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锦时,有师如父——记浙江对口帮扶教师、贵州台江“名校长爸爸”陈立群

少年锦时,有师如父——记浙江对口帮扶教师、贵州台江“名校长爸爸”陈立群

首页休闲益智香肠派对唤甲枪模式更新时间:2024-07-23

新华社贵阳5月11日电 题:少年锦时,有师如父——记浙江对口帮扶教师、贵州台江“名校长爸爸”陈立群

新华社记者李银、李惊亚、俞菀

“亲爱的陈爸爸,请允许我们这样叫您……”

这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民族中学2018届孩子们的一封信。这样的信,在校长陈立群手里,还有厚厚一叠。

在浙江担任中学校长30多年,陈立群带出了12届960多名宏志生,其中很多学生都喊他“陈爸爸”。

花甲之年,他志愿远赴贵州义务支教。三年间,和苗乡孩子结下父子般的深情。

破天荒,穷县城同时走出数百个大学生

2018年盛夏,台江县城,苗族妇女张再美接到台江县民族中学电话:你的女儿考上了西南民族大学,我们来给你送喜报。

张再美和丈夫下岗多年,全部希望寄托在唯一的女儿身上。当几位老师,把盖着“台江县委县政府”鲜红公章的喜报郑重交给她的时候,张再美忍不住流下眼泪:女儿的人生,从今天起将迈上了新的平台。

台江民中的450张喜报,送了整整一周,那段时间,街头巷尾都在议论“谁家孩子考取大学了”。

“天下苗族第一县”台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唯一的公办高中台江民中,每年仅有100来人能上二本线,2008年和2011年只有一名学生考上一本。很多家长把孩子送过来,就外出打工了,基本不抱什么期望,开家长会家长还没有老师多;教师迟到早退,45分钟的课20分钟讲完,回办公室休息;学生上课睡觉、聊天、吃东西,放学回家没人管,抽烟、泡网吧、谈恋爱,每年都有百余名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辍学。尖子生大量外流,剩下的学生破罐破摔。

然而,就是这样一所出名的“差校”却在这几年打出“翻身仗”。2018年,全校901名学生参加高考,450人考取本科,高考增量从全州垫底冲到全州第一。11年来,台江高考没有一个上600分,这一次“破纪录”达到8人。招生分数线提高近200分,甚至吸引了周边县的尖子生入读。家长们对本地教育开始抱有期待,留在孩子身边的家长越来越多。

奇迹背后,一个人功不可没: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学军中学原校长,现任台江民中校长陈立群。

陈立群出生于浙江农村,因家境困难曾一度辍学。改革开放后考上大学,他的人生轨迹得以改写。2001年,他创办浙江省首个专门招收家境贫困、品学兼优学生的宏志班。62岁的陈立群从教38年,担任校长34年。他始终有个信念:人在难时,帮一把,或许能改变一生。

2016年退休后,国内多家民办中学向陈立群伸出“橄榄枝”,年薪都在200万元以上。他却一一婉拒,说:“给我百万,还不如看到一个贫困学生考上大学令我开心。”当年3月,陈立群主动来贵州黔东南州各县市义务作讲座,在台江县的盛情挽留下,担任台江民中校长。

爱与责任,无问西东

上任第一天,陈立群走进台江民中食堂,被“吓了一跳”,原以为只是管理跟不上,没想到硬件也如此落后:偌大一所学校,只有一个食堂一口锅,师生排着长队半天打不上饭。学生宿舍是教室改造的,几十人挤一间,公共卫生间气味扑鼻。

先从改善师生生活条件抓起。两个月内,全校三个年级分三个食堂用餐,单独开设教工食堂,新学期开学前,学生搬进六到八人、带独立卫生间的宿舍。

解决了吃住问题,陈立群的关注点又转移到提高教学质量上。由于优秀师资大量流失,全校四分之一教师从各乡镇初中遴选而来。大多数教师视野狭窄,知识结构老化,甚至从教几十年,没参加过像样培训。

