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曲线之阿里巴巴飞跃:“天晴时修屋顶”

隐性曲线之阿里巴巴飞跃:“天晴时修屋顶”

首页休闲益智屋顶飞跃更新时间:2024-05-29

作为中国本土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阿里巴巴从创业之始到今天先后开拓了很多的业务曲线,从最初的B2B、淘宝、支付宝、阿里云,到后来的钉钉、平头哥、菜鸟、盒马鲜生等。如今的阿里巴巴已经不仅仅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

阿里巴巴究竟是如何成功地跨越不同领域,完成一次又一次第二曲线创新的?

答案就是,阿里巴巴通过一次次的组织创新与迭代,支撑业务实现持续飞跃。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阿里巴巴的显性曲线。

阿里巴巴的显性曲线

如图2-2所示,从创立开始,阿里巴巴的业务已经发生了四次重大变革,即从B2B到电商平台,从电商平台到金融服务,从金融服务到云计算服务,从云计算服务再到各种创新业务。

阿里巴巴的第一条业务曲线是B2B,是典型的销售驱动型业务。是什么推动一家销售驱动型公司之后不断开辟出电商平台、金融服务、云计算服务等一系列创新业务,直到形成一种商业生态的?

答案其实隐藏在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里,阿里巴巴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价值观第一条是“客户第一”。为客户解决问题是阿里巴巴共同的信仰,在帮助客户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中,阿里巴巴的创新业务也逐一浮出水面。可以说是阿里巴巴的文化指引了战略方向,客户的需求驱动了新业务的诞生。

淘宝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当时出口贸易遇到了很多困难,年底客户访谈的时候,很多客户跟马云讲:“我们今年出口遇到了问题,阿里巴巴能不能帮我们把这些产品内销掉?”出口转内销成了当时客户最大的需求,于是阿里巴巴开始考虑如何把外贸转内销,解决客户的难题,刚好赶上eBay(易贝)进军中国,淘宝就这样诞生了。

阿里云的诞生也是基于客户的需求,早期阿里巴巴toB、10C的数据乱得像一团麻,所以阿里巴巴最早创立了一个阿里软件,其定位是服务于公司内部的各个分公司,把数据统一存下来并进行分析。大数据是海量的、真实的,但是数据需要先存储,再加工、分析、清洗。后来阿里巴巴发现整个生态内的客户都有同样的诉求,于是阿里云开始全面开放,为客户提供数据服务。

————————思考————————

好的商业战略真的是我们想出来的吗?

阿里巴巴的每一次商业战略调整都离不开内外两个核心要素:第一个要素是向行业看,研究行业发展趋势,研究行业标杆企业;第二个要素是向客户看,客户的需求一直推着阿里巴巴向前走。所以,说阿里巴巴业务增长的显性曲线是企业文化驱动的结果,一点也不为过。

——————————————————

剖析了阿里巴巴的创新业务是如何创新出来的之后,我们再来思考下面的问题:

为什么阿里巴巴的这些创新业务能够做成功?

阿里巴巴早期只有销售能力,为什么后来能做电商业务、金融服务甚至云计算服务这些完全不同的业态?这些组织能力是如何一点一点生长出来的?

在每次变革的背后,阿里巴巴的组织也在同步演进,组织不断发展进化以支撑业务的突飞猛进。很多人只看到了阿里巴巴业务的不断飞跃,但这些业务的成功很难复制,真正值得学习的是这20多年坚持不懈的组织创新,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剖析阿里巴巴隐性曲线的发展轨迹。

阿里巴巴的隐性曲线

如图2-3所示,自创立至今,在20多年的时间里,阿里巴巴已经进行了八次组织的迭代创新,包括合伙人团队、“独孤九剑”“政委体系”“六脉神剑”等,以支撑同时期业务发展的需要。它们就构成了支撑阿里巴巴高速腾飞的隐性曲线。

1. 2000年:合伙人团队

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2000年马云就搭建了最初的合伙人团队。蔡崇信,专门负责阿里巴巴的财务和投资。关明生,专门负责业务运营与人力资源管理。今天阿里巴巴底层组织建设的文化体系,都是由关明生搭建的。关明生非常强调价值观的作用。他认为价值观是对使命和愿景的支撑,是一家企业的DNA.价值观没有对错,是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李琪,专门负责B2B的“中供铁军”,他是阿里巴巴第一个业务总教官。李琪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他对下属越关心就越严厉;二是他在任何场合的讲话,都是简短而有针对性的。马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起初,我对技术一无所知,我对管理一无所知。但问题是,你不需要知道很多东西,你必须找到比你聪明的人。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努力寻找比我更聪明的人。”

为什么马云在当时公司规模还很小的时候,就能吸引这么多的能人愿意为他效力?

