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火出了圈。
有多火?馆长王江讲过一件事情,去年12月,刚开馆那几天,正好赶上雨雪天气,观众进进出出,为了保持展厅干净,保洁员不停拖地,一天下来走了两万多步,其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即便是非节假日,如果不提前预约,当天预约,基本是“已满”——当然,人性化的北齐壁画博物馆每天为大包小包的外地游客预留了一二百张线下票。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展厅局部。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依托“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北齐徐显秀墓原址而建,山西境内出土的其他北朝壁画,太原娄叡墓、忻州九原岗墓、朔州水泉梁墓壁画等均在此集中展示。
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观展照片。网友提供
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观展照片。网友提供
社交媒体上,网友从不吝啬分享对它的喜爱,用各种探馆视频和文艺范儿十足的照片给大家“种草”。而在线下,人们从北京,从福建,甚至从国外,跨越山海来到这里,一睹千年壁画的风采。
这座博物馆为什么这么火?记者再次来到馆里,寻找答案。
艺术之美:代表了北朝时期绘画最高水平
在说徐显秀墓壁画前,有必要了解一下北齐是一个怎样的王朝?太原(古称“晋阳”)在北齐是怎样的存在?
北齐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政权之一,而晋阳是北齐王朝的陪都。那时候,晋阳地区商贸往来频繁,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在此交流汇聚。
观众在展厅参观。王帆 摄
北齐只存在了28年,但是却留下了绚烂的壁画艺术。山西现存北齐墓葬壁画在全国首屈一指,尤以徐显秀墓为代表。
从发现至今,20多年来徐显秀墓一直备受关注。墓主人徐显秀生前为北齐太尉、武安王,是一个戎马一生的大将军。墓室保存壁画300余平方米,壁画彩绘各类人物超200个,其面积之大、绘画水平之高、保存之完好,较为罕见,生动再现了北齐时期独特的社会风貌和生活场景。
挖掘阶段,徐显秀墓葬全景。
2000年12月,徐显秀墓在太原市王家峰村的一处梨园里被发现。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文博研究员常一民是第一个看到壁画的人。时隔20多年,他仍记得初见壁画时的震撼,他表示从未见过颜色如此鲜艳、保存如此完好的北朝壁画。
此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太原市考古研究所立即联合成立王家峰北朝壁画墓考古队,实施抢救性发掘,常一民担任领队。
最初被雨水冲出的壁画。
草木根系夹在填土和壁画间。
徐显秀墓墓室壁画保存较为完好,复杂的是墓道壁画的清理加固。画师在厚度仅1毫米的白灰层上直接作画,几乎没有地仗层,稍有不慎便破碎脱落。再加上草木根系、昆虫洞穴破坏和地表水侵蚀,墓道壁画的保存情况很差。
考古队邀请国内文保专家反复试验总结,终于敲定方案:先用软竹签一点点抠掉杂草,再用小号注射器将黏结剂注入灰皮下,每次一个指甲盖大小,之后垫着脱脂棉轻压,直到恢复黏结。
徐显秀墓北壁《宴饮图》。
经过近两年时间的田野发掘,徐显秀墓壁画重见天日。从墓道,经过过洞、天井、甬道到墓室,满壁施画,浑然一体。其中,墓道壁画描绘的是一支四神兽引导的仪仗队。墓室壁画分别为北壁《宴饮图》、西壁《墓主出行图》和东壁《墓主夫人出行图》,气势恢宏。
徐显秀墓壁画艺术价值较高,画家采用铁线勾勒和晕染技法,线条疏密有致,完全符合古代文献中描绘的“简易标美”的疏体风格。壁画集中反映了晋阳地区北齐社会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汇融合,是体现中华多元一体文明的绚丽瑰宝。
2002年,北齐徐显秀墓的考古发掘获得中国考古界最高奖田野考古奖三等奖。太原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获得“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审专家组称其壁画为“中国美术史上的杰作,代表了当时绘画的最高水平”。
独一无二:克服原址保护的重重困难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最独特之处在于建在徐显秀墓原址之上。
20多年来,徐显秀墓的原址保护经过了发掘保护、修复保护、环境控制性保护、建馆保护4个阶段。从发掘开始,考古队坚持保护第一,为原址保护创造了基础条件。
在遗址厅,透过玻璃,徐显秀墓墓道、过洞、甬道,清晰可见。王帆 摄
在墓道壁画清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将其划分成100×80平方厘米的工作面,把前后状况拍摄记录下来,不断总结经验。为找到最合适的修复材料、配方和工艺,进行了数十次理化实验。
