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这样一段话:据说是弘一法师讲过的,欲成大树,莫与草争,将军有剑,不斩草蝇,强者互帮,弱者互撕。
还有其他的版本:欲成大树,莫于草争,欲为苍鹰,莫与鸟争,欲为强者,与世无争。
我不清楚到底是不是弘一法师讲过的,反正大家谈到格局,总免不了引用类似这段话的说法。还有些意见领袖(KOL),举出更加形象的比喻:
你站在一楼的时候,满耳听到的是嘈杂噪音;
你正在三楼往下看,看到的的都是鸡毛蒜皮;
你站在10楼上,你眼前的风景有着诸多不同;
你在100层楼往下看,看到的芸芸众生都是小蚂蚁;
你就能感受到了“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那份想象;
你站得有多高?看得有多远,就能感受到多辽阔壮丽的世界。
类似话你可以听到很多,格局就是这么来的。
有格局的人生,视野和眼界,以及气度和胸怀,大不相同。
具备较高的思维层次,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不被琐碎细节所困扰。
有明确的价值观和长远的目标,不为一时的得失所动摇,能够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
而且有格局的人更能体会他人的难处,能够理解他人的立场和需求;他还能洞悉世界的纷繁复杂:时刻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可见,有格局的人生,体验更加丰富多彩。
但是,很多奔波劳碌的打工人一听到老板讲格局,面色总是难以形容。
员工反感老板谈论“格局”归纳起来,无非是这几种原因:
感受脱离实际:
当员工面临具体的工作压力、薪酬待遇不公平、工作环境不佳等问题时,如果老板只是一味强调要有大格局,忽视了员工的实际困难和需求,这可能会让员工感觉老板在空谈理论,不接地气,缺乏对员工现状的理解和同情。
很有责任转移的嫌疑:
有时候,老板提到“格局”可能被员工解读为一种变相的责任推卸,即要求员工不应过多关注眼前的利益得失,而应着眼于长远发展,但这可能被看作是回避解决当下问题的一种方式,让员工感觉自己的合理诉求被忽视。
空头支票开多了,效用递减:
光说不练假把式,如果老板只是嘴上讲格局,却没有具体的措施来改善员工的工作条件、提供成长机会或是公平的回报机制,那么这样的谈话就显得空洞无物,难以赢得员工的信任和共鸣。
在讨论“格局”的时候,如果老板的表达方式显得高高在上,缺乏平等和尊重,可能会让员工感到被说教或是贬低,从而产生反感情绪。
误解与期望错位:
员工可能将“格局”一词理解为要求自己牺牲个人利益以满足公司或老板的需求,而没有意识到这本应是一种双赢或多赢的思维方式。这种误解导致员工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认可和补偿。
因此,老板在谈论“格局”时,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具体措施解决员工的实际问题,同时确保沟通方式的平等和尊重,展现诚意,并通过实际行动证明公司对员工成长和福祉的重视,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员工的理解和支持。
格局是相互的,沟通是日常的。孙子兵法里有“上下同欲者胜”。我想任正非,不会有很多时间,对华为的员工大谈格局。
论语里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任正非、曹德旺、于东来,之所以受人尊敬,就在于他们的格局,大家都能感受得到。
周日休息的一点感慨,不知道您是否认同,祝各位朋友生活愉快,工作顺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