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冯嘉敏
上周,佛山一位小学数学老师布置作业,要求四年级学生“数1亿粒米”,并让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引起热议。
对此,这位老师回应称,其初衷是让学生通过估算和想象出1亿粒米,感受1亿是多大的数字,而不是真的去数1亿粒米。
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这份作业并非不可能,学生可以开动脑筋,灵活解决问题。比如数出一个小量杯里有多少粒米,通过体积估算1亿粒米有多少;或者先数100粒米或1000粒米,称一下重量,按这个重量类推算出1亿粒米大概有多少。这位老师告诉记者,在布置作业的次日,该班40多个学生中已有大约10个学生完成了作业。
有人疑惑,这10个学生肯定没有数完1亿粒米,怎么算完成作业了呢?记者认为,这正是老师希望突破的一个误区,小学生们第一时间想到了解决办法,可是成年人却限制了想象力。谁规定这种开放式作业只能有一个标准答案?在倡导教学方式创新的今天,这样有想象力、有生活味的实践作业在某种意义上值得鼓励,老师的创新热情也需要保护。
不过,作业创新不能只凭热情,更需要谨慎准确地设计,充分考虑可操作性。如果老师能给开放性的“数一亿粒米”一个题设,比如问“怎样快速数出1亿粒米”,并为这个年龄的孩子解读作业的用意,给出一个示范答案,这将是一道很有意思的好题。但正是由于命题设计得不够准确,加上老师在与家长的后续沟通上,过于笼统才引起了一些家长误解。
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数1亿粒米”之所以引发热议,并不全是这位老师命题的问题产生的效应。实际上,脱离实际的家庭作业也会见到。恐怕还要思索在教育过程中,要更加反璞归真、家庭、学校教育都有责任共同去做好。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