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童年的“开火”游戏
近日回老家,随同大哥到村外的地窖(我们叫窨子)取地瓜,周围的景物勾起了我几十年前的回忆,记忆尤其深刻的是儿时“开火”的“古战场”。地窖地处一个小场院,场院的北面有一条宽阔的深沟,沟的对面是一条公路,公路紧靠邻村——赵家村,这是一个理想的“开火”战场。赵家村村大,占有人数多的优势,但是地势低,在地利上处于劣势;我们村小,人数少但地势高,在地利上处于优势,两相比较半斤八两——势均力敌。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个小山村,小时候物质生活极度匮乏,也没有什么文化生活,更谈不上现如今的电子游戏和高档玩具了,但小伙伴的玩乐活动是丰富多彩、其乐无穷的,“推铁环”、“抽陀螺”、“王八打瓦”、“骑毛驴”、“弹琉璃球”、“占山为王”、“剁哇呜”等等不下几十种,小伙伴玩起来十分投入,时常忘记了回家吃饭,直至被家长喊回家,拉回家。很多活动是非常有益于身心发育的,也有利于培养小伙伴们的“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开火”就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玩乐活动。
“开火”就是“敌我”双方互相投掷石子,通常情况下以一方退败结束战斗,也有未分出胜败就草草结束了的,是男孩子们最常玩、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极富刺激性和军事色彩。“两军对垒”的双方一般是邻近的两个村或两个生产小队(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基层组织分为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三个层级,相当于现在的乡镇、村、村民经济小组)。“作战双方”各有一名“头领”,担任头领的首要条件是体格强壮、勇猛顽强、石子扔得远;其次还要有勇有谋、敢于担当,威望高、组织能力强。
开战后,有的直接用手扔石子,有的用弹弓打,有的用“悠子”或者叫“甩子”把石子甩出去,所谓“悠子”或“甩子”就是剪一块长约10厘米、宽约5厘米的牛皮或胶皮,两头打眼,分别系上一根绳子,把石子放在牛皮或胶皮里面,抓住绳子的两头用力甩,借助于杠杆和“离心”原理能把石子“甩”的很远。“悠子”或“甩子”是一种先进“武器”,不易掌握和使用,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和技巧,使用不当,石子就甩不远,甚至会伤到自己人。
“开火”一般情况下都不会离开各自的阵地,也有一时*得兴起的个别“猛士”会冲到敌方阵地,由“开火”变成“肉搏战”。
“开火”带有一定的危险性,有时还会将石子扔到耕地里,因而“大人”(即家长)有时会阻止和干预。“开火”鲜有击中目标者,一旦出现不幸“中弹挂彩”的,小伙伴们就会吓得一哄而散,只剩下个别遇事不慌、有大将风度的小伙伴去救护伤员或告知家长,当然逃得最快的肯定是“肇事者”。
那个时代的孩子非常皮实,一旦不幸“挂彩”也不做什么护理,用块破布简单包扎一下了事。家长们也不像现在的人们有“留下后遗症”、“毁容”、“破伤风”之类的担心,更没有上门讨个说法的。但是“惹祸”孩子的家长则会赶忙煮几个鸡蛋,带上自己的孩子登门道歉和慰问。看上去萎靡不振的“伤员”吃上几个熟鸡蛋,片刻功夫就来了精神,换了个人似的跑到街上去玩了。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那时的小伙伴们大多年过半百,很多当上了爷爷或姥爷。但是当年“开火”的场景在我的脑海里是那么的清晰,每个小伙伴的样子活灵活现的呈现我的眼前,就像刚刚发生。
现在的孩子早已不玩“开火”游戏了,他们玩的大都是网络、电子游戏,户外和体力活动的大幅度减少造成视力和身体素质的下降,“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日趋增多。特别是有些男孩子过于阴柔,缺乏阳刚之气,希望孩子走出教室、走出高楼,多到野外活动一下,多参加些高强度、高对抗的活动,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做一个血性男儿。
作者简介:傅先河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