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战
一般说到步战,都是指履带式,但轮式步战正在成为有力的新军。在还没有坦克、更没有步战的年代,已经有了装甲汽车。如今以豪华著称的劳斯莱斯在出道的时候是以可靠和大马力著称的,自然成为第一代装甲汽车的中坚。
一战开始时,还没有坦克,但已经有了装甲汽车,这是1914年劳斯莱斯装甲汽车
二战中,德国Sdkfz 234很是成功,这也是8x8轮战的先驱
50年代的苏联BTR-60接过8x8轮战的接力棒
基于瑞士莫瓦格“食人鱼”的美国LAV25在海湾战争中证明了8x8轮战的机动性、越野性及与履带式步战的互补性,成为现代轮战的基础,并发展成“斯崔克”
LAV-105则成为轮式突击炮的先驱,但本身没有列装,开炮时的稳定性太差,不实用
在二战中,尽管坦克大出风头,各国都大量使用装甲车。除了半履带车,还有更加接近现代轮战的装甲车,尤其是德国Sdkfz 234/2,装备50毫米反坦克炮,成为装甲侦察部队的最爱。与坦克相比,轮式装甲车的速度快,机动距离长,成本低,耗油低,可靠性好。履带式车辆的可靠性总是问题,不适宜长途行军,否则摩托开进还没有到战场,已经趴下大半了。成本和耗油不仅是战争经济问题,也是前线可用数量的问题,毕竟数量本身也是质量。轮式车辆的速度更是履带式车辆不可能相比的。
但轮式装甲车的缺点也是明显的。越野能力不及履带式车辆,承重能力也不及。在东线的烂泥里,坦克的行动都吃力,轮式车辆更是一筹莫展。承重能力的限制则决定了难以增加装甲防护能力,也难以装备大口径、大后坐力的火炮。橡胶轮胎的滚动阻力小,减震好,但也容易在炮击中被击中,或者在恶劣地形上被尖利物体刺穿,漏气的轮胎将导致失去机动能力。
在很长时间里,轮式装甲车主要用作侦察、巡逻和后方警卫。作为侦察车,速度快和机动距离长是显而易见的优点。巡逻和后方警卫对装甲和火力的要求不高,轮式装甲车也是胜任的,而成本低则便于大量部署。
与此同时,汽车技术在高速发展。安全轮胎也称零压轮胎或者失压续跑轮胎,在通常的轮胎内还有一圈高弹性的半硬橡胶支撑环,在轮胎漏气的情况下,可以单独支撑轮胎继续运行一段时间,这样就可在漏气后继续保证行驶一段距离,在平时这可以坚持到维修点,在战时可保证撤离战场,大大提高了轮式装甲车的生存力。如果与水密舱一样的多胎室技术相结合,一个胎室漏气了,还有其他胎室继续工作,漏气的胎室则由支撑环顶一下,可以提供更长的漏气行驶距离。进一步发展的话,就是无充气轮胎,索性是开放的,完全由高弹性的橡胶支撑片提供弹性,就根本不怕扎了。即使被碳片打断几根支撑片,也还能继续行驶,生存力更高,但现在技术还不过关,尤其不能用于重载。
安全轮胎里有一圈高弹性的半硬橡胶支撑环,在轮胎漏气的情况下,可以支撑轮胎继续运行一段时间
进一步发展就是无充气轮胎,那就根部不怕扎轮胎了,但现在减震性和耐久性还不行
V形车底配合较高的车底净高后,使得触雷爆炸时可向两侧泄压,降低对车底的损坏。这甚至成为轮式装甲车的独特优势,因为履带式车辆的车底难以提高,更难以做成V形车底。
重型矿用卡车技术使得重磅轮胎技术、大功率发动机和传动技术得到极大的发展,用于轮式装甲车后可显著提高车重,便于安装重型装甲和大口径火炮。
中央轮胎压力调节系统可根据不同地形调节轮胎压力,在公路行驶时增加压力,提高载重能力和速度,降低阻力和磨损;在越野行驶时降低压力,增加附着力,避免陷住,也改善减震和行驶舒适。液气悬挂则可调节悬挂的高度和硬度,在公路行驶时降低,增加稳定性,便于高速行驶;在越野行驶时抬高,增加车底净空,避免磕挂。在深雪或者泥泞地行驶时,轮胎深陷常常不是最大的问题,车底“坐底”的问题更大,这使得轮胎架空了,难以靠车重赢得摩擦力,驶出积雪或者泥潭。这时,抬高车底有利于轮胎沉下去,有望能抓住积雪或者泥浆下的硬质地面,这样就能开出来了。液气悬挂还可以调节前后或者左右的高低,便于在坡地上最大限度地维持平衡,改善爬坡或者侧坡行驶能力。
