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两岸贯通后,为提升市民、游客的感受度,在滨江沿线设置了许多驿站。其中,浦东段此前已设置了22座统一标识的“望江驿”,今年又在局部配套设施不足的区域新增了3座“望江亭”。浦西段则对既有的服务设施进行改造,于今年新增了9处滨江驿站。
伴随着精心的设计、管理和运营,这些城市微空间早已不再只是为人们提供方便、歇脚等简单功能的基础设施,更生发着更夺目的光彩。
被市民、游客视为打卡点的驿站究竟做对了什么?它们为城市更好地回应人民需求提供了哪些借鉴意义?未来,还有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为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记者选取了浦东段的3处望江驿进行蹲点观察。
【望江驿18号】
是日天气阴有雨。
上午10时03分,屋内2人,另有志愿者一名;屋外木椅处2人。
秋末冬初的上海,一下起雨便格外阴冷,久坐在一处,人都会哆嗦起来。看到早晨的蒙蒙细雨,志愿者顾阿姨判断:哪怕是周末,进来的人也不会多。
如她所料。当记者当天上午来到位于前滩的望江驿18号时,室内、室外都没几个人。江边风大,呼呼地刮着,顾阿姨却把门开着。她说,门是特意开的。因为疫情防控的缘故,作为室内空间的望江驿休息室严阵以待,不仅缩短了开放时间,还规定入内必须全程佩戴口罩,室内人数不能超过8人。这些新规都被打印出来贴在门口,提醒大家注意。顾阿姨觉得还不够。早上开放前15分钟,她会再喷一遍消毒水,擦一遍台面,随后让房间里“闷一闷”,等10点开门之后通风。
即便这样,屋内还是比屋外暖和许多。闫小姐和母亲本来正沿着步道走,看到驿站门开了,赶紧躲进来。没坐一会儿,闫小姐起身,翻阅起驿站内的书架上的书,挑中摄影家吴钢的《照片“故”事》。她翻开书页,兴致勃勃地和母亲一道欣赏起老照片。
闫小姐说,自己住在附近,每周都会来江边散步2—3次,走进驿站都是临时起意。走累了或是天气不好,就到最近的驿站歇歇脚,有的时候,用完卫生间便继续前行。
同一时间,屋檐下,一位年轻的父亲推着手推车上的女儿在避雨。他们没有戴口罩,向屋内张望了一眼,果断选择留在室外。顾阿姨说,疫情发生后,有些人嫌戴口罩麻烦,就不进来了。还有人想要坐下吃水果和零食,也会自觉地坐在外面,吃完会把垃圾收走,扔进垃圾箱。一整个上午,记者没有看到一个人不戴口罩入内或是在室内吃东西。
和其他驿站一样,入口处的办公桌上,“救命神器”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和小药箱都是标配。这里的AED配备至今还没有使用过,小药箱被打开的频率则高得多。骑车、跑步时不小心磕了碰了,人们第一时间便去驿站找志愿者帮忙处理。酒精、纱布、创可贴等常备物资用起来很快。有时,申请统一下发的物资还没来得及下来,志愿者就自掏腰包从家里带过来放着。“这些东西不能缺,万一人家急着用呢!”顾阿姨说。
在这里做志愿者一年多,每次值班都要从上午一直守到晚上8点驿站关门,午饭吃自家带来的盒饭,晚上有时吃个水果“混混过去”,顾阿姨说,不觉得累。不管是照看与家人走丢了的小男孩并为他联系家长,还是给被家人留在驿站里几乎一整天的老人倒杯热水、陪他们聊聊天,顾阿姨觉得都是举手之劳。“我话比较多,经常来玩的人互相熟悉了,就叫我‘顾站长’。”说到这个称谓,顾阿姨自豪地笑了。
但令她烦恼的是,有时候一些忙志愿者也帮不上。比如充电。驿站内的充电插口有限,且主要是为内部设备预留,无法提供给更多人使用。望江驿18号也没有共享充电宝,这点受到不少游客诟病。再比如纸巾。卫生间的纸筒空了,有人过来“求援助”,但志愿者的纸巾也不够用,旁边的自动售货机也没有贩卖纸巾。要方便时,不够方便。