为什么很多企业家招了那么多能人,却没用起来?

我们从蔡崇信后来的一段话里,也许能找到答案:

这20年来,我和马云一直分开办公,我在香港,他在杭州,每天通电话。我与马云合作得很好,马云对于任何东西都没有占为己有的感觉。他也很愿意承认自己的弱点,很多强势的企业家都会说“我擅长一切”。从第一天开始,我们就团结在一起。这些年来,我觉得真正行之有效的一点,就是我们能够彼此分享的坦诚态度。我可以批评他,他可以批评我,当然我们不会伤害彼此的感情。这点至关重要。

马云不只信任我,他还信任很多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人,这是他心地善良的地方,他愿意把很多事情交出去。创业公司最大的瓶颈来自人。马云和管理团队每年都是把外面的人才网罗进来,这是让我非常欣慰的事情。

从蔡崇信的这封信中可见,创始人的胸怀和格局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对于企业来说,合伙人团队,或者说你的领导班子,直接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天花板。阿里巴巴最初的这个合伙人班子,标准相当高,每个人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是顶尖人才,阿里巴巴20年的组织建设正是从这里起步的。

2. 2001年:“独孤九剑”

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出来的关明生深深明白,一家公司成立三年以上,文化既可能成为其最大的推动力,也有可能成为其业务发展的阻力。所以他进入公司不久就开始着手搭建阿里巴巴底层的文化体系,继而演化出著名的阿里巴巴“独孤九剑”(见图2-4).

新员工从入职阿里巴巴的第一天开始,每天都要记忆和背诵阿里巴巴的价值观,价值观成为考核中占比很重的一部分。当时阿里巴巴内部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可后来无数事实一再证明了关明生的观点的正确性:价值观越好的员工,业绩越好;业绩越好的员工,价值观越好。

“独孤九剑”所强调的激情、创新、教学相长、开放、简易、群策群力、专注、质量、客户第一,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激活了员工对创新的追求、对新业务的渴望,为之后淘宝、支付宝等新业务的创立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3. 2004年:“政委体系”

2004年,阿里巴巴的业务开始向全国扩张,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是干部不够用,员工留不住,业务增长快但组织能力跟不上。

二是业务快速扩张,HR支持的速度和效率急剧下降:总部接收信息慢,HR离前线远,响应慢,提供的解决方案往往不能满足业务的需求。

马云从当时热播的电视剧《历史的天空》中得到启发,他发现姜大牙之所以能一直打胜仗,是因为身边有一个会做人的工作的政委。于是,马云在2004年建立了属于阿里的“政委体系”,从业务团队中选拔出第一批“政委”奔赴全国,为业务向全国扩张提供了强力支撑。

早期阿里巴巴的B2B业务,不但带来了现金流,更重要的是沉淀了文化,培养了人才,建立了管理体系。至此,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销售驱动型的阿里巴巴后来能开辟出淘宝、支付宝、阿里云等业务,商业模式的创新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前期文化、人才、机制等组织能力的沉淀。

4. 2004年:“六脉神剑”

2004年,阿里巴巴之前的“独孤九剑”价值观体系升级为“六脉神剑”体系,为员工的行为定下明确的规则,要求所有员工必须时刻牢记“客户第一、团队合作、拥抱变化、诚信、激情、敬业”,并将每一点都细分为五个等级,每个员工都要接受考核。达标者可以获得集团的统一表彰,成为明星员工,而徘徊、不思进取的人,则会被毫不留情地淘汰。

为什么进行文化的升级?因为业务发生变化了,文化也需要发展和迭代,不同的业务要搭配不同的文化。

“独孤九剑”诞生在公司的创业期,当时的核心问题就是生存,所以“独孤九剑”是典型的创业型文化。比如,为什么有“简单”这一条?公司刚成立的时候,如果人际关系很复杂,那么这个公司还能活吗?架构扁平,简单直接就好,不需要太复杂。为什么要“教学相长”?因为那个时候什么都没有,没有知识沉淀,没有成熟的管理者,也没有系统的管理培训体系,所以我们要打造学习型文化,鼓励互相分享。你只要比我多懂一点,你就可以做我的师父,你今天签了单,你就可以分享,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文化,阿里巴巴在前期没有成熟的管理者和知识体系的情况下,依然打造出了强大的学习型组织。还有“客户第一”,这些都是阿里巴巴早期赖以生存的文化。“独孤九剑”背后就是生存的文化。

