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小蓝第一次面对抑郁症,她毅然向家人坦陈了自己的病情。然而,这一次的家庭交流却成了“top3时刻”,因为她感受到了更深层次的不理解和无意识中的排斥。这与她大一入学前与男友分手为抑郁的“触发点”形成鲜明对比。这次,她陷入了矛盾的抉择,家庭的态度成为她四年抗争中最大的障碍之一。
小蓝,一位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女孩,与抑郁症搏斗四年。虽然她通过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朋友和专业医生逐渐解脱了初恋的心理困扰,但对未来的担忧仍然缠绕心头。在校园中,心理咨询中心已经成为“标配”,但问题在于学生和学校是否能够共同建立起足够坚固的心理“防火墙”。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韩洪瀛指出,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呈多样性,18至2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高达24.1%,显示出青年成为抑郁的高风险群体。问题的种类也因年级而异,低年级学生更多是青少年时期问题的延续,而高年级学生则面临更多的是就业、考研压力,以及硕士、博士阶段的学术和人际挑战。
小蓝的抗争经历是个典型案例。大二时,她发现自己处于“轻度抑郁”,通过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帮助好转。然而,备考考研的过程中,抑郁症再度复发,给她带来了严重的身体和心理困扰。尽管最终考上了研究生,她对未来的心理支持产生了担忧。
韩洪瀛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整体上更容易得到治疗。由于大学生整体认识水平较高,逻辑思维能力强,多数都是主动就医,并有自己的改变诉求。他建议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全面、灵活的服务。同时,社会需要关注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的需求,减少歧视,提高认知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在“互联网 心理健康”时代,线上平台为心理咨询提供了新的渠道。大学生更愿意通过网络平台表达自己,也更容易接受来自网络的支持。然而,对于线上心理咨询的监管和规范也亟需更加完善。
综合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学校需提供更全面、灵活的心理健康服务;家庭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提供情感支持;社会需要深化对精神心理疾病的认知,创造更加包容和理解的环境。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才能为大学生们构建起坚固的心理“防火墙”,让他们在人生的征途上更从容、坚定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