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台海危机:炮击金门背后的较量

第一次台海危机:炮击金门背后的较量

首页休闲益智炮击防御更新时间:2024-06-25

随着美国与台湾当局不断挑衅大陆底线,台海局势持续紧张。

台湾问题事关中国领土主权完整的重大原则,涉及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核心利益,触及广大人民的统一观念和民族情感。自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军队进入台湾和台湾海峡后,台湾问题一直是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重要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围绕台湾问题,中美之间发生过许多鲜为人知的交锋。

时至今日,海峡两岸共发生过多次大的军事危机,其中以金门战役为主的第一次台海危机(1954年9月3日-1955年5月)影响极为深远。它不但影响到此后两岸关系和中国的统一,更是因为由于美国的插手而变得复杂和敏感。

◆谴责美国行径,炮轰金门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基本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本着“将革命进行到底”和“解放全中国”的既定战略方针,致力于解放包括台湾在内的全部领土,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神圣任务。为此,人民解放军从1949年下半年开始,先后多次进行解放沿海岛屿的战役和战斗。正当中国政府积极组织力量,彻底解放台湾问题之际,朝鲜战争于1950年6月爆发。美国杜鲁门政府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初发表了《关于朝鲜局势的声明》,宣布实施 “台湾中立化”政策。美国政府的上述政策和举措迫使中国政府不得不作出延缓台湾和暂停攻打金门等沿海岛屿的决策。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为了打击美国的侵略政策和国民党当局对大陆沿海地区的*扰破坏和阻止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的签订,1954年7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对国际形势作了重要分析。作出了“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决定。在强烈谴责美国侵略行径的同时,为了与政治上的攻势相配合,决定炮击金门,以示惩戒。1954年9月3日,福建前线部队万炮齐鸣,炮弹纷纷落向金门。

*通过炮击金门这种特殊方式,一方面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军队的嚣张气焰,另一方面把台湾问题突出地提到全世界面前,表明了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决心和立场。

◆美国采取行动

美国的对台政策取决于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对台政策制定的依据就是美国的国家利益,主要是美国的战略利益。

台海危机发生的头十天里,美国政府各相关部门展开频繁的磋商,研讨应对之策,但意见颇为分歧。9月4日,国务卿杜勒斯在致国务院电中认为,“金门事件是一个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事态。如果金门丢失,不久会引起严重的心理上的影响,并可能严重危及包括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菲律宾和琉球在内的整个沿海地区。为此,他建议,“我们应帮助国民党守住金门。”杜勒斯的建议为艾森豪威尔所首肯和采纳。

为了在联合国采取行动,美国首先争取到了英国的支持。接着在9月底,10月初,美国、英国、新西兰三国代表就提案有关事项进行了三次协商。期间,新西兰提出了修正案,英国为这一方案取名为“神喻行动”,以示机密。令人讽刺的是,蒋介石当时竟对“神喻行动”一无所知。后来,美国政府指派助理国务卿饶伯森赴台与蒋介石举行会谈,企图说服蒋介石接受“神喻行动”。在会谈中,蒋介石乘机再次向美方提出缔结共同防御条约的要求,试图借停火案促使美国作出缔约的承诺。对此,美国政府的态度是:同意缔约,但条约有适用范围,即该条约只能适用于台湾和澎湖列岛。11月2日,美蒋在华盛顿开始就缔约举行正式会谈,最终于11月2日双方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  

◆美国对华政策的选择

早在美国伙同英国策划新西兰在安理会提出海峡停火案和美蒋进行缔约谈判的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解放浙江沿海大陈岛等敌占岛屿的作战准备。1954年12月2日,《共同防御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中国政府外长*发表声明,严正指出:这个条约是一个“侵略条约”。随后,浙东前线解放军海陆空部队密切配合,联合发动进攻,最终解放了一江山岛全岛。一江山岛之战揭开了大陈作战的序幕,也使第一次台海危机进入到更为激烈的新阶段。

