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上海人头疼的垃圾分类,只是「断舍离」中简单的一步

让上海人头疼的垃圾分类,只是「断舍离」中简单的一步

首页休闲益智收纳梦之岛红包版更新时间:2024-04-27

这是《幸福研究所》的第005篇文章

《幸福研究所》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开设的特别专栏,是哈佛大学幸福课(积极心理学)的延展。从社会热点、人际交往、人文艺术、生活方式等领域,挖掘有趣的社会现象。通过简单却不容忽视的常识,帮你认识自己,获取更多幸福感。

♻️

最近,一个“有味道”的话题成为了上海人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事,那就是——垃圾分类

从今年7月1日起,上海将施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生活垃圾将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四个标准进行分类。而且明文规定,混合投放垃圾最高要处以200元罚款。

从完整的65条条例中看,这次垃圾分类的推行,不局限在市民对垃圾投放的分类。垃圾的收集、运输及回收等细节都做出了明确规范,连企业对产品包装的选择与建议也包含在内。而且从幼儿教育到新闻传播,各部门都要肩负起“垃圾分类”推广的使命。

虽然垃圾分类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真正落实到生活中,还需要每个人作出很大的改变。

就拿干垃圾和湿垃圾来说:剩菜剩饭算湿垃圾,外卖塑料盒算干垃圾,那么每次吃完饭要把“饭”和“盒”单独扔,还要“破袋”...而这只是垃圾分类中的一个场景而已。

许多上海的小伙伴表示,已经被小区垃圾箱附近“看守”的大爷大妈那句来自灵魂的拷问——“侬子撒啦希(你是什么垃圾)?”搞得筋疲力尽。

作为垃圾分类的先行国家,德国、瑞典等西方国家,需要经历几十年甚至一代人的努力去推行垃圾分类。在上海之前,深圳也在推行垃圾分类,最近北京也表示将要参照上海的管理条例推行垃圾分类...

这场“有味道的运动”,看似才刚刚开始,却已经悄无声息的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日本垃圾分类:土地资源匮乏之殇

别看“四个分类”已经让很多上海人头痛。在日本,有些地区的垃圾分类可以细化到高达20-30种类别。

日本人之所以在垃圾分类上如此有“执念”,是因为岛国的地理环境致使土地资源十分匮乏。随着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的腾飞,排放出了大量的垃圾。近四成的垃圾靠填埋或直接倾倒,对环境尤其是海域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

1965年7月,东京都湾岸地域的江东区海上垃圾填埋地——梦之岛苍蝇大量繁殖,造成了严重的梦之岛苍蝇之灾。这也是为什么日本后来走上了“垃圾焚烧”的道路,也是日本垃圾分类在“可燃物”范畴内做得极为细致的原因。

而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垃圾的处理主要以“填埋”为主。这种处理方法相对简单,经济成本低,但对于土地资源消耗量巨大,对大气、土壤、水的二次污染也很严重。虽然也有一部分垃圾通过“堆肥”的方式处理,但对于垃圾的选择性较差,堆肥肥效并不是很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垃圾的排放量与GDP增速成正比。在有条件的地区,我们也在逐渐从垃圾填埋向垃圾焚烧的处理方式转型。

因为生活方式的不同,西方国家的废纸品类占垃圾比重较大;而我国的厨余垃圾(湿垃圾为主)则占较高比重。这部分垃圾极易腐烂,产生的臭味不仅影响空气,还会滋生蚊蝇传播疾病。

通过成熟的厌氧工艺,湿垃圾可以“变废为宝”,生成沼气和发电,实现无害化和资源回收利用。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垃圾也是一种资源,而垃圾分类则是一种资源的分类

尽管每个城市都有专门处理垃圾排放的机构,并且他们很可能是盈利性机构。但如果“制造垃圾”的我们,能够在源头上将垃圾合理分配,降低不同种类垃圾之间的互相污染,那这个看似有些麻烦的小举动,为资源合理配置带来的功效则是不可估量的。

从「垃圾分类」到「断·舍·离」

关于「物」与「己」

一样东西从「物品」变成「垃圾」,是因为人的干预:我们购买商品,因为我们需要它。而有一天我们不再需要它了,就产生了“”的行为。

和按照分类去扔东西相比,选择什么东西,不要什么东西,似乎更难。

「断·舍·离」概念最早的出现,是日本人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观。其中,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图片来自《断舍离》,侵删

这是一种通过对物品的整理,去清除内心混沌的过程。因为某种程度上看,物是对心的映射。当我们真正以自己为人生主角,而不是受「物」所牵连,我们才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从这种角度上看,「断·舍·离」的理念和哈佛大学《幸福课》中强调的“积极心理学”,在心理暗示层面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幸福是我们与自己思想相处过程中所产生出来的积极心理。

