“置之死地”的发泄行为,一些激进人士甚至将破坏艺术品当作了博人眼球的绝佳途径、将博物馆变成了摇旗呐喊的舞台。

1914年3月10日,激进的女权主义者玛丽·理查德森走进伦敦国家美术馆,用斧头在委拉斯凯兹的画作《镜前的维纳斯》上留下了七处伤口,随后她在发表的声明中称:“我要摧毁神话史上最美丽的女人,以抗议政府逮捕了现代史上最美的女人潘克赫斯特夫人”

维纳斯和你什么仇什么怨呐

无独有偶,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就曾在卢浮宫被一名游客用黑色记号笔涂上了“AE911”几个大字,据调查,这名女子此举是意在呼吁美国国会彻底调查“9.11事件”真相。

虽然,这幅画表现的确是人们的斗争精神,但破坏画作的行为实在令人不能苟同。

《自由引导人民》

像这样被涂鸦、被划损或被各种方式攻击的艺术品还有许多许多,而其实在肉眼可见的“物理伤害”之外,还有部分艺术品还遭遇了另一种意义上的“魔法伤害”。

2、逃过了毁容却没逃过“整容”

2015年,德国柏林画廊在对伦勃朗的名作《苏珊娜和长老们》进行扫描修复时有了一项惊人的发现——这件作品居然被人重新涂抹修改过,而修改幅度竟高达90%!

这件创作于1647年的作品被视为伦勃朗最伟大的宗教题材作品之一,描绘了天主教传统故事里苏珊娜反抗长老侵害的场景

究竟是谁这么大胆,敢在名画上动手脚?博物馆的专家学者们立刻对这幅作品展开了研究,证实了画中部分颜料并不属于伦勃朗的时代,在通过大量对比研讨后,最终确定了这件事情的始作俑者,就是18世纪著名肖像画家约书亚·雷诺兹爵士。

雷诺兹自画像

雷诺兹于1769年至1792年期间收藏过这幅画,他对这幅画的修改堪称瞒天过海,虽然画作大部分背景包括人物神情都遭到了涂改,但因其对伦勃朗风格的模仿太过相似,以至于欺骗了世人200多年。

远处的天空、近处的景物都遭到了删改,雷诺兹甚至还涂改掉了老人原本具有好色意味的表情

同样作为艺术家,雷诺兹的这一行为或许是出于对伦勃朗作品的不满,又或许是单纯想要炫技,但不管因为何种理由,伦勃朗这件作品的原貌都已无法再恢复。

那么,从今往后,这件作品还能算得上伦勃朗出品吗?

伦勃朗: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苏珊娜和长老们》所遭遇的整容式涂改着实令人惋惜,相比之下,名画《窗边读信的少女》就显得十分幸运了。

这幅画作由著名画家约翰尼斯·维米尔所绘,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荷兰黄金时代绘画作品之一。

早在1979年,专家就通过X射线照射,发现了这幅画中藏有一幅丘比特“画中画”,不过由于技术限制,人们都认为是画家自己修改留下的痕迹。

直到2017年,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再次对《窗边读信的少女》的涂层进行了研究,大家才惊觉,原来,让画中画隐身的覆盖层是几十年后有人故意为之。

18世纪后期有人对这幅画进行了重新粉刷,使女子身后的墙壁变成了一片空白。/图为修复中的画作

为了恢复大师的原作,专家团队拿着手术刀在显微镜的帮助下一点一点地小心修复,最后耗时4年,终于让画中的丘比特重现天日。

画上活灵活现的小天使很可能暗示着这这位女孩儿正在读一封情书,这也为这幅画的解读带来了新的角度的看法。

名画若像这样遭遇专业人士暗改,其实尚能保持协调和美感,但若不幸被业余人员拿来进行激情的二次创作,则很可能会闹出令人喷饭的笑话。

2021年12月,正在叶卡捷琳堡叶利钦中心参观展览的观众们突然发现,一幅由俄罗斯知名画家安娜·雷波斯卡娅创作于1930年代的画作《三个人像》有些不对劲——

两位“受害者”看上去十分困惑,仿佛不明白自己为什么突然睁眼了。

画上原本是三位没有五官的半身人像,可不知为何,靠后的两位人物面部居然多出了两对圆圆的小眼睛!