“这在浙江简直难以想象!”陈立群说。随即,按教龄实施小荷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听课、教学比赛常态化,和黔东南名校凯里一中每周“同课异构”,教师被分批送往杭州学习,连续出台十几项严格日常管理、规范教学的规章制度。

陈立群去高三年级听课,一堂语文课,老师讲了十几分钟,发现把作文结尾讲成了作文开头;另一堂数学课,老师竟然没有教案,跟着感觉在上课。“马上要高考了,简直是误人子弟!”陈立群很生气,这两名老师被坚决辞退。

外表温文尔雅的校长,动起真格毫不手软,怨声连天的教师队伍开始踏实下来。高三英语老师任伟娟说:“管理很严、学习特别多,忙到没空谈恋爱,但大家备课、上课都认真很多,教学上确实成长很快。”

对待“乱校”须用“铁腕”:全封闭寄宿制管理,实行“安静学习月”“自主学习月”,每个班每天检查评比,早中晚挨个教室督察。没多久,3000多人、55间闹哄哄的教室,一下子静悄悄、整齐有序起来。

“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长,其次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陈立群经常引用这个观点。无论对学生还是老师、家长,他格外重视“心灵唤醒”“精神教育”的力量。

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以及各种公开场合,陈立群都鼓励学生树立远大抱负;苗族崇拜树,教学楼前开辟“志向林”,在每年台江民中“‘12·9'励志节”这天,师生们将自己的志向埋藏于树下;亲自培训驻村第一*,讲授尊师重教、教育与脱贫、家庭教育;给考上大学的家庭送喜报,让家长感到读书光荣……

他总对教师说:“人类道德的基点是爱心与责任感。”对学生,他希望:“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高雅的志趣,能成为引领、陪伴你们一生的精神武装。”

“您真像我的爸爸”

在台江民中,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孩子占半数以上,陈立群经常走村入户家访。台江县境内崇山峻岭,车辆经过之处,旁边就是万丈悬崖,有些地方需要坐船、步行。陈立群从不在学生家中吃饭,走时总会留下几百上千元。

高一班一个女生父亲去世,哥哥在外打工,她和弟弟还在读书,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陈立群去她家中家访过三次,看到家徒四壁、四面透风的样子,心里不好受,每次都要问长问短。学生妈妈说苗话,他听不懂,就让学生当翻译,想办法解决她家的困难。

一次家访路上,这个女孩说:“您真像我的爸爸。”又问,您什么时候回杭州?陈立群最怕师生们问这个问题。

原本,陈立群的支教期只有一年。一年快结束,他感觉不少老师工作不安心,一次教师大会上,陈立群拖长语气道:“说不定我一激动,在这里待个三年五年。”

台下老师“哗哗哗”鼓起掌来。陈立群说,那个场景很意外,也很打动他。这一待,又是两年。

他把苗族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很多人也唤他“校长爸爸”。校长办公室里,经常有学生塞进门缝的信和老师、家长送的红薯、腊肉、香肠;陈立群吃不惯辣椒,学生们亲手做了香甜的苗族姊妹饭、南瓜饭;很多人把高考志向定为浙江大学,因为“想去‘校长爸爸’住的地方看看”;有的孩子考入大学还给陈立群写信。“‘校长爸爸’太忙了,打电话怕打扰他”。

这学期开学,高二班有个女生没来,陈立群找她谈心,原来女孩出生八个月就成了留守儿童。后来,和三个弟弟妹妹一直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现在爷爷奶奶七十多岁了,靠每天在山上采些野菜、野果,背到集市上卖钱,供他们读书。

女孩心疼爷爷奶奶,不想读书了,陈立群交给她1000块钱,叮嘱她好好学习,钱用完了再找他。

过了一段时间,陈立群收到女孩的信。

“我可能是个比较缺爱,渴望安全感的孩子,除了爷爷奶奶和爸爸,我好像什么都没有。谢谢您,让我感觉到哪怕在学校,我也不是一个人。”