到2004年业务扩张到全国,需要能够适应全国扩张的文化,于是有了“六脉神剑”(见图2-5).在“独孤九剑”时期,九条价值观是并列的;到了“六脉神剑”时期,价值观开始有排序,有分层。

最底层是修身。每个人都必须有职业素养,比如作为阿里巴巴的一名员工,必须诚信,必须有激情,必须敬业。

中间层是齐家。这一层开始有团队层面的要求,必须团队合作,必须拥抱变化。

最上层是平天下。我们靠什么打天下?客户第一。我们打败所有的竞争对手都是靠“客户第一”这条价值观。

这六条价值观贯穿了一个企业打天下的过程,一直支撑着阿里巴巴的快速发展,直到2019年“新六脉神剑”的出现。

5. 2007年:湖畔学院

湖畔学院是阿里巴巴内部的领导力学院,负责培养内部总监级以上的管理干部。当时的阿里巴巴遇到了发展瓶颈,组织能力跟不上集团战略的布局。公司的战略方向很明确,但是人的能力达不到,老员工的文化素质和能力跟不上新业务的发展需要,而新业务又急需大量优秀的人才。

此外,阿里巴巴当时在全球范围内招聘了很多高级人才,如何才能让这些外来的人才更好地融入阿里巴巴的文化之中,一度成为当时最大的难题。

在这两大问题的困扰下,阿里巴巴当时的高层纷纷进行了反思,并得出了统一的结论:要想组织持续壮大,必须自己培养人才。于是2007年湖畔学院应运而生,开始进行内部领导梯队的培养,为各条业务线输送管理人才。

湖畔学院的培养体系分成三级(见图2-6):面向高管的领导力发展课程、面向中层管理者的管理进阶课程和面向基层管理者的管理技能课程。

湖畔学院的成立是阿里巴巴组织发展过程中重要的里程碑,阿里巴巴良将如潮的人才梯队正是源于此,后来在各条业务线上开疆拓土、挑大梁的管理人才,大多都是从湖畔学院走出来的。

6. 2009年:组织部

马云始终认为,考核是文化落地极为重要的步骤之一。尤其是在湖畔学院成立之后,一大批人才逐渐成长起来,但也开始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此时便急需一整套考核体系和标准。2009年成立的组织部便承载了这项使命,成为管理干部的考评中心。成立组织部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当时阿里巴巴在全球的150多位高管进行360度考评和访谈,决定他们的转岗、调动、晋升或离职。

在这个阶段,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在“六脉神剑”的基础上又升级出了专门针对高管的“九阳真经”。除了原有的“六脉神剑”,又加入了三条-“眼光、胸怀、超越伯乐”,这是对高管新的要求。

7. 2010年:企业文化部

2010年,企业文化部成立。至此,历经10年,阿里巴巴的文化、人才梯队、管理机制已经形成一整套相对完善的内部系统,持续迭代创新,支撑业务发展。

8. 2019年:“新六脉神剑”

为什么2019年又会有“新六脉神剑”?因为公司的发展阶段和业务场景又变化了,阿里巴巴已经迈入全球市值前10名之列,形成一个全球化的商业生态,此时需要的是更加兼容并包、适合全球化的文化,我称之为“绵羊性组织的文化”。

在“新六脉神剑”中,阿里巴巴的企业使命没有变,仍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企业愿景由原来的“成为一家持续发展102年的公司”,升级为“到2036年,阿里巴巴要服务20亿消费者,创造1亿个就业机会,帮助1000万家中小企业盈利”。

“新六脉神剑”的价值观由六句阿里土话组成:“客户第一,员工第二,*第三;因为信任,所以简单;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今天最好的表现是明天最低的要求;此时此刻,非我莫属;认真生活,快乐工作。”每一句话背后都有一个阿里巴巴发展历史上的小故事,表达了阿里人与世界相处的态度。我在这里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新六脉神剑”的六条价值观。

(1)客户第一,员工第二,*第三

2006年,阿里巴巴B2B业务上市前夕,马云首次公开提出“客户第一,员工第二,*第三”。2014年9月,阿里巴巴集团正式登陆美国纽交所挂牌交易,与其他公司不同的是,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及其高管并没有登台,而是由八位阿里巴巴的客户代表敲钟。作为一个全球化的商业生态,阿里巴巴的客户群体越来越多元化,但客户第一的价值观始终未变,马云依然坚信“客户第一,员工第二,*第三”,坚信只有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员工才能成长,*才能获得长远利益。