全轮驱动是现代轮式装甲车的标配。这不仅使得左右轮子都能出力,还能在泥泞或者积雪里根据各个轮子不同的摩擦力情况自动重新分配扭力,让能吃得上力的轮子多出力,靠自己就能爬出来,吃不上力的轮子少出力,避免越陷越深。这是比履带式更厉害的招数。在实际使用中,很少有均匀的积雪或者泥浆的情况,在抓附力不均匀的情况下,所有轮子或者整条履带使劲“刨”实际上有可能越陷越深,根据抓附力合理分配扭力才是最好的。加上全轮转向,现代多轮装甲车的越野能力在大多数地形上能够跟上坦克的前进,在公路上的速度和机动距离依然是坦克望尘莫及的,成本则大体为同时代同级履带式车辆的一半不到。
轮式装甲车的行驶噪声也大大低于履带式,这是由橡胶轮胎和金属履带的本质差别决定的。在反恐战争中,“斯崔克”常常利用城市噪声的掩护,悄悄地包围了武装分子的据点,这是履带式的坦克和步战不可能做到的。这对*也有用,在林地、山地,车辆噪声常常是引起敌人警觉的罪魁祸首。
这些新特点使得轮式装甲车在80年代获得新生。在80年代,德国有意为“豹2”坦克设计8x8甚至10x10的重型轮战,设计要求是在所有地形上都能跟上“豹2”,防护水平极大提高,重量在30吨级。奔驰的设计入选,但因为冷战结束,项目下马了。
但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的LAV25(基于瑞士莫瓦格“食人鱼”,但经过加大通用汽车的改进)大出风头,重新引发轮式装甲车的风潮。LAV25采用8x8驱动,具有两栖能力,25毫米链式炮与M2“布莱德利”相同。在海湾战争中,LAV25在沙漠里风驰电池,充分显示威力。但LAV25的装甲还是薄弱了,车重也太轻,LAV105号称能搭载105毫米反坦克炮,实际上使用很受限制,没有列装。从LAV发展而来的“斯崔克”增加了重量,并采用了大量的改进,终于列装了配备105毫米炮的“斯崔克MGS”。中国也装备了对标的08/11式,俗称“大八轮”,08式为轮式步战,11式为轮式突击炮。
“斯崔克”的LAV血统显而易见,现在是美军中装部队的主力战车
装备105毫米炮的“斯崔克MGS”也列装了
但在反恐战争中暴露出装甲不足的问题,但增加装甲导致的增重必须加大发动机公路,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现在有尾大不调的问题
火炮也要升级到30毫米,才能管用
中国对标的11式轮式突击炮(近)和08式轮式步战(远)也已经大量装备
“大八轮”已经形成完整的系列
但是LAV到“斯崔克”都是以装甲侦察为定位的,并非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的“低成本替代”,装备105毫米炮的MGS是很多年后才加入车族的,基本型的“斯崔克”升级到威力也刚及格的30毫米炮更是拖拖沓沓。但中国的“大八轮”不仅负有装甲侦察任务,还是履带式重装力量的轮式替代,所以轮式突击炮在一开始就是“大八轮”车族的有机组成部份,而且“大八轮”已经形成完整的车族,适合作为完整的装甲突击力量出动。
相对轻装甲的轮式战斗车辆作为装甲侦察没有问题,但作为正规装甲突击力量的低成本替代,还是有火力和装甲不足的问题。这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德国冷战结束后放弃重轮战后,重又回到这一技术路线。这不是履带式步战重型化的简单平行,而是全新思维的结果。
轮式步战速度快、机动距离长、省油、噪声低的优点依然存在,在节奏加快、幅员加大、隐身化要求增加的现在,这些优点更加重要,但火力和装甲不足的问题急需解决,于是和英国、荷兰合作推出“拳师”,基本重量24吨,但战斗全重可达38.5吨,甚至超过了59坦,装甲防护也相应地极大提高。考虑到轮式车辆的行走部份重量相对较轻,同样重量下,可用于装甲防护的重量比例更高,所以“拳师”级重轮战的防护能力很可观。
参加澳大利亚竞标的“拳师”轮战
车族里还有运兵车
“拳师”与LAV对比,可以明显看到轮战的大型化、重型化趋势
“拳师”与M1A2坦克相比,也全无“说好的”轮战应有的小巧样子
“拳师”装上105毫米炮,就成为轮突