田野考古工作结束后,是选择揭取搬迁易地保护,还是选择原址保护,业内观点不一。从国内看,20世纪70年代以前发掘的墓室壁画一般采取揭取搬迁易地保护、墓葬封存回填的方法,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探索原址保护。而国际上,也有原址保护失败的案例。
徐显秀墓墓道壁画。
徐显秀墓原址保护难度很大,由于壁画地仗层薄,完整揭取的可能性更小。经过充分论证,国家文物局决定还是原址保护。
墓葬发掘以后微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墓室沉降失稳,壁画出现空鼓、酥碱、起甲等多种病害,甚至有局部脱落的风险。2007年开始,徐显秀墓进入修复保护阶段。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开展了近两年的保护工程,解决了墓葬结构失稳坍塌隐患,修复各类病害壁画650余平方米,搭建了封闭性更好的钢结构保护棚,总结出一套保护程序和技术方法。该工程也荣获“2012年度全国十佳文物维修工程”。
在遗址厅,徐显秀墓封土堆保存完好。
一次工程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要从根源上保护,必须稳定墓葬赋存环境。徐显秀墓采取了一系列环境控制方法。比如,墓葬遗址外围直径50米范围内恢复原生态植被,构建完善的直排水体系,封土堆周边铺设膨润土防水毯,利用盗洞增加抽排风设备。这些措施可以减缓外界环境变化对墓室微环境影响,稳定墓室温度、湿度。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全景图。
2020年,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启动建设。施工过程严格遵照最小干预原则,每一步都有专项方案,保证文物安全。墓葬周边要建设止水帷幕,需要139根桩,每根18米深,为减少震动,全是人工挖孔。博物馆建成后,恒温恒湿,内设59个传感器实时监测。
徐显秀墓原址保护是中国考古遗址保护利用的一个典型案例,也是对文物考古活化利用的有益尝试。相信观众在视听享受之余可以体会到文博人的辛苦付出。
王江坦言,壁画保护任重道远,在后期开放展览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与监测。
体验感极佳:营造“人在画中游”的奇妙之旅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稍显小众的博物馆。但是,就算对北朝的历史和壁画不是那么了解,沉浸式的观展体验也一定让你想在馆里多逛一会儿。
整个展馆3800余平方米,分为壁画厅、遗址厅、临展厅3个空间。博物馆结合壁画原件、数字化展项、互动游戏等多种展陈手段,运用3D、AR、VR等数字技术,打造了多个沉浸式体验场景,营造“人在画中游”的奇妙之旅。
徐显秀墓北壁壁画《宴饮图》互动投影墙。王帆 摄
步入展厅,光影流动间便“跌”入一个神秘的壁画世界。
徐显秀墓北壁壁画《宴饮图》被搬上互动投影墙,拨动琵琶弦,便可与乐伎共奏一曲。抬头看,穹隆顶式环幕动画声光电一体,忻州九原岗墓壁画《升天图》动了起来,状如天马、口食虎豹的驳,努睛露齿、持槌击连鼓的雷公,赤身骑龙、倒水泛洒的雨师等等,共同绘出一幅奇景。
穹窿顶式环幕动画屏下,观众在拍照。王帆 摄
在“元宇宙博物馆”,戴上VR设备,转动手柄,站在原地就能“逛”遍博物馆,甚至可以“拿”起展柜里的文物,近距离观赏。
遗址厅是博物馆重头戏。透过玻璃,墓道、过洞、甬道清晰可见。站在墓葬封土堆旁,戴上4K分辨率的VR眼镜,只见威武的仪仗分列两边,乐伎奏响激昂胡乐,徐显秀夫妇身着华服举杯宴饮,气氛热烈。置身其间,北齐生活仿佛可触可感。
观众在体验墓室漫游VR项目。王帆 摄
徐显秀墓从发现那一刻起就自带光环,能担任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馆长,王江常常觉得荣幸,也深感责任重大。开馆以来,热度不减,各种采访不断,王江也几乎没休息过。他说,他像对待家一样在守护博物馆,其实这何尝不是所有文博爱好者共同的精神家园呢?
太原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目前已建成各类博物馆101座。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这个春天,期待能在博物馆相遇。
“金台观晋”是人民日报社山西分社着力打造的新媒体品牌专栏。我们努力以人民日报的大格局观察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布局,努力呈现一个真实客观的山西。
统筹:何勇
本期策划:何勇
文字: 付明丽
图片来源:除标注外,均由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提供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山西频道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