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是,一次张广厚从一本国外的数学期刊上,看到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他觉得对自己的研究课题很有启发,就将此文搁在书桌上,潜心阅读。这篇文章虽然只有20 多页,他却翻来复去地读了半年多,由于翻动的次数多,书页白色的边角都被手指摩黑了。他的夫人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像吃书一样。”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张广厚读书的特点。他发现一本重要的书籍,就抓住不放,将它“吃”下去,食而化之,吸取其全部的营养。
张广厚的这种“食化”读书法,其主要内涵就是精读深钻。
正因为张广厚“吃书”得法,所以他经过多年研究,终于在函数值分布理论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成为我国著名的数学家。
应该看到,张广厚的“食化”读书法,不光是一个方法问题,而是一种可贵的治学精神和科学品质。他的这种好的品格是从少年时代就开始磨炼出来的。他幼年靠检煤渣为生,上小学时由于生活负担重,不能集中精力学习,结果因算术不及格,没有考上中学。面对这一打击,他没有消沉下去,而是奋发起来,刻苦攻读三个月,啃烂了一本小学数学课本,终于考进了中学。上中学后,他仍然是这么股劲儿,抱住书本就“吃”,他的数学书边角都发黑了,磨烂了,就连包书皮的牛皮纸都磨破了,可他的数学成绩也上去了,记分册上全是令人骄傲的“5”分。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