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认知域作战的必备支撑

证据:认知域作战的必备支撑

首页休闲益智物理大作战更新时间:2024-04-29

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引 言

随着现代信息化战场物理域、信息域和认知域三大作战维度的形成,认知域作战在未来智能化混合战争背景下越来越受到关注。认知域作战指通过特殊手段直接作用于大脑认知,以影响其情感、动机、判断和行为的一种作战样式,是为实现国家安全战略目的,通过影响受众认知来影响其决策和行为的认知对抗行动。证据已然成为影响认知的重要因素。认知域作战链条上,证据的采集与运用是有重大价值的基础环节,是目前各级认知域建设准备的重要发力点。只有更精准及时地掌握证据、更稳妥适当地运用证据,才能更加有效地摧毁敌方认知、巩固己方认知、塑造中立力量认知,为认知域作战的全面胜利提供有效支撑。

证据在认知域作战中的价值不容小觑

信息是认知域作战的基本“弹药”。证据作为弹药之一,具有巨大价值。

证据是认知域作战不可或缺的认知武器,具有斗争价值。证据,作为某种“过去事实”留下的痕迹,不管人们能否发现,都是存在的。但某些证据在某些时候被特别提出和强调,必然是为了佐证某些事实、迎合某些观点、影响某些态度,是论证主体自身认知塑造、观点呈现和价值传播的过程。借助当代认知证据主义(Epistemic Evidentialism)的认知证成理论,论证信念态度与认知证成之间存在不可忽视的逻辑*信念态度在认识论上的合理程度,取决于相信者当时所拥有的证据的质量。认知域作战的证据价值与信息化认知作战的武器语境高度契合,高质量的证据能够高质量地影响认知。这种“证明的根据”,既是打击、改变敌方认知,做好认知攻击的长矛利剑;也是引导、巩固己方认知,做好认知防护的坚固盾牌。

证据是认知域作战价值引导的证明根据,具有导向价值。真实性是事实的本质特性,却不是证据的本质特性。依据证据法规则,被证据证明的事实,是一种可能性的事实,并不一定具有必然性。它所产生的结果,有可能是“错误”的结果,但在法律程序上依然是一种正当化的结果。认知域作战认可的证据事实,并不等同于客观事实。它追求的并不是绝对真实正确的结果,而是能够影响认知的“正当化”结果。通过以证据方式呈现出来的认知要素,因为有“正当化”标签,更具说服力和权威性。

2022年4月3日,乌克兰媒体公布了一系列布恰市平民死亡的图片和视频,乌克兰政府指控俄军*害了这些平民。5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过视频对联合国安理会发表讲话,就“布恰事件”猛烈抨击俄方。当天,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涅边贾展示了一系列证据,称“布恰事件”完全是摆拍。图片源自央视网

证据是认知域作战完成特殊使命的基础,具有制胜价值。首先,证据能够使事实定性偏差最小化。通过对零散的证据素材做明确的逻辑关联,构设于我有利的证据链条和指向明确的事实定性,能够防止因事实定性不明、不准造成的认知偏差和舆论被动。其次,证据能够使战略决策成本最小化。所谓口说无凭,脱离了证据的有效支撑,认知域作战就脱离了战斗力生成的客观基础,其决策效率必将降低,决策成本必将飙升。第三,证据能够使舆论法理风险最小化。舆论法理风险的主要来源是价值观的背离、合法性的缺失、人道主义的漠视……通过情景预设,有的放矢地列出证据清单,储备证据素材,做好证据运用的科学构建,就能一定程度实现风险预警、风险规避和风险化解。

证据在认知域作战中的转向不可忽视

相对于物理域、信息域环境,证据在认知域作战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从“还原真相”转向“影响认知”,以目标导向凸显认知属性。认知域作战,证据的根本目的从“接近真相、还原事实”转向了“影响受众认知,实现国家利益”。从反映战场情况的客观根据,到认知域作战的有力武器,证据必然是带有鲜明立场的。证明谁的观点?佐证谁的事实?维护谁的利益?证据以服务政治目的和战略意图为己任,绝不可能脱离其基本立场而价值无涉。其采集与运用,都由战略决心、作战意图、战场态势来决定,必须服从服务于战略大局,引导目标受众向既定认知目标迈进,接受、认同、塑造相应的论证结论。

