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3月,重庆,潜伏在国民党内的特工沈安娜面临着即将暴露的危险。
刚刚结束的高级军事会议上,身为机要速记员的沈安娜对会议内容进行了相关记录。
但涉及一些绝密的问题时蒋介石非常谨慎,他要所有人放下手中的笔,只准听不准记。
记忆力超强的沈安娜就把这些情报熟记于心,在会议结束后赶紧写下来并发送到了延安。
国民党得知机密泄露的消息后非常恼羞:他们决定彻查参与会议的人员,而沈安娜所在的速记科无疑是重点怀疑对象。
当时机要处派去参与速记工作的除了沈安娜,另一个是速记科长。
但速记科长已经是工作几十年的老职员,一般不会有人怀疑;那么嫌疑最大的人,自然就落到了沈安娜身上。
眼看着危险向自己步步逼近,绝境中的沈安娜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利用这些干部之间的“内讧”主动出击。
潜伏的这八年,沈安娜早就了解了这些人的心理,对于他们而言,重要的不是抓内奸,而是保住自己的官路。
第二天的调查会议上,各个部门的负责人都在互相推卸责任,在七嘴八舌的争论中,沈安娜非常“适时”地*句嘴。
“对了,中央通讯社的记者,最近好像来的更勤了呢。”
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瞬间让众人把矛头转向了那个总在他们身边打探各种消息的记者。
但说归说,没人愿意真的对这个记者进行调查。
一来记者的后台很硬,他们不愿去招惹;二来他们也怕牵涉到自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调查工作就这样草草了事,这招巧妙的“移花接木”让悬崖边上的沈安娜得以化险为夷……
上面这段故事不是哪部谍战剧里的桥段,而是真实的历史。
在刀尖上行走的沈安娜在十几年的潜伏生涯里,为我党发送了许多重要情报,因而被称为“按住蒋介石脉搏的人”。
在人们的一贯印象里,那些光辉的英雄事迹往往都是男性缔造;
但实际上,在战争岁月里像沈安娜这样的女性并不少见,她们同样书写了许多动人的传奇······
01、“要我和*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昨天,我跟哥哥谈起你,显出很平常的样子,可是眼泪不知怎样就落下来了,我要能忘记你就好了。”
这是一封家书,也是一封情书,寄信人是杨开慧,收信人是她的丈夫*。
1918年,杨开慧17岁,*25岁,两个相差8岁的年轻人在这一年的冬天相爱了。
和所有热恋时期的人一样,两人经常“腻”在一起:在橘子洲头眺望远方,在爱晚亭里谈论人生理想,畅想关于未来的种种可能······
两年后,*和杨开慧在长沙举办了婚礼,虽然很简朴,但两人很满足。
1927年,大革命失败,*决定去湘赣边界组织秋收起义,此时他的小儿子毛岸龙才出生四个月。
看着*渐渐远去的身影,杨开慧有种隐隐的不安。
但她没有料到,这是两人的永别。
1930年,正是中国革命最黑暗的时期,国民党在全国各地对共产党进行大肆搜捕和屠*。
在一众革命者中,对他们最具吸引力的无疑是杨开慧。
仅仅是“*的妻子”这一头衔,对国民党反动派来说就是巨大的诱惑力。
这一年的10月24日,在杨开慧老家蹲守许久的国民党密探发现杨开慧偷偷回了家,随即闯进杨宅将她逮捕。
“你只要愿意改过自新,就不会有生命危险。”
“关于政治,各有己是,我的生命早不计较,不成功便成仁。”
面对狱中的威逼利诱,面对死亡的逼近,杨开慧反而释然了。
尽管舍不得三个年幼的孩子,尽管还想和日日思念的丈夫再见一面,但杨开慧知道自己无法苟活,唯有以死明志。
“死不足惜,唯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11月14日,已是晚秋。
五花大绑的杨开慧被行刑队押着,进行了一个小时的游街示众,最终停在了识字岭刑场。
两声枪响过后,杨开慧应声倒地,但此刻她并没有死,还撑着一口气,手指死死地扣在土地里。
又是一声枪响,杨开慧的生命就此定格。
这一年,杨开慧29岁。
02、“你是无产阶级永远的爱人”
1928年5月1日,即将踏上刑场的向警予,把自己收拾得很体面。
特意整理了头发,换上了与蔡和森结婚时穿的绿色旗袍,因为对向警予来说,迎接她的不是死亡,而是新生。
“将来我如做不出大事业,我要把自己粉成碎、烧成灰!”