当我们察觉到负面情绪产生时,要做到「断」,给自己积极的暗示;更深层次的「舍」,则体现在面对眼前既得利益时,要遵从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这是个人价值观的体现;而最终达成对于*与执念的「离」,则是打破对“完美主义”的执念与追求,从而培养更加智慧与豁达的人生观了。

在能够做到「断·舍·离」之前,我们要先成为一个“锋利”的人。这种锋利,一方面体现在「物」上,一方面体现在「己」上。

我们需要意识到:「断·舍·离」真正的主角并不是物,而是我们自己。“扔了很可惜,还是留下来吧”的这种想法,是在拿物品当主角。而我们要考虑的是“我自己”,到底还需不需要它。

「物」

在「断·舍·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是筛选出生活中必要的物品。这时需要重点考虑两个维度:一是我与物品的关系这条关系轴,另一个是当下的时间轴。

在关系轴上,我们要把用不着的东西扔出家门,彻底切断与它们的关系;在时间轴上,我们要保留当下对自己适合且必须的物品,不断进行时时更新。

图片来自《断舍离》,侵删

相比整理和收纳,断舍离是一种主动的代谢与替换。当我们无从下手时,可以先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扔掉廉价且多余的物品或赠品,如一次性餐具、买东西附赠的杯子...这些会让你在潜意识里畏惧那些高价、高品质的物品,产生出一种觉得便宜的东西就很合适自己的“自我贬低”感。

2.解放满满的衣柜。把不穿的衣服尽情扔掉或是捐赠出去。要知道“明明是已经不会再穿的衣服,可却因为有感情,所以只能收着”,并非是因为留恋,只是一种执念。

而「断·舍·离」更高的目标,是在筛选的基础上,学习和物品交朋友——和自己喜欢的东西生活在一起。

一个物品,要使用才有价值。让身边的物品保持优胜劣汰的自然循环,既留下适度的量,又确保留下的都是精挑细选过的,那么就会将物品被丢弃的程度降到最低。

图片来自《断舍离》,侵删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在买东西的时候反复思量,不被“划算的价格”或“名人/名牌的附加价值”所影响,让物品物尽其用,并且确保能把它的功效发挥到极致,一直到用完。这就是「断·舍·离」的最终目标。

「己」

通过「断·舍·离」,我们可以更好的透过那些存留下的物品进行“自我审视”。

当我们不断进行「断·舍·离」之后,剩下来的东西大概可以分成两种:从一开始就很珍惜的东西,以及回过神来才发现留下来的东西。这种回过神来才发现的东西,会给我们传递非常重要的信息。

山下英子在书中提到:一位女性学员在对衣服进行「断·舍·离」的过程中,回过神来发现,自己留下的全是蓝色的衣服。而在色彩心理学中,蓝色有男性的意义。当时这位女性学员工作十分忙碌,正打算开拓新的工作领域。可能在当下的状态,自然而然想把男性力量“穿”在自己身上。

通过「断·舍·离」,我们了解当下给予了自己什么样的物品,也能够更好的去思考我们究竟想要些什么。有了这种想法后,我们就会开始使用和自己的目标形象相符合的物品,从而去打造一个全新的自己。

在山下英子看来,如果我们有了能够筛选物品的能力,把关注的焦点放到物品与自己的关系上,就能看到通过物品所投射出来的自我形象。接下来,还可以慢慢看清,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子。

通过「断·舍·离」,我们“优化”了自我形象。而在别人眼中更精致、更有风格的自己,也会接收到来自他人更多的重视。从某种程度上看,「断·舍·离」还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关系。

所长有话说

本想通过618剁手现象和大家聊聊「断·舍·离」。但垃圾分类的热议,其实本质上也是对物、对资源的一种分配。一个是如何选择,一个是如何舍弃。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很容易迷失自我。「断·舍·离」不仅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也是不断校正自己前进方向的过程。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似乎只要活着就需要不断去思考这个问题。放轻松一些,先从扔掉你身边不需要、不想要、不重要的物品开始吧~

物也好,人也罢...很多时候,我们内心深知自己潜意识里需要的是什么,只是没有与他们告别的勇气。

“谢谢你,对不起,再见”。

有时只有放下一些东西,更适合的才会被看见。

文|林崧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新媒体高级策划/编辑

《幸福研究所》专栏负责人

与所长对话

你经常会买哪些本来并不需要的物品?你认为执行垃圾分类过程中,最难的地方是什么?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踊跃留言~你的每一次发声,都会让幸福离你更近一点。

点击「在看」

增加幸福指数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