以色列在少量装备“纳梅尔”重步战的同时,需要大批更换M113装甲车,也研制了“埃坦”。这也是30-35吨的重轮战,基本型以运兵为主,只有机枪火力,但全向防护达到14.5毫米重机枪弹以上,防爆能力达到10公斤TNT当量,还装备有轻量版“铁拳”主动防御系统。这可能是防御能力最强悍的轮战了。
以色列的“埃坦”重达30-35吨,主要作为装甲运兵车使用
但装上炮塔和导弹毫无压力
楔形并且内收的车首有利于前向防弹,高车底和大间距的车轮有利于地雷爆炸时泄压
有意思的是,由于理念不同,西方对重步战为基础的重轮突并不重视,而这本来可以成为真正的“轮式坦克”的。
高烈度战争vs反恐
其实M113装甲车最初“成名”是在越南战争,按照美国视角,这可算史前时代的反恐战争了。但越南游击队还是以轻武器和竹签陷阱为主,到了伊拉克和阿富汗,反美武装知道轻武器不管用,另一方面,火箭筒极大地普及,反美武装还开始大规模使用大装药的自制炸弹,这使得传统步战的设计考虑与高烈度战争有很大的不同。
高烈度战争以野外的机动战为主,通常在开阔地进行,现代军事探测技术就是针对这样的环境的。步战不以反坦克为主,所以威胁以轻武器、炮弹弹片、近程反坦克武器(如火箭筒)和反坦克导弹为主。现代轻武器和弹片的威力在增强,但加强的装甲依然足够应对。火箭筒可用防弹格栅和间隙装甲、反应装甲应对。对威胁更大的反坦克导弹,探测到威胁就是反制的第一步,比如“埃坦”的主动防御系统。根据十月战争以军经验,发现对方发射反坦克导弹后,立刻向发射组方向倾泻大量弹药,干扰射手的制导,也是有效的压制途径。
但反恐就不同了。机动战的战场准备时间短,即使埋地雷,也只能是制式地雷,现代步战和轮战能有效抵御。但反恐不是机动战,巡逻路线再灵活多变,也只有这么几个选择,很容易遭到抵抗武装的自制炸弹伏击。炸药便宜,易于获取,抵抗武装有充裕的时间埋设,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甚至有预埋100多公斤炸药的先例。这样的自制炸弹可以把M1A2的炮塔炸飞,没有任何重步战可能经得住这样一炸。
只要量够,M1A2坦克也能被自制炸弹炸回零件状态
但对于更多的“低当量”自制炸弹还是要有足够的防护能力,这使得吸取反恐教训的欧美都对重步战和重轮战的底部防护高度重视。这当然是有重量代价的,也是扭曲重步战和重轮战设计的。
中国的新步战何处去
中国陆军正处在现代化的关口。一方面,中国陆军跳过了机械化阶段,直接进入数字化阶段;另一方面,机械化的课不补是不行的。59坦正在淡出,大量96坦成为事实上的主力,但未来装甲主力在于99坦及其现代化改型与15轻坦的组合。96坦具有适中的性能,但再升级也性能肯定弱于99坦,未来重装统一到99坦不仅提高战斗力,也有简化后勤保障的好处。另一方面,15轻坦开创了轻量级主战坦克的全新概念,意义远远超过62轻坦换代,甚至开始替换部分96坦。
中国陆军跳过了机械化,直接进入了数字化时代。老59正在大批退役,96坦已经是数量上的主力
但96坦是过渡型号,而且再升级也不可能达到99坦的水平
99坦(包括99A和未来升级型号)才是未来主力
中国陆军在以合成化为主线的军改中,重装部队实际上是有所缩编的。使用上更加灵活的轮式中装部队取代了一些传统上重装的任务,另有部分主战坦克被15轻坦所替换,间接降低了用99坦全面换装96坦的成本压力,尽管15轻坦远远谈不上成本低廉。
另一方面,15轻坦作为轻量级主战坦克,作用远远超过传统轻坦,甚至开始部份取代96坦
由于重装、中装、轻装分工合作,99坦对96坦并不需要一比一替换,降低了换装压力
99坦和15轻坦搭档,将成为中国装甲力量的主力,把大批尚有大量剩余摩托小时的96坦街坊了出来,可以成为改重步战的理想平台
机械化的课也不是单用坦克就能补起来的。中国步战的更新落后于坦克,86A都谈不上普及,04A更加珍稀,使得迅速现代化的中国重装甲力量的装备结构不够平衡。但弥补缺衡不能靠简单增产,如前所述,04A已经差强人意了。
