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没有哪届年轻人,比这一届更懂未雨绸缪了。
去豆瓣小组逛逛,你会看到挺魔幻的一幕。
他们一边熬夜加班看球追剧,一边共享养生门道、长寿秘籍。
明明还是个小年轻,却已经攒起了养老金,规划着几十年后的退休生活。
再看眼热搜榜,你会发现世道变了——
凡是养老相关的话题,动辄上亿阅读。00后甚至都开始立遗嘱了......
肉叔身边也有这样的人,研究养老院跟看楼一样仔细,分析养老产品比刷淘宝认真多了。
你劝他少焦虑吧,他却自动屏蔽:“你不懂,晚安”。
究竟——
#当我们谈论养老自由时,我们在恐惧什么?#
综艺《屋檐之夏》第六期,嘉宾们被提问——
“你以后会选择住养老院吗?”
很多小年轻的答案,可能和B站up主泡芙喵一样:
我甚至有想过我不结婚,我没有子女
我觉得没有什么关系
大家都住在养老院里面
打打麻将什么也很开心对吧
她说着,旁边的长辈姜广涛欲言又止。
长辈虽没点破,可潜台词都写在了脸上:还是太年轻。
两代人的观念在这出现了摩擦,倒未必是因为婚恋观,而是——
变老这回事儿,年轻人究竟了解多少?
呐喊养老自由的年轻人,真的清楚自己在焦虑什么吗?
一部提名今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的《名侦探赛大爷》,或许有答案。
侦探?大爷?纪录片?
是的,这些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元素,却直戳大众的养老痛点。
赛大爷是智利的一名八旬老人。一个意外的机会,他被侦探社聘请为卧底,去当地一家养老院暗访“虐待老人案”。
虐待、敲诈、遗弃......
这些词总和老年人联系在一块儿。层出不穷的新闻,也让全社会对养老院印象不佳。
好像变老这事儿……真的很惨。
究竟这是事实,还是我们的想象?
说来有趣,虽然片子的主题沉重,但一点也不沉闷。
主角是老人,多少有些温情;题材是卧底,又添了几分悬疑色彩。
赛大爷是位社牛,却压根没有做卧底的特质。
高科技玩不转,暗号记不清。还我行我素,对上级的指令爱答不理。
简直令人堪忧:他能不能完成任务?
种种矛盾特质在赛大爷身上一对撞,笑点就出来了。
果然,卧底模式开启后,俨然是一出诙谐喜剧。
赛大爷把任务都给忘了。
社牛嘛,人来疯是他们的外号,散发魅力是他们控制不住的天性。
赛大爷见到同龄人开心极了,赶忙挨个交起朋友来。
很快就俘获了一群“迷妹”的芳心,成了老太太们的团宠。
每日上交给侦探社的报告里,赛大爷也很少汇报正事。
要么晒丰盛的伙食,要么就炫耀自己当选为“派对之王”。
可可爱爱,不过......侦探社老大就愁得抓狂。
赛大爷完全没做任务吗?倒也不是。
他一边搞好人际关系,一边暗戳戳打探内幕。
他接近案件当事人,发现对方有些孤僻,但没别的异常。
三个月下来,侦探社和当事人家属所怀疑的卫生问题、疏忽照顾、肉体虐待等可能性,都没一点蛛丝马迹。
相反,护工把老人们照顾得很好。
赛大爷住得这么享受,不也说明了这间养老院的服务还挺周到?
实际上。
媒体过多的渲染,容易赋予偶然事件以普遍性的假象。
尤其是能煽动恐惧和焦虑情绪的恶性事件。
咱们对养老院的刻板成见,同理。
这部纪录片可贵在于,它捕捉到了一些真正普遍性的现象。
比起为低概率的危险焦虑。
这种带我们窥见老去模样的真实记录,更值得作为参考。
一个幕后小彩蛋。
片子展映后,已经有电影公司和导演洽谈改编权。
还原生活的真实,果然还得纪录片。
只要把镜头对准老百姓,很难不比编剧们凭空杜撰的剧情更精准地呈现病灶。
就像赛大爷。
虽然这段侦探时光,没发现惊天动地大新闻。但在破案途中,意外探出了养老院的众生相——
老去,意味着某种意义上的“消失”。
侦探社寻找卧底人选时,有很多老人来应征过。场面火热程度,分分钟让人误会是什么免费礼品派发现场。
赛大爷一句疑问,道破了缘由:
怎么可能招募80岁到90岁的人?
没有工作是为这群人准备的。
正面来看,退休确实是一种自由和休息。
但从集体功能结构上来看,社会已经单方面把老人搁置了。
上了年纪,就不招人喜欢了
仔细回想,很可能你也看过身边的长辈有这种经历:
退休前身子硬朗,精神不错。
一退休,整个人就蔫了一样无精打采,衰老得特别快。
大半辈子的职业生涯,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生活惯性。一旦离开了工作,便会失去方向感和盼头。
消极,来自一股“不再被需要”的空虚感。
四个月前,赛大爷的老伴去世。子女都有各自的家庭,他选择过上了独居生活。
应征卧底,是为了找回被社会需要的存在感。
他还有得选,算是幸运的。很多在养老院的老人们,就没那么幸运了。
是,他们没被虐待,但也过得并不快乐。
对部分老人来说,养老院始终很难有“家”的感觉,无法满足情感的需求。
赛大爷入住时,有老人伤感了起来:
每次想到他们送老人来这,我就觉得难过
在他们眼中——又多了一个被搁置的人。
不仅被社会搁置,也被家人搁置。
R奶奶原本和儿子一家同住,一生呕心沥血照顾孩子。她生病后,却被儿媳嫌弃,送进了养老院。
在那之后,再没有人来看望过她。
跟这宗所谓“虐待案”的当事人一样。
她的女儿口口声声说担心母亲,委托人来调查。却以太忙为借口,始终没有露面。
这样的关心,够吗?