从“原始采集”转向“科学整编”,以智能手段辅助认知决策。认知是对信息进行积极加工的过程。认知域作战,实质是在舆论场上进行信息操控与认知塑造的战略行动,对证据素材的质量要求更严苛,涉及收取采集证据、研判整编证据和决策运用证据。现实中确实存在证据为真,但产生的认知却为假的现象。科学的证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人类对经验意识的依赖,消除人在一定条件下认知的模糊、零散和片面,辅助认知域作战指挥员进行更加精准的指挥决策。只有通过采集、分类、汇编、对比、验证、推理、判断、整合等一系列智能证据整编工作,才能将证据信息融合的过程和指挥决策结果相对应、相统一。

2022年9月22日,俄联邦委员会副主席科萨乔夫表示,无可辩驳的证据表明,美国在乌克兰的生物实验室具有军事目的,严重违背了美国和相关合作方在1972年签订《禁止生物武器公约》时所作出的承诺。图片源自中国军事网

从“客观呈现”转向“情感共振”,以证明质量提升认知效能。认知域作战证据,不仅需要反映客观现实,还必须是能被感知的。通过激发目标受众的某种情感、唤醒共情体验、引发特定认知,形成较强的传播力、影响力、感染力,从“客观呈现”转向“情感共振”。无论是真证据还是假证据,都不以还原事实真相为己任,也并非仅用来证明某行动的合法或非法,其意图主要在于使受众受到思想冲击、产生情感波澜,起到如动摇军心、激励士气、得道多助、激发同情、引导舆论、破敌锐气等认知效果。否则再好的证明逻辑也会因传播力、感染力的缺失,导致证明效果大打折扣。

证据在认知域作战中的运用不断创新

按照证据参与度由弱到强、对证据认识由浅入深、证据战法由被动到主动的逻辑顺序,有客观性、导向性、谋略性三种运用方式。

重视认知域作战证据的客观性运用。证据有着不可比拟的说服力,认知域作战必须重视用证据说话。最基础的做法是扎实推进证据的客观性运用。首先,要在海量素材中发现和提取证据,初步解决证据可采性问题。其次,采到的证据要经得起认知域作战实践检验,解决证据可用性问题。通过客观获取证据素材 ━━ 基于获取的证据素材,梳理、匹配、整合,分析现有证据素材能够证明哪些对认知产生影响的客观事实━━ 解决“能够证明什么”的问题。力求在客观上用好“能够赢取主动的真证据”,揭露“证据贩子手里的假证据”。

加强认知域作战证据的导向性运用。要充分认识到,证据的证明价值需要通过解读来实现,这给认知域作战取证、用证留下了充分的引导空间。导向性运用需要先厘清认知域作战中需要证明哪些事实 ━━ 再根据需求指向,考虑如何对既有证据素材进行倾向性整编和解读━━ 解决“如何阐释、利用证据素材”的问题。在需求导向作用下,通过主动预设想要证明的事实,将零散的证据素材进行充分关联和有效解读,引导受众从“看见”证据到“看懂”证据。实践证明,对证据利己性解读能力更强的一方,往往更能主导战局发展。

2022年2月27日,俄罗斯全俄国家广播电视公司记者鲁坚科在自己的社交账号发布了英国广播公司(BBC)直播首页的截图,指出BBC报道乌克兰哈尔科夫市被俄军炮击导致房屋受损,然而使用的图片却是乌克兰军队炮击顿涅茨克造成该地民房受损的照片。当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驻顿涅茨克的报道员拍摄当地被炮击的视频中,恰好有这一座受损房屋的画面,证实BBC造假。图片源自央视新闻

设计认知域作战证据的谋略性运用。证据在认知域作战的高技巧运用,必须要借助战略家的系统眼光和谋略思维来实现。谋略性运用需要把证据视为认知域作战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纳入整体战略筹划环节。依据不同场景预设证据清单 ━━ 主动制造条件来获取关键证据━━ 解决“如何从证据层面实现认知域舆论战的战略意图和作战决心”的问题。特殊条件下,甚至可以通过精巧安排,以积极主动的“创意设计”布设证据迷雾,促使敌方自揭其短、暴露弱点,做出于我有利的动作反应,消耗敌方认知能力,实现我战略意图。可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主管|国防大学政治工作部主办|国防大学政治工作部宣传处

编????辑:冀丽娜

邮????箱:gfdxwx@163.com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