这是向警予在少年时期写下的一句话,原来早在那时,她就准备好日后做一番大事。
16岁不顾父母反对离家去长沙求学,24岁加入*、蔡和森创办的新民学会,向警予绝对算得上那一年代响当当的独立女性。
有一年,一个叫周泽范的军阀看中了向警予,意图娶她为妾,这让向警予恼怒不已,当即就到军阀家里,直接向对方表明这门亲事绝无可能。
崇尚自由的向警予宁愿孤独漂泊一辈子,也不想这样苟活,直到她遇到蔡和森。
在赶赴法国的船上,向警予和蔡和森畅聊了一路,聊国家聊理想聊未来,两个志同道合的人就这么走到了一起。
向警予从没想过一直崇尚独身主义的自己,竟然有朝一日会破防,爱上一个人并和他结婚。
到法国之后没多久,在朋友们的见证下,两人在一个小镇上悄悄举办了婚礼,后来又生下了两个孩子。
但回国后,向警予还是把重心放在革命事业,对她来说,家庭固然重要,但只有革命胜利了,家庭才会得到永久的幸福。
即便是白色恐怖时期,向警予也没有撤离,而是一直留在风暴的中心——武汉,继续着她的秘密行动。
1928年3月,因为叛徒的出卖,向警予被捕入狱,两个月后被处以死刑。
赶赴刑场的途中,向警予精神昂扬,大声呼喊着口号。
“中国共产党万岁!”
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反动派的日子不会太长了!“
虽然我们在很多书上看过这样的话,但对喊出这一口号的向警予来说,这是发自内心的真挚呐喊,是她内心情感的外化。
押送她的警察见状捡起地上的石头,塞进向警予的嘴中,又用皮带紧紧勒住她的脸颊,不一会儿向警予的嘴上已经鲜血淋漓。
但她仍然在用模糊不清的声音呼喊着,直至枪声响起的那一刻······
向警予死后,蔡和森在信中写下这么一句话:你不是和森个人的爱人,你是中国无产阶级永远的爱人。
这一年,向警予33岁。
03、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
1940年4月,日本侵略者正在对晋绥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
在掩护人们突围的人中,有一个人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一个已经怀胎三月的孕妇。
她叫李林,是晋绥边区的一个干部,原本上级打算让她跟着一起撤退,而不是留下打掩护。
但李林态度非常坚决:我必须留下,没得商量!
因为在李林心里,她一直无法忘记小时候被外国人称为“东亚病夫”的羞辱,她要让世人看见中国人并不是病夫,不仅是男人,女人也足够强大!
和很多女同志不一样,李林不愿意留在后方,而是要学习本事到前线*敌。
1938年,李林组建了雁北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在多次作战中屡建奇功,原先不看好她的那些人也不得不对其肃然起敬。
这一次,李林带着她的骑兵排冲进来日军阵营,吸引了敌人的火力,为大部队的转移赢得了时间。
突围成功后,本以逃出包围的李林听到西边还有枪声,又折返回去和敌人展开枪战,最终身中数弹被敌人包围。
绝境中的李林发现自己还剩最后一颗子弹,她摇摇头,摸了摸肚子,和腹中的孩子做了最后的道别。
几秒钟后,李林对准自己的喉咙,扣动了扳机······
这一年,李林24岁。
04、“她们”的力量
上面这几个故事,都是出自系列纪录片《党的女儿》,它以口头讲述和情景演绎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百年间100位女性党员的故事。
关于她们,我们从历史书、新闻、纪录片资料里多少有过了解,但总觉得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遥远。
但《党的女儿》不同,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女性革命先驱、英雄模范鲜活的平凡的一面。
就像前段时间的《觉醒年代》,为何能够成为主旋律的“爆款”?
因为它没有局限于“伟人”二字,而是为他们染上烟火气,成为有着七情六欲、血肉之躯的“常人”。
《党的女儿》也是如此,它将她们缔造的那些非凡传奇,描述成人生的一个章节,一段插曲。
抛开伟大的光环,她们也是母亲,是女儿,更是有着独立思想和追求的个体。
就像网友说的,男女哪有那么泾渭分明的界线,女性只要支棱起来,也是响当当的英雄。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阿志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