剩下的老人们,有的没有配偶子女,有的亲人都已离世,成了孤独老人。
像是M奶奶。
她每天都会守在院门边上,像个孩子一样求护工开门。
她想回家,她想妈妈。
但她早不记得妈妈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
家人们破防了啊!
这画面,让我看到一种离现在很遥远的孤独——
总有一天,家人朋友都会离去。
如果那时我还在世,却和世界割断了一切的情感联系,那我还剩下什么?
会像M奶奶一样躲进幻想里吗?
还是像R奶奶一样,因为老无所依,所以但凡生病便特别地恐惧?
咱们国综《屋檐之夏》里的魏奶奶,也是名独居老人。
她说自己正在学习寂寞,一旁的年轻人问:奶奶你想学会寂寞吗?
魏奶奶回答:必须要这样做了。
不是想不想,而是没得选。
无奈的是,这门学习寂寞的人生必修课,是有门槛(年纪)的。
只有跨过了门槛,你才能得知它会“教”你什么,才能体会得到老去的滋味。
也许......
当你以为老了还能四处旅居、和老姐妹们搓麻将玩,有可能一桌人也凑不齐。
当你以为“自己说了算”是种自由,有可能老来真希望,还有人能为你说了算。
比起无家可安,大不部分人会迎来的困境是——
没有心归之处。
赛大爷生日那天,女儿一家来参加他的派对。
在这间养老院是很突兀的情景,毕竟,没几个年轻人来这探视老人了。
赛大爷抱住家人哽咽起来。
他感同身受了这些老人的孤独,突然懂得自己还拥有的陪伴,是多么珍贵。
当下,只想紧紧把这无形的“财富”拽住。
一旁的女婿都看懵了,还以为父亲遇到了不愉快的事情。
这个场景很有意味。
门槛外的人,看不懂门槛内的人。但终有一天,位置上的人会变换。
这堂人生的必修课,迟早会开课。
而对这一届年轻人来说,这门课显然有些超负。
他们在独生子女政策下出生,大多没有兄弟姐妹,得一人背起全家的养老重担。
社会观念在变化,或许部分年轻人会选择不婚不育,那么便新增了一个难题:
未来,谁给他们养老?
社会进入老龄化,目前,针对老年人的公共服务还相对滞后。
也就是说——
养老是左右夹击的困境。
既不知如何安置父母,又不知自己老来后如何自处。
这两件事儿还前后脚来。
小年轻们不经常在网上自我调侃吗?——“90后已陆续迈入而立之年,70后离退休只有一步之遥。”
一系列的问题扑面而来,不未雨绸缪能怎么破?
这超负的一课,还有潜在的危机。
日本是最早开始老龄化的国家(1970年),民众老早就陷入了焦虑。
2010年,NHK出品系列触目惊心的纪实节目《无缘社会》。受到老龄化影响,当时日本爆发了新的社会问题——
每年都有三万多和社会无缘的人,孤独地走上“无缘死”的道路。
无缘,是指和社会失去了所有关系连接。
有的人失业,有的人被家人抛弃,有的人没配偶子女......
他们活着,却没有任何人听他们说话,死后也没有任何人认领他们的尸体。
别以为他们都是老年人。
这个现象已经蔓延到了中青年、甚至青少年群体。
NHK曾收到很多遗书。
其中一个男人,中年失业、没有亲人朋友。
得知邻居老太太去世十天才被人发现,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不敢老去。
于是决定提前结束生命。
没有可以告别的人,他把遗书寄给了NHK,想留下曾经来过这世界的痕迹:
我是一个注定生无所依的人
这档节目敲响的警钟是——
在一个无法安心老去、无法安心死去的社会,恐惧会逐渐蔓延成普遍的情绪。
最终,引发极端现象。
养老自由不止关乎物质,也关乎着心理和精神的尊严。
老实说,肉叔其实没有那么担忧老年生活。
早在17年,国家就根据老龄化趋势铺排了应对措施,构建居家、社区、机构、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社会是向前发展的,等到这届年轻人老去,相应的公共服务必然比现在进步。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
在真正的死亡来临之前,也该警惕精神上的“孤独死”。
一方面,依赖于社会和家人能给予的关注程度。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尽早建立这种预防意识,主动做好心理过渡。
这样,才不至于被岁月*个措手不及。
就像赛大爷。
在《名侦探赛大爷》的尾声,他结束任务,回到了自己原本的生活。
看过养老院的现实后,他畏惧了吗?
没有。
面对时间的流逝,他变得更加从容淡定。
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一切都会好的
在人生中,一切都有答案
今日打工人:假章刻制中心科长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