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效应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学现象。
1964年,美国曾发生过一起*人案。在歹徒行凶的35分钟时间中,38位目击者,但只有一人报了警。警方接到报警后2分钟便赶到现场,但被袭击的女孩Kitty Genovese已经死亡。凶手至今被关押在纽约监狱中。
这一事件在当时掀起轩然大波,人们纷纷谴责大城市居民人情冷漠。社会心理学家John Darley和Bibb Latane认为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并对此展开研究,而后他们提出了“
责任扩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这一概念。意思是,
在突发事件中,旁观者越多,人们心中“有人会帮他的,我就不必去了”的想法就越强烈,个人承担责任和内疚感越低。
也就是说,事故发生时,如果只有你一个人在场,不救助要承担的责任和内疚感要比有旁人在场要大得多。
还有一种现象是,面对一些无法判断是否发生了事故的情况,我们也倾向于不伸出援手。因为我们害怕盲目热心会引来旁观者的嘲笑,害怕难堪。这种现象叫做“
评价忧虑(evaluation apprehension)
”。之前在微博上有一个很火的问题,在大街上被一群人围住说“抓小三儿”然后被拖上车带走,如何自救。
每每想到这个问题我都觉得后背发凉。真发生这种事,别说施救,路人说不定还会骂你“不检点”;即使有怀疑的,还没判断清楚拐子就把你拖上车了,何谈救援?另外,即使我们确认发生了事故,在施救前,我们还要掂量一下利弊。就拿那个经典问题来说吧,
路边晕倒的老人扶不扶?
为此,Darley和Latane提出了一个“助人模型”。
所以,社会冷漠是否冷漠暂且放一边。突发情况下,我们逃不过人的社会性,逃不过我们正常的心理反应。
当然,
面对这样的事件我们也不是只能叹息。有研究表明,当人们知道了“旁观者效应”后,他们会更乐意伸出援手。
(参考Beaman在1978年的研究)最后我想提一下,相关内容来源于Roger Hock的《Forty Studies That Changed Psychology》(《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五版,第39项研究“你会伸出援手吗”),并以作者的话结尾:
危急时刻,千万不要以为已经有人提供了帮助或一定会有人提供帮助,
我们应该永远像只有一个人在场一样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