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睡桥下玩王者荣耀”,到“游戏回馈机制”在学习上的应用

从“睡桥下玩王者荣耀”,到“游戏回馈机制”在学习上的应用

首页休闲益智王者消方块更新时间:2024-04-26

著名思想家迪斯累里说:“重要的事情并非重要到不能再重要;不重要的事情也并非就像看上去那么不重要。”

是不是听上去太绕口了?其实这句话的核心含义在于:事情的重要与否,取决于个人。

昨天看到一则令人吃惊的新闻。有个年轻男子下夜班后带上被子,来到桥下铺盖。他的目的很简单,就为王者荣耀。桥下没人打扰,他也不会打扰别人,可以玩累了就睡,睡醒了再玩。

对于这个年轻人来说,游戏就是最重要的事情。

事实上,对游戏走火入魔的人做出什么样的举动我们都已经见怪不怪了。中小学生因为玩游戏出问题的也不少。成绩一落千丈是常事,更有人辍学不归,有人离家出走,有人负气跳楼。

心理学家荣格则说:“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根本是不重要的,说到底最重要的乃是个人的生命,因为生命创造一切。”

认为游戏这样的“重大事件”比生命还重要,是一种心理迷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走火入魔、如痴成瘾。

游戏VS学习,水火两重天

我们常常设想,如果把游戏瘾迁移到学习上,把玩游戏的专注与投入用在求知上,该收获多大的进步!

但这几乎是天方夜谭。从学习转向游戏很轻松,但从游戏转向学习尤其难。因为游戏和学习属于两个世界的事物,它们俩三观不合,基本上找不到共同点。

关于中小学生们为什么对游戏上瘾,这样的分析文章已经太多,就不再赘述。我们在几个重要的尺度上把游戏和学习进行比较。

当下社会竞争压力很大,生活节奏快,遁入虚拟世界是很多人的放松方式之一。游戏里的内容光怪陆离,轻松随意。在这里人们可以逃避现实,可以进行角色置换和替代体验,可以一日万里,一夜千年,可以推倒重来。

与之相比,学习既耗神又烧脑,还很辛苦,有看不完的书,做不完的作业。学生们每天的生活都围绕着学习进行,所有的娱乐、休闲、放松都是调味佐料、花边点缀。

在游戏世界里,只要你有足够的实力,个人就是绝对的主宰,我的地盘我做主,我命由我不由天。

学习这件事,尽管是学生自己在执行,但它归属于整个家庭的建设体系。你需要接受标准化的义务教育,你要受到老师和家长的监管,你必须遵从各种清规戒律,你只能在有限的权利范围内行事。

尽管你认为自己长大了,需要独立的空间和思考的自由,但如果你的表现与大人们的预期不符,通常会被认为翅膀硬了,叛逆,想“作”。

无论是消方块还是种菜、*敌、开疆、寻宝、通关、探险,只要你通过任何一个障碍或考验,游戏都会立刻给你反馈或奖励。那些不断增长的数字、闪烁的光芒或者虚拟的资产、鼓舞人心的音乐无不在提醒你是胜利者,让你信心大增,持续再战。

但学习就不一样了,学习不仅很慢、很难,还不容易看到回报。日子要一天天过,上完小学有中学,中学考完再大学,大学毕业工作了还要继续充电,活到老学到老,永远看不到头。

况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取得进步、胜过他人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因为现在的牛娃学霸太多了,周围的同学们个个都是某领域的能手,竞争态势随时在变,你需要时刻保持警醒。

当你好不容易考个高分求表扬、求奖励,家长也会说,不要看重这些,毕竟学习是为自己学的,学习不是为了奖励。这会让你的心情很失落。

游戏与学习,最大的区别在于即时回馈

但是,这些区别就是让人对游戏痴迷上瘾的原因吗?

当然不是。最实质的原因在于,游戏的设计巧妙地利用了人性的弱点。

迪斯累里又说:“人们也许了解宇宙,但从来不了解自己。自我比任何星球更遥远。”

很多时候我们高估了人性。人类进化到现在,基因的优势性状无与伦比,但人性的弱点是无法摒弃的。它们从史前文明遗传到现在,沉淀在人们的意识深处,力量非常强大。

心理学家斯金纳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老鼠关在一个箱子里,箱里有个按钮。老鼠无意中触碰按钮,就会得到食物。经过若干次的经验积累,老鼠就形成条件反射,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力,它们知道只要按下按钮,就马上有吃的。

按钮与食物之间就是一种即时回馈的连接模式。人类的大脑是本能地喜欢即时回馈的。因为这样消耗的能量最少,也更能增强安全感和自信心。在这方面,我们并不比老鼠优越多少。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提问:高考700分,或者700万元,你愿意选哪个?网友们的回答立场不同,但支持700万元的不在少数。因为这是一种即时回馈。700的高考成绩固然光鲜,但它能否最终带来700万元的现金流,要经过复杂的环节,且结果是不确定的。