【望江驿8号】
是日多云。
中午12时40分,屋内5人;屋外木椅处2人。
遇见傅阿伯的时候,他正驾驶着代步车,慢悠悠地在望江驿8号前捡落叶。微风吹过,片片梧桐叶、银杏叶、枫叶飘落下来,金黄色、红色装点了草坪和地面,傅阿伯觉得,“挺好看的”。
看他腿脚不方便,记者忙上前帮他一起捡。傅阿伯很健谈,说自己住在菊园,离这儿不远。早年在工厂受了腿伤,自此出行都要靠代步车。看到这天格外晴朗,他便决定“放下股票”,出来秋游。
他说,从家开到江边,一路畅行无阻,就是进驿站参观的时候,代步车不知道停在哪里,只好在步道上靠一靠,人再爬上台阶走进去。听到这里,记者立马告诉他,每个驿站其实都有通向卫生间和休息室的无障碍通道,旁边还有可以暂时停放代步车的空间。等随记者绕到驿站背面时,傅阿伯才恍然大悟。
不同驿站所在地的具体情况不同,出于景观视线的考虑,每个驿站的朝向不太一样。望江驿8号位于草坡高处,正面对着江,无障碍通道则“躲”到了背面,只有从较窄的骑行道经过才能看见。傅阿伯提议,有些驿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张贴指引或是请志愿者和保洁人员多留心,让不熟悉驿站的人也能切实用到这份便利。
告别傅阿伯,记者进入休息室。一走进去,便不由得放慢、放轻脚步,只因有位女士正靠在沙发上闭目休息。在她旁边,两位年轻女孩各占据了一个单人沙发,一人在看手机,另一人找了本书架上的书翻阅。两米之外,还有两位男士坐着休息。
询问下来,其中两位年轻女孩和一位男士都是在附近上班的白领。正值午休时间,他们或独自、或结伴散步到这里。进入休息室后,他们不约而同地注意到这个空间的温馨布置。原来,这个驿站还是由浦东新区妇联参与运营的“家庭会客厅”。
西面由两个儿童书架和一些桌椅组成了亲子阅读和活动空间“驿鹿阅读角”,装扮了一些童趣装饰。小读者可以在此阅读,也可以捐赠图书,随后可获得专属阅读存折,参与读书活动。东面书架的醒目处放着当月的活动排片表。记者采访当天,这里正在举办“上海最美家风抗疫家书展”,展示了赴武汉一线抗疫的医护人员写给孩子的书信。抬头看向天花板,上面的空间也不浪费,千纸鹤与摘取的家书片段组合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吊饰。
午后,走进来的人无一例外都会站在家书展示柜前欣赏一会儿再坐下休息。也有人出于好奇,想知道里面五颜六色的到底装扮了些什么,专程进来看。
另一边,望江驿8号休息室和卫生间中间的走道空间不大,提供的服务却不少。贩卖饮料的自动售货机、提供共享充电宝租借的机器、共享雨伞漂流机,以及提供冷水和温水的自动饮水机一字排开,受到众人好评。一位专程骑着共享单车来到驿站借充电宝的白领坦率地表示,手机没电是当代都市人群的一“急”,希望驿站能够普及这样的租赁服务。
【望江驿3号】
是日天气晴朗。
下午3时15分,屋内6人,另有志愿者一名;屋外木椅处5人。
差一点,记者没能进到望江驿3号。
疫情期间限定室内不超过8人,记者推门而入时,志愿者任小姐一边起身查验随申码,一边数了数屋内现有人数。算上记者,正好8个人。
名扬在外的望江驿3号,有个好听的名字“遇见”。自2018年起,这里就华丽转身为主题望江驿之一,成为由东方财经·浦东频道全力打造的全媒体文化会客厅。白天,它是一个城市书房。和其他驿站相比,这里的藏书量更多,内容也更丰富。来自两院院士、高校学者、资深出版人的推荐书目占据了醒目位置,文化、历史、科技、生活方式类的书籍将剩余的书架空间塞得满满当当,就连屋内的3张圆桌上也摆了一个推荐书目小架子。