“我在志向林里种的是‘考上沿海城市的学校,努力拿到奖学金以及兼职,大二时,带爷爷奶奶去看海’志向树。他们一辈子都待在这山里,从来没有出去过,我一定要带他们出去看看。体育课时,我常常站在我的志向树旁,那时,我便明白了您坚守教育的意义。”

一名学生在学校公开栏张贴公开信:“生命中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您像天上的星星,我可以循着光亮的方向,一直向前。”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在陈立群带领下,台江民中的学风、教风、校风一天天好起来,在各种帮扶政策下,因家庭困难辍学的现象基本消除,十几位来自杭州、贵阳的老师在台江民中支教。

“他在光环后挥洒着汗水,将热血与精力注入民中,他拥有一颗慈祥仁爱的心,让民中飞速前进,特此荣获年度‘最敬业、最受学生欢迎奖’。”一名高三学生在信中为校长颁奖,“我曾经因来台江民中而感到丢脸,现在我因身在台江而骄傲,今年的高考,我必将全力以赴。”

数学组教学骨干刘海,原本三次递交辞呈,准备去贵阳的公办中学教书,他说:“校长花甲之年,还能带着心愿做好一件事,我舍不得他,想跟着他拼一下。”许多老师私底下喊校长“老人家”,把他当成自家长辈一样爱戴。

“所有的帮扶总是暂时的,所有的支教总会结束,关键在于增强贫困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陈立群说。他总在思考,自己离开后,能为这里留下些什么。

于是,他主动接手了许多“分外之事”:贵州省、黔东南州成立“陈立群名校长领航工作室”,他义务授课,接收台江县初中、小学校长跟班学习,担任方召镇小学名校长工作室导师;在贵州各地义务作报告、开讲座60余场,接受培训的校长、教师超过一万人次……

一位在外打工的学生家长给他写信:“你让我体会到,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占有多少,而是奉献了多少,我让三个孩子向你学习,弘扬你的精神。”85岁的浙江退休老人,读完《浙江日报》对陈立群的长篇报道,用毛笔全文抄录下来寄给他,落款写道:谨向陈立群老师致敬。

更令他感动和欣慰的,是孩子们的顽强不屈、乐观阳光的心态。

一个贫困学生的母亲得了尿毒症,提出退学,陈立群去医院探望,极力挽留她不要退学,临走时留下1000元钱。

第二天,钱如数退回,并附信一封:

“我发自内心感谢您的帮助,但也背上了更沉重的心理包袱。虽然妈妈的病所需要的医药费是天文数字,我的生活可能更拮据,学习之路更加艰难,但我始终明白人若不是到了绝境,绝不能靠别人来改变自己的现状,而是要有所作为。”

女孩后来考上贵州民族大学,这个“五一”劳动节,特地带了一筐草莓、一盆白掌来学校看他。

“孩子们的精神在成长,我特别开心。”陈立群说。

陈立群来台江支教分文不取,反而资助学生、奖励老师,前后花出去30多万元。其实,陈立群并不富有,他身患多种疾病,也有牵挂。在杭州临安老家,92岁的老母亲健在。得知儿子要去贵州,深明大义的母亲拿出一根绣花针,用线穿过针眼,说:“喏,你看我,眼睛还没花。”但是,每当陈立群从台江回杭州,母亲早早就打开院门,准备好他最喜欢吃的饭菜,坐在院子里盼着儿子回来。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这首《梅》是陈立群最喜欢的诗。“我甘愿住在寒舍里,我有我的追求,我来这里的目标,就是让更多苗族孩子走出去。”陈立群说。

采访结束那天下午,春光明媚,“志向林”里的杜鹃花、月季花竞相开放,校园主干道两旁绿树成荫,操场上,学生们正在进行社团活动,老师和学生们一首《少年锦时》的轻唱声从远处传来:

“又回到春末的五月,凌晨的集市人不多

小孩在门前唱着歌,阳光它照暖了溪河

柳絮乘着大风吹,树影下的人想睡……”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