从广义的概念来看,游戏与学习都属于掌握新知识的方式,都需要投入时间、金钱和精力。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回馈机制不同。学习做不到游戏那样刺激、扣人心弦、充满神秘感,有如此丰富的“立等可取”的奖励制度。

那些沉迷于游戏的人并非没有理性,并非“猪油蒙了心”,只不过他们的理性非常弱,宁愿被感性牵着鼻子走。面对两项类似的任务,人们本能的选择轻松快意的那个,能够拥有即时的回馈。

戒除游戏瘾,最关键的做法在于物理隔离,远离游戏,远离玩游戏的人群和场所。只有这样,内心的意志力才能派上用场,人们才能用自律自控与人性中的偷懒、享乐、放纵、闲散的本能对抗。

建立学习的即时回馈

很多人说,我有理想,有目标,有行动,为什么就是没有学习的动力?归根结底,我们的学习并不缺少中长期回馈,唯一不足的就是即时回馈太少。我们要把即时回馈机制用到学习管理中,让人性的弱点发挥积极的作用。

【细分目标】

太大、太高、太远的目标让人觉得遥不可及。过长的回馈机制有两个不利的“折扣效应”:

因此,我们要把学习的目标拆解,细化到每一阶段、每一周、每一天,每一项。这种说法人尽皆知,大家都在这么做,但容易忽略一个关键的要点:整体性。人们在埋头拉车的时候往往忘记抬头看路。

这里可以用到项目管理思维,把人的整体发展与日常运营结合起来。

比如,高考就是一个项目,考生是这个项目的CEO,其他的相关人员也各司其职:家长是常务总经理,老师是智囊团和策划师,同学们既是竞争者也是协作者。这个项目公司并非从高三才开始运营,而是在高一的时候就“开张”了。

孩子们不是一直想要证明自己的独立能力吗?像运作一个公司那样来管理学习,需要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一切都要落到实处,从小细节开始推动。要让自己感觉到,每天在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朝向最终目标更近了一步。

【眼见为实】

即时回馈的手段不一定是金钱、实物,它也可以是数字、语言认可或心理认同。但它的核心要求就是眼见为实。

我们的大脑相信“所见即所得”。无论我们得到的即时回馈是什么,都必须能够直观感知,而不只是存在于头脑中的意念,这样它们带来的满足感才能最强。

日常学习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为什么高考的励志标语要挂在墙上,而不能只记在心里?

为什么学习计划要列出来,摆在面前,完成了要打勾,而不能只是“我有数”?

为什么把任务清单写在一张张便笺上,贴在白板上,完成一项撕一项,感觉特别爽?

为什么奖状贴出来要比收藏在文件夹里更让人受到鼓舞?

为什么妈妈的手书让我特别感动?尽管那上面说的都是平时唠叨过的内容?

为什么用过的笔芯、写过的本子、看过的书、做过的习题,积累起来就像是一种财富?

就如同玩游戏一样,任何一点一滴的升级都是有记录的,这种聚少成多让人充满了成就和自信。它们从侧面印证了你的付出和能力。

【正向增强】

英国有句谚语,说的是“成功繁殖成功”,或者说“成功是成功之母”。

当我们把任务细分之后,就大大降低了执行的难度,每一项细微的进步都会通过即时回馈累加在我们的记忆中。日积月累、步步为营,就可以让成功带动成功,迎来更大的胜利。这就是学习的马太效应,是一种积极循环的正增强反馈。

如果分解之后的小任务完成率不高,就说明个人在时间管理、方式方法、专注度或者自律方面出了问题,需要有的放矢、各个击破。

当日完不成的任务拖到第二天,会越积越多,打乱整个计划的安排,也会让人觉得沮丧、有挫败感,对个人的能力产生质疑。所以必须遏制消极的“负增强反馈”,扭转学习的走势。

当然,学习的回馈也是不断进化的。即时回馈只是一种阶段性的显性需要。当自律成为习惯,当学习的“外驱”变成“内驱”、“自驱”,人们就不觉得学习有多么痛苦,也不再刻意的追求即时回馈,反而非常享受这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在这方面,我们又远远强于“斯金纳的老鼠”,这就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古有凿壁偷光,今有路灯夜读。对学习的上瘾并非可遇不可求。有的人睡梦中还想着数学题,有人因为思考太投入而错过了下车的站点,有人上厕所也不忘背几个单词,这些都不足为奇。看看衡水中学的学习斗士们,他们走火入魔的程度也不亚于带被子睡桥下玩王者荣耀的那个小伙子。

--END--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