但它又不只是一个书房。舒适的沙发和桌椅,与室内环境相得益彰的绿色植物,炫酷的几把吉他,还有各式各样的小摆件,将这里装点得格外洋气。也因为此,“遇见”的人气非常旺盛。志愿者任小姐告诉记者,疫情之前,这里每天从早到晚每把椅子几乎都是“爆满”,疫情之后限制人数,一天也有七八十人次来到这里。“还有几个‘熟面孔’,几乎天天来,一待就是一整天。”
为了满足市民、游客的打卡热情,“遇见”还特地开发了一些特色印章。人们可以将这些刻有“遇见望江驿”“侬好”“摇啊摇,摇到外婆桥”“Love Shanghai Pudong”等字样和陆家嘴天际线图案的印章,敲在纪念册上或是明信片上,寄给家人和朋友。驿站内就有一个特别设置的小邮筒。
夜晚,“遇见”更加亮眼,时不时邀请文化名人、跨界精英和“老上海”们,推出直播访谈节目。陆家嘴原住民、新家园社区治理中心理事长陈珏,陆家嘴集团档案馆主任赵解平,今年都曾作为嘉宾,参加了直播访谈。
陈珏表示,在江边的玻璃房子里接受采访,“感受不一般”。“我们在里面聊,外面的人都非常好奇,透过窗往里看。整个空间和采访的形式都给人特别的亲近感。”赵解平的心情更加澎湃。在陆家嘴工作多年的他,见证了浦东滨江的点滴变化。看见沿岸的一座座驿站,作为摄影爱好者的他更是忍不住一次次拿起相机,将镜头对准它们。
屋内精彩纷呈,屋外也聚拢了不少人气。采访的那天下午,记者看到屋檐下,朝西的一排木椅上坐着5个人,阳光洒满他们全身。一起来的家人紧挨着坐,陌生人之间则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是疫情带给人们的新习惯,也得益于木椅足够长。
其中,跟随儿子一同来到上海定居的魏先生夫妇是滨江的常客。这天下午,夫妻俩一同出来锻炼。魏先生喜欢骑车,太太只愿意走路,他便独自往前骑行后折返,两人约好“3号见”。他们休息了一会儿,拿出自带的保温杯喝了几口水,便离开了。
没过多久,记者也急忙起身。西晒的威力不可小觑,才短短二十来分钟,脸已经晒得通红。看到记者离座,马上有人“替补”。毕竟,阳光正好,照暖人心。
大家来点评
网友“在涅贵不淄”
打分★★★
“作为一个夜跑爱好者,望江驿的出现是一大利好消息。幽暗的晚上,这里亮着温暖的光,好像在守候着来来去去的人们。除了公厕这样的‘必备技能’,这里还有直饮水提供,非常方便!”
网友“lisa_zhang0623”
打分★★★★
“疫情期间也不能天天宅在家中,需要一定的健身运动,增强抵抗力!骑车莫过于最好的选择。小木屋18号是小伙伴们的聚集地,平日里可以在这里喝水,也有自动售货机可以买饮料,小木屋内可以休息,还有书看。”
网友“julia_j”
打分★★★★★
“闲来无事瞎逛,看到滨江有人跳广场舞,谁知发现了‘新大陆’。望江驿7号规模不大但服务齐全,室内室外都有椅子供游客休息。看到一张志愿者的签到表,要向志愿者们致敬!望江驿7号必定有它的‘兄弟姐妹’,有机会要去寻访一下。”
网友“木金铁”
打分★★★★★
“温暖的木色,房檐伸展,坐在木凳上,看风吹树梢,真是语言无法描绘的美。堂前鲜花绿草,一条自行车道延伸左右。给设计和卫生管理点赞。”
(文字摘取自大众点评网)
志愿者说
顾阿姨:
在这里做志愿者帮助他人很有成就感,但我也想对一些市民游客表示,公共场所需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请不要把志愿者当成“服务员”呼来喝去。如果做出影响他人的举动,提醒无果,只能请你们离开。
任小姐:
出于疫情防控需要,最近几个月,进入驿站的人员必须全程佩戴口罩。大多数人都很配合,但也有少部分人质疑,我们为什么不能和有些公共场所一样“通融”一下。戴口罩不是一个死板的规定,而是为了大家的健康安全着想。这一点,我认为不能“通融”。
来源:作者:吴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