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由来相当久远,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唐人张守节说:“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秦宪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677年—公元前676年在位)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汉书·郊祀志注》中又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
可见,“三伏天”之说,是从久远的历史中一步步走来的,它承载着我国丰厚的文化积淀和自然人文。
1,因为一年当中小暑和大暑之间天气是最潮湿最热的时候,所以说称为伏天。
2,平常也称为三伏天,初伏,中伏,末伏,气温高,天气闷热,潮湿度大,而且昼长夜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