面临解放军的凌厉攻势,大陈岛的形势已岌岌可危。美国政府和台湾当局最紧迫的问题是要磋商并决定对于大陈问题的对策。经过双方的讨论,美方最后同意可以把防卫范围从金门扩大到马祖,但不作出公开声明。由于美国政府考虑到台海局势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人民解放军可能对沿海岛屿发动更大规模地进攻,甚至把攻势指向台湾和澎湖列岛,而且还担心台湾的局势将不可收拾。这一切势必会危及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战略部署,同时会有损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国际霸权地位。为了威胁中国不再采取大的行动,艾森豪威尔要求国会给予他在台湾“使用武力”的权力。1956年1月25日和28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台湾决议案》。

此外,美国为使蒋介石撤离大陈岛,由杜勒斯于1955年1月24日将此事通知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希望苏联劝说中国政府在蒋介石军队撤退时不要加以攻击,以免与美国发生冲突。中共中央和*坚持既定的在台海避免与美军作战的方针,在获悉苏联转告的美国的意向后,乃决定对大陈地区的蒋介石军队撤守部队和美军不予攻击。

2月5月,美国国务院宣布,美国政府已命令第七舰队和其他部队协助蒋介石军队从大陈岛撤退,解放军在这过程中未进行攻击。而恰在此时,美国政府对协防沿海岛屿的态度逐渐变得强硬起来。虽然美国政府并未公开声明协防,但其政策在实际上已迈向为防卫金、马而不惜与中国开战之途,以军事手段甚至使用核武器协防这些岛屿,不论是在政府高层或在国会内外,也无论是在宣传领域还是在实战部门,都在进行着酝酿和准备。这次台海危机也随之达到了高潮。

然而,实际上处于全局战略部署考虑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并非想真的同中国打一场大战。实事上,他在尝试所谓的“战争边缘政策”,动用核武器之说主要是想对中国进行威胁。因为他深知,在当时对中国打一场大战并不符合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因而,当形势发展到十分危险的境地时,艾森豪威尔总统已在考虑选择另外一种出路。

1955年4月1日,艾森豪威尔在白宫召开高层军政官员会议,发表主张说:为了金门和马祖,同中国开战是不可取的,因为没有一个美国的盟友会支持美国打这样的战争,美国国会的公众舆论将会严重分歧,并且将会对国内经济产生灾难性的影响。他认为“可取的办法”是说服蒋介石自动撤出金门和马祖,然后固守台澎,等待形式变化,并不断对中共施加军事上和心理上的压力。但是,美国政府在说服蒋介石接受其建议的过程中却遭到了意想不到的失败。因为蒋介石明白无误地告诉美国总统特使雷德福和饶伯森:无论美国是否提供援助,他都会坚守金门和马祖。

◆利用敌人营垒中的矛盾

*、*巧妙地利用敌人营垒中的矛盾,不失时机地首次提出争取以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主张。1955年2月初,中国外交部长*表示中国支持旨在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任何努力。后来,随着台海局势的进一步升级,美国政府愈来愈认识到缓和与中国的关系,这不仅有利于解决台海危机,而且也是符合美国的全局利益的。

1955年4月23日,在印尼万隆举行的亚非政府首脑会议上,*总理在会上发表声明指出:“中国人民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和缓远东紧张局势问题,特别是和缓台湾地区紧张局势问题。”杜勒斯获悉*的声明后,在25日下午与艾森豪威尔商定后,美国对此作出了公开回应。 26日,杜勒斯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表声明,并未拒绝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谈判”的提议,表示“我们打算设法把这件事情弄清楚。”

万隆会议以后,经过不少国家在其中进行斡旋,美国政府于1955年7月13日,经由英国的外交途径向中国政府表示愿意举行两国之间的大使级会谈。至此,台海地区的局势暂时得以缓和,第一次台海危机画上了句号。(来源|读者报)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