(2)因为信任,所以简单

阿里巴巴最初的时候流行的是师徒制,单纯,相互充满信任。因为信任,所以简单,这恰恰是一家公司最需要的核心要素。比如说,阿里巴巴内部员工是以花名来称呼彼此的,这样既显得亲切、不令人拘束,也体现了公司内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阿里巴巴发展到今天,这种“因为信任,所以简单”的文化一直存在着。人与人之间比较

(3)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1999年,马云赴硅谷为刚刚创立不久的阿里巴巴寻求融资。按照惯例,寻求融资必须提供商业计划书。但马云认为,对变化纷繁的互联网而言,做一份厚厚的所谓详尽的“计划书”反而是忽悠和欺骗。结果,37家硅谷的风险投资机构拒绝了阿里巴巴。马云随即大胆宣布“I never plan”(我永远不做计划)。历经十几年,商业的变化越来越快,拥抱变化不仅成了阿里巴巴最独特的DNA(基因),也成了互联网创业者最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之一。

(4)今天最好的表现是明天最低的要求

2001年1月,当时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还不成熟,营收极不稳定,按照每月100万美元的开支,最多只能坚持半年。

在生死边缘,阿里巴巴设计出“金银铜牌”考核制度,上个月的业绩决定下个月的提成点,也就是说销售人员必须不断超越新高才能持续获得更高收入。众所周知的阿里巴巴“中供铁军”,正是在这套制度的激励下,不断挑战更高目标,不断刷新业绩纪录。2002年,阿里巴巴实现全年盈利。在最困难的时候,正是这样的精神,帮助阿里巴巴渡过难关,活了下来。

(5)此时此刻,非我莫属

1999年9月14日,阿里巴巴在《钱江晚报》上发布了第一条招聘广告。上面的广告语是:“If not now,when? If not me,who?此时此刻,非我莫属。”后来,这句话成了阿里巴巴的第一句土话。它体现了阿里人对使命的信念和“舍我其谁”的担当。公司越做越大,更加需要每个人主动去担当,当出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需要有人站出来解决。

(6)认真生活,快乐工作

2009年2月17日,马云在一封致全体阿里人的邮件中,提出“认真生活,快乐工作”的理念。它诠释的是工作只是一阵子,生活才是一辈子。工作属于你,而你属于生活,属于家人。所以,要像享受生活一样快乐工作,像认真对待工作一样认真生活。只有认真对待生活,生活才会公平地对待你。这条不考核,留给生活本身去检验。

隐性曲线支撑显性曲线

纵观阿里巴巴业务创新的历程,不难发现,每一次业务飞跃的背后,都隐藏着组织的迭代和升级。而组织的迭代和升级,主要体现在人才梯队、文化建设和建机制三个方面。

1.人才梯队

早期搭合伙人班子;快速发展阶段成立湖畔学院,搭建管理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起来后成立组织部对人才进行考评,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把人才当作公司最宝贵的资产。这正是阿里巴巴多年来一直良将如潮的秘密。

2.文化建设

从创业初期围绕生存的“独孤九剑”,到快速成长期打天下的“六脉神剑”,再到为高管量身打造的“九阳真经”,最后到兼容并包的“新六脉神剑”,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一直在随着业务的发展迭代和进化。可以说阿里巴巴业务的阶段式飞跃,背后就是一部阿里巴巴企业文化的发展史(见图2-7)!

3.建机制

2001年,文化价值观纳入考核;

2004年,搭建“政委体系”,形成了阿里巴巴独特的业务管理机制;

2009年,组织部成立,建立高管的人才管理机制。

为配合业务的飞速发展,阿里巴巴开创了一系列独特的管理机制并一直在迭代和发展,甚至马云自己也说过,阿里巴巴的成功,并不是个人的成功,而是文化与机制的成功!

阿里巴巴能够完成持续的业务变革,关键在于它明白“天晴时修屋顶”的道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阿里巴巴显性曲线和隐性曲线的发展轨迹,就会发现组织层面的变革总是先于业务变革。也就是说,阿里巴巴总是会在业务变革之前,就将文化、组织调整到适合未来新业务落地的状态。从创立至今,20多年来,阿里巴巴一直在不断地完善组织,强化文化,打造自己的隐性曲线,才让业务的持续飞跃得以实现。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