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放榜,几家欢喜几家愁成绩好的孩子没考好失落自责无法自拔面对自身的懊悔,家长的脸色老师的“失望”周围人带着攀比的“关心”心态简直要崩了……
有的孩子,超常发挥,
狂喜到无法控制,
又进入另一个“极端”
……
接下来,
又要面对填志愿等未来人生规划
家长孩子意见出现分歧怎么办?
家长和孩子要如何处理好
人生特殊时期的心理状态?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神经心理科专家王晶来支招
5问5答
帮考生和家长
度过人生大考后的心理难关
↓↓↓
01成绩好的孩子没考好,怎么劝?
答典型的考生心态有:◎我很不甘心,我做过的题流过的泪,算什么?◎考不好,我的人生就完蛋了吗?◎爸妈都沉默了,肯定对我失望透顶,我对不起他们!◎成绩比我差的人都比我考得好,凭什么!首先家长要了解,后高考心理期常见的心理状态包括悲观绝望、自责自卑、亢奋放纵、空虚焦虑等。平时成绩好的孩子没考好,更容易集中出现前两种情况,原因主要是孩子对自己的期望值太高,比如冲着985名校去的,看排名可能只够211,虽然在旁人看来已经很厉害了,但自己过不去。
建议家长
01家长要接纳结果,自己先保持淡定,不要喝闷酒,不要表现得一样不开心,家庭成员之间不要相互指责,父母的情绪会影响孩子。02上大学后,孩子将离开父母,家长应珍惜亲子相处的时光,借此机会,和孩子深聊一回,告诉他,父母是坚强的后盾。03接纳孩子的情绪,肯定孩子的辛苦付出。你可以对他说,你的辛苦爸妈都看在眼里,努力拼搏的人都值得肯定。高考只是人生之路的一部分,一次考得不理想也不是人生的全部,不要凭当下的一个分数来衡量。你做过的题,流过的泪,塑造了你的拼搏精神,这是高考留给你的财富,如果你把这种拼搏精神贯穿到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抓住机遇,未来一定更好。04引导孩子,以后做具体的事情(如考研、读博)来“翻盘”,真正从高考的失利里走出来,沉浸在这个情绪里没有用。05对于不甘心别人比自己考得好的孩子,可以告诉他,别比别人,比自己。这次你只是做错了题,而不是错了整个人生。你的能力摆在这里,相信未来。
提醒家长
不要再对孩子说“你要是再多考XX分,就能上了”这类安慰,这反而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确实没考好,让大家失望。观察孩子是否有异常状态,比如若孩子平时不睡懒觉,放榜一周后天天睡懒觉,要引起重视,是否存在意志消沉,及时给予疏导。如果孩子只想独处,可以给予尊重,让他安静独处一会,但是要关注他的安全。
02孩子超常发挥欣喜若狂,可以不管他,让他尽情玩乐吗?
答有家长认为孩子都这么辛苦,考这么好了,应该让他尽情地“放飞自我”,什么都不管。其实,这属于亢奋放纵心理,孩子可能会通宵网聊、玩游戏或是外出游玩,这时要特别注意不要让他染上不良习惯,比如沉迷网络、乱花钱,以免误入歧途。
建议家长01肯定和提醒:祝贺你考得好,但这也是阶段性的成绩,还是要为未来大学生活作准备。02帮助他提高生活技能,比如学车、学一门外语等,不能只找乐子。03给予适度的奖励(勿过度用大量的金钱),如帮他完成“愿望清单”,比如去一个梦想中的地方旅行。
03孩子查分后空虚焦虑,无所事事,也不出去玩,怎么办?答
孩子考前一直过着天天复习的紧张生活,只有高考一个目标,分数查到后,代表这个阶段已结束,有了交待,那么顿时失去目标,会使得生活动力不足。
建议家长告诉孩子,高考是终点也是起点,人生还有更多比高考重要的节点和事情;转移孩子注意力,帮他制定一些具体的小目标、小计划。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孩子,要趁早帮助他进入填志愿的角色,规划一下未来的人生路线。
04填志愿时家长和孩子意见有冲突,怎么办?答填志愿的冲突往往在于专业和上学地点,有的孩子偏喜欢家长眼中的“冷门专业”,有的孩子想去外地读书而家长希望留在本地……其实,填志愿的前提应该是尊重孩子,以孩子为主导,家长和孩子都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家长有人生阅历,孩子可以听取建议,而家长也要理解孩子的个人喜好。不少家长喜欢说“我这是为你好”,但是,这是他的人生,他的选择,家长终究没有办法完全替他决定。真正的为孩子好,是和孩子有明确的边界感,给他空间和时间成长,让他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让他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尊重。
建议家长建议冷静思考,在现有条件下,围绕孩子“想做什么(兴趣方向),能做什么(现有的综合条件,包括分数、家庭环境等)”来选择学校、专业。
05没考好,对待周围人的“闲言碎语”家长怎样帮孩子应对?
答考前,对好学生而言,不少老师、亲戚、熟人对孩子有很高的期待,没考好,孩子可能觉得辜负了大家的期望。家长可以对孩子说成绩是你自己的,不是一个对其他人要有交待的事情。家长要卸掉孩子的压力,当周围人(尤其是带着攀比心时)当着孩子面问怎么没考好,不要顺着话说“是啊,他考得差怎么办呢”“考不好怎么回事你问他去啊”,可以试着换成“我作为家长,我觉得他能坚持考完就很了不起!接下来我们会好好规划,以后会好起来的。”
【写给未来的考生家长】
一个现象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出,往往在高中就有苗头
人生的考试很多,从小升初到中高考,孩子一直在学习的压力中前行,前面的阶段如果压迫得太狠,高中时“风平浪静”,考上了大学反而容易出问题。为什么大学生很多出现心理问题?很多来神经心理科咨询的孩子自述在高中阶段就发现自己可能有心理问题,但是由于不停地学习,根本“没有时间悲伤”,那么到了大学阶段,进入了“小社会”,心智还未健全,这些压抑已久的问题就可能暴发。
从根本上解决大考焦虑——尽早改变对考试的不良认知
高考是什么?人生的大考又是什么?对事物的心态,取决于我们对它的认知。减少对考试的焦虑,作为父母,应该在孩子上学时起尽早引导孩子认知:考试分数不是最重要的,能力和成绩不挂钩。学习不是为了一两次考试,它是终生的事情,不要因一次失败就放弃自己。考得好想放飞自我时,要知道,一次考得好,也不代表成功,要总结经验,以后取得更好的成绩。成长的一生,终究还是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努力的姿态,无论走哪条路都是可以的。有了这个基本认知,那么家长在关注学习时,更要关注、促进孩子的心理发育,关注他的心理状态,包括是否能承受住打击,是否能独立思考,是否有自律的习惯等等。结束了高考这段旅程,孩子的心理到底有没有达到大学生(18岁成人)的水平,能否适应对分数没有那么看重的大学阶段。成熟的心智是我们最强大的武器。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遭遇挫折时,自己也想得开。
【写给所有孩子】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在灰暗的日子中,不要让冷酷的命运窃喜;命运既然来凌辱我们,就应该用处之泰然的态度予以报复。——莎士比亚高考只是人生之路的一部分,并非全部,要好好享受人生,才能看到未来更美好的风景。考场很小,世界很大。昨日不可追,来日尤可为。保持努力,心怀希望,热爱生活,未来属于内心强大的奋斗者。
本期封面:
来源: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编辑:吴良慧
责编:邓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