观众们很快将情况上报,但由于涂改并不醒目,中心负责人和警方并没有重视,直到几个月后才证实,破坏者其实是现场安全人员,而他用圆珠笔给人物涂上眼睛的原因,竟是因为第一天上班感到十分无聊……

这幅画目前价值约合人民币638万,所幸涂改情况不算严重,可以在不对画作造成永久伤害的前提下,完全恢复原貌。

虽然对画作进行二次修改比之暴力地蓄意破坏相形见绌,但对于原作品而言依然是一种损害,画布上每一处细节都可能有着深刻的寓意,若是能够随便涂改,艺术品又何谈文化内涵呢?

故意破坏艺术品的行为无疑令人不齿,不过,若是破坏者是艺术家本人,便要另当别论了。

3、自毁作品的艺术家们

一件艺术品的诞生,往往凝聚着创作者无数个日夜的积淀与思考,因此在许多艺术家眼中,他们的作品不管价值几何,都不容旁人随意污辱。但事实上,很多时候,他们自己就是最严厉的批评家。

被誉为“印象派领导者”的克劳德·莫奈在世时便已受到了极大的赞誉,其《睡莲》系列更是奉为经典。这一代表着莫奈艺术巅峰成就的主题自1899年开始绘制,几乎成为了艺术家晚年生活的全部。

曾以84,687,500美元拍出的《睡莲》作品之一

为了绘制《睡莲》,莫奈每天会在凌晨三点起床,一连几个小时盯着池塘。

然而,在这种废寝忘食的热爱背后,莫奈却陷入了自我否定的困境。由于视力的下降和疾病的折磨,他时常觉得画出的作品不够完美。1908年5月,一场展览开始前不久,莫奈突然亲手毁掉了即将送去巴黎的15件睡莲画作。

他说:“我的人生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我能做的只有在消失之前,毁掉我的画。”

人们对这位大艺术家的举动感到震惊和不解,但没有谁能感同身受莫奈心中所体会到的痛苦不安。

和莫奈同时代的法国表现主义风景画家查尔斯·卡莫因亦曾无情地毁掉自己的作品。1913年,卡莫因在纽约和巴黎举办了两次成功的展览,可由于对作品的不满以及严重的抑郁情绪,他随即亲手破坏了80多幅画作。

戛纳港的帆船系列/1956

戛纳港的帆船/1956

或许是感到惋惜,当时有人设法修复了这些作品并举行了拍卖,但谁知卡莫因发觉后,立刻便起诉了修复者,并在打赢官司后,对这些画作进行了彻底的第二次销毁。

相比普通人,艺术家对现实人生更为敏锐的体察也总令他们更容易陷入偏执和困顿——不完美,就毁掉,虽然令人遗憾,但也在意料之中。

不过,在有的艺术家眼中,“自毁”却称得上另一种艺术。

2018年10月5日,伦敦苏富比“当代艺术晚拍"专场上,英国艺术家班克斯便用自己的作品上演了一场足以载入历史的“毁灭艺术品大戏”。

当他的著名画作《女孩与气球》以140万美元的高价成交后,藏在画框中的碎纸机随即启动,在现场观众的注视下,作品顷刻间被切碎。

此事一出,铺天盖地的讨论热潮立刻席卷而来。有人说这是班克斯对权威发起的挑战,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他与苏富比联合制造的炒作闹剧。

但无论事实真相如何,这次“自毁行为艺术”都十分成功——班克斯身价上涨、《女孩与气球》价值翻倍、苏富比则成功自我宣传了一波。

一切都像班克斯的作品所欲表达的那样,即荒诞又现实。

班克斯的作品常带有讽刺意味,俨如一种以艺术方式表达的社会评论

如今,这幅画作被班克斯重新命名为了《垃圾桶中的爱》,并在不久前以折合人民币约1.63亿的高价拍出,这或许正印证了班克斯所引述的毕加索名言:毀灭亦是一种创造。

不管在哪种文明中,艺术都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凝聚着历史的记忆、凝聚着千万人内心深处的共鸣,而艺术品正是我们触达艺术本质的最佳窗口。

面对这些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无论是否欣赏、是否能理解它们所蕴含的寓意,我们都应该给予最基本的尊重。

毕竟,守护艺术品,就是守护人类的精神世界。

蓄意破坏艺术品的行为绝对不可取,观展要文明哦!

小编 | 冰川

收集资料整理报道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