如前所述,全新步战的研制殊非易事,而且全新研发和装备的成本高昂。另一方面,中国新步战面临独特的机会。中国坦克力量的迅速更新使得大量尚有可观剩余摩托小时的坦克退居二线。不过59坦的基本设计已经非常陈旧了,发动机油耗高,最大速度才50公里/小时,跟不上96坦的60公里/小时以上的速度,更不用说99改的70公里/小时(一说80公里/小时)以上的速度。全面改装新发动机还需要同步更换可以承载更大负荷的行动系统,这就大动干戈、得不偿失了。59改重步战只能作为剩余物资回收利用的低端出口,不能扛大梁。
但96坦就不一样了。如果99坦(包括改型)和15轻坦迅速换装重装部队的话,几千辆尚有很长摩托寿命的96坦很快就闲置下来,成为改装重步战的理想候选。96坦的基本车重42.5吨,基型发动机功率780马力,改型可达1000马力,是改装重步战的理想起点。如果合理规划,96坦的部分火控和通信组件都有可能在改装升级后在重步战上重获新生,进一步简化改装和降低成本。比较理想的组合是在前后掉头和重新统筹装甲防护的基础上,换用非穿透安装的40毫米(或者更大口径)的遥控武器站,并实行必要的信息化、电气化升级。
西方也有重步战的需求,但豹2、M1A2等要么还在担当一线主力,要么剩余摩托小时已经耗尽,只有全新研制
在欧美,下一代主战坦克的研发只有雷声没有雨点,但全新的重步战研发正在成为重点,Ajax和“美洲豹”都已经推出,M2“布莱德利”的换代也呼之欲出。欧美没有走坦克改装的道路,很大原因是因为缺乏足够数量和剩余摩托小时的改装平台,早期M1和豹2在80年代就服役了,摩托小时早就消耗光了。但中国不一样,没有理由放弃现成的机会。
但中装方面,中国反而需要全新研制。“大八轮”虽然对标“斯崔克”,但中国是把轮战作为重装的低成本替代使用的,“大八轮”的火力不错,但装甲还是不能满足装甲突击力量的要求,实际上只是得到轮突支持的机械化步兵。独立使用的话,还是用作装甲侦察更加合适。
美军可以满足于装甲侦察,因为有压倒优势的空中力量,并不期望大规模装甲决战,残存的装甲威胁用手头的M1A2坦克足够应付,“斯崔克”主要针对非装甲和轻装甲的敌人,尤其是反恐一类的低烈度战争。但低烈度战争不是中国陆军的主要使命,国内没有这样的需求,国外则没有充当占领军的兴趣。中国陆军是为高烈度战争打造的,装甲入侵是主要地面威胁。中国陆军在很长时间里还是要靠地面力量打装甲决战。中国可能面临的装甲威胁已经大大不同于冷战后期了,但中国依然是有世界上最长陆地边界的国家之一,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威胁环境更是复杂多变,结合已经成形的全国性公路网,以成本较低、灵活性较好、性能较高的重轮战为主力的中装力量是补充重装力量的最优选择。
中国需要重轮战。35吨级的轮战可提供显著高于04A的防护能力,40吨级的重轮突的防护能力甚至可能略高于96坦的防护能力,轻量型125毫米炮则提供一线主战坦克的火力。这是比15轻坦更加强大的存在,是96坦的名致实归的轮式替代。
“大八轮”的105轮突只能打冷枪、放暗箭,但125重轮突就不需要“偷偷摸摸”了,不再是机械化步兵的反坦克支援火力,而是堂堂正正的轮式装甲突击力量的主力,是轮式坦克。中国缺乏足够的军事空运能力,战时铁路运力也紧张,履带式重装需要大平板的坦克运输车才能长途机动,这样适合长途高速自主机动的装甲突击力量特别适合中国的需要。到时候,99坦、96坦改步战的重装力量嚼骨头,重轮战、重轮突组成的轮式装甲突击力量吃肉,定叫入侵之敌尸骨无存。
“大八轮”依然重要,不管是99坦为主的重装部队,还是重轮战为主的中装部队,都需要装甲侦察力量的补充,只是不必再依赖“大八轮”冲锋陷阵了。
中国的汽车工业在很多方面达不到国人的期望,但中国的重卡其实一枝独秀,成绩斐然,中国的矿卡也是如此。这些重型车辆的技术提供了重轮战的有用基础。
从长远来说,还需要全新研制下一代重步战,但这只有与99坦的换代同步展开才比较合理,像俄罗斯T-14/T-15一样配对研发。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