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选拔官吏的过程中,科举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环,庶民百姓、达官显贵皆认同:“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一说法。
尤其在封建时期,学子们都以考状元为目标,因为状元象征着最高的学问和才华。在古人看来,考上状元后便可跻身官宦、平步青云。不仅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还能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
这让人不禁产生了好奇,古代如果考中状元能当多大的官?要通过多少门考试才能考中状元呢?这些考试所考的内容有什么?
我们首先要知道,古代一共分为两种选拔人才制度,一种是为舞文弄墨的文人设定的,一种则是为舞枪弄棒的武夫设定的。接下来便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科举制度到底有多难吧!
据历史资料表示,乾隆五十四年会试考试共有4亿人参加,其中仅有96人通过。据统计,能够成为状元的概率大约在五十万分之一,可见考中状元的概率有多低,其难度有多大。
不同时期对于考试人群的要求各不相同,在周朝,所采用的制度是“乡举里选”,是由族长来挑选本乡土的贤士,而这些贤士大多都是统治集团家族的成员,下层人士是没有机会的。
随着时间的演变,在春秋时期开始破格任用下层人士,但这些下层人士并不是没有门路的布衣平民,只是不是贵族的下层人士,还是有一定门槛的。
在汉朝、魏晋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这一现象依然存在,直到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在设立五经馆时曾明确提出不论门第出身,这才给寒门士子一条出路,无数寒门士子都开始投馆就学,想要考取功名,成为人中龙凤,那么,如果足够优秀考中状元能做多大的官呢?
我们以清朝为例,在殿试结束后状元任翰林院修撰,官阶相当于6~7品。大家应该对翰林院这一机构并不陌生,翰林院是为国家储才机关,深受统治者的重视。状元难道终其一生只能担任翰林院修撰吗?
实则不然,虽然状元和三甲进士都可以外派做官,但状元的升迁速度和三甲进士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毕竟,状元是由皇上钦点的。
乾隆二年,江苏金坛人于敏中考中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乾隆九年,于敏中升为从四品的翰林院侍读。乾隆十九年于敏中升为正二品兵部侍郎。
同为乾隆二年的考生,重庆人周煌以二甲第四十六名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乾隆四年,周煌任散馆授编修。乾隆六年,周煌任山东乡试副考官。乾隆二十年,周煌任正六品右春坊右中允。直到乾隆三十二年,周煌才任正二品兵部侍郎。
同一年得中功名的举人,于敏中只用了17年就坐上了兵部侍郎的位置,周煌却用了30年,纵观两人的履历,于敏中顺风顺水,周煌却历经坎坷,进士凡事都需要亲力亲为,可状元只需要做学问就足够了。
这也是为什么无数学子拼了命也想考中状元的原因,接下来便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科举考试有几门,分别考什么吧!
科举考试和现如今的高考大有不同,是直接面向国家机构的考试,是统治者为国家挑选人才最直接的一种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能够通过考试的人才能决定国家的发展和命运。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达到鼎盛时期。隋朝至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共推行了1300多年之久。以明清科举考试为例,科举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只有在这几门考试中过关斩将,才能立足于朝堂。
我们先从童试说起。在民间,童试又被称为考秀才,是科举制度中最底层的一级考试,但这并不属于正式科举考试,是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参加的一场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非本州县的童生不得报考本州县的童试。除此以外,童生本身无刑伤过犯,父祖三代都不能有污点,才能有资格报名。
童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县试、府试和院试,考试地点设在在县、府、州,一般来说院试会在三年内举行两次,院试合格后称秀才,就能正式参加科举考试了。
在成为秀才以后,见官不用跪,受审不用刑,免税免徭役,但秀才并不是官,想要成为官必须要考取举人,所要参加的考试便是乡试。
乡试又称“秋闱”,只要是获得秀才身份的不管是府、州、县学生员、监生、贡生均可参加。每三年一次,主考官由皇帝委派,乡试试场设在各省省城。
参试名额与中举名额的比例大概为三十比一,意思就是三十名参试者中就会有一名举人。在明清科举中,乡试是最重要也最艰巨的一关。要想做大官的话还需要继续考,要进行会试。
会试称“春闱”,参加会试者均为乡试录取的举人。每三年一次,考场设在礼部,会试分三场进行,录取时间为二月二十七日,发榜时间为二月二十八日。
通过会试的参试者通常被称为贡士,贡士才有资格参加殿试考试,殿试考试是科举考试中最高级别的考试,也是科举考试中最难考的一科。主考官为皇帝,读卷官需要将试卷根据作答情况分为一、二、三甲。
在一甲中,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则是探花,这三名进士会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等清要之职,其他进士还需要再进行一次馆选或朝考。
不同朝代所考的科目不同,这也侧面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人才需求。不过四书五经还是惯考的,在所有朝代中最难的莫过于清代的八股文。所论述的内容必须要根据宋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作为依据,不允许自己发挥。
对八股文的字数也有一定的要求,清代乡试、会试的八股文字数最多不能超过700字,在统治者看来,能在这种严格的范围和条件下脱颖而出的,才是真正的人才。
虽然古代科举录取率不高,可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科举是唯一的出路,没有比科举更好的选择了。除了有专门针对文人的科举考试,还有针对武人的科举考试,那么,武举具体考哪些内容呢?武举是不是比文举简单?
武举创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武则天认为文武并重的制度不仅能为有勇有谋的人才提供机会,还能为朝廷增添军事力量,在此背景下,武举制度应运而生。不可否认的是,武举制度的诞生,为唐朝的光辉历史繁盛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水浒传中,九纹龙史进的父亲史太公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知使了多少钱财,投师父教他”自古以来,习武之人大多家境富裕,只有名门望族的子弟才有能力去参加武举。
武举考试共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唐代武举主要通过乡贡的渠道来举荐,参加武举省试的考生,需要向兵部报告自己年龄、籍贯、家世、考科成绩等信息。
唐代考试内容共分为两部分,首先需要看考生对于骑射以及武器运用的熟练程度,考试项目分别是长垛、马枪、翘关、擎重等,其次便是考生的体力、身材、体能身体素质,考试项目为负重、翘关、步射、言语、才貌等。
当考生结束后按成绩分为及第和落第,落第者即被淘汰,及第者则可以参加省试,通过省试后则拥有授官的资格,称为“告身”。
但唐代的武举在当时并不受重视,武举人的地位比文举人要低的多,这也使有才能的武人无法得到重用,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填补大量武官的空缺,便开始重视、发展武举考试。
宋代政府会为远道赴京赶考的贡士提供旅费补助,这使得平民子弟有了更多的机会,在考试科目上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宋代更重视军事理论的学习与考核,将武艺考试等级分为优等、次优、次等、末,并取消了才貌、翘关等考试项目,增加了兵书策议等程文考试内容,程文的考试范围是兵书七书,和文举的题量大致相似。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还设立了武学,这是一个专门管理武学的机构,这种制度为选拔和培养武学人才贡献了很大的力量,也对后代武举制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明代相较于唐代、宋代各方面完善了很多,甚至还颁布了《武举法》。在《武举法》中特意强调“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这凸显了明朝统治者初期重文轻武的思想。这也导致一些武艺高超的人才名落孙山,直到清代,武举制度才彻底得到了完善。
总的来说,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的产物,是维持传统中国的社会自治与调节阶层流动的重要标志,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有其局限性和缺陷,与此同时,也有其先进性和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