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的出现成就了一家家超媒介平台,无论是抖音、B站、还是优酷,都以开放性的结构、跨界的互动,以及不断扩张的多元中心主义,让普通大众找到了展示才艺的方式。为此,新华网客户端执行CEO席卿邀请知名学者,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公共外交与战略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吴飞,请他讲讲新传播技术对于大众人文情趣的塑造。
新华网客户端执行CEO席卿:新技术的出现为每一位普通人提供了创意的平台,您认为新技术是如何塑造普通人的审美的?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吴飞:我们在柴米油盐日常生活之外,希望有“一些不普通的事”,这种不普通的事,就是生命的诗意。寻找生活的诗意是人的天性。不过,以前大多数人的诗,只是被压在课本之下,或者被放进心底深处,只有自己一个人欣赏。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短视频平台的迅速发展,让普通人的诗意得以被传播、被看见、被欣赏。在抖音、在快手,在无数的短视频平台上,人们传递着他们对于美,对于艺术的理解,尽情地释放着人们对于日常生活背后那不甘寂寞的诗性热情。
在大规模的机器复制技术出现之前,艺术与普通人没有关系。但随着石版印刷术、摄影术和声音复制技术的发展,艺术作品的神秘莫测的光晕逐渐消隐了。正是因为有了技术,我们这些普通的人才有可能与蒙娜丽莎有切近的感受,宫廷美学才会进入大众美学,全民审美才能达成。
席卿:如您所说,技术的进步让艺术品的膜拜价值让位于欣赏价值,让普通人对于艺术的创造成为可能。那么普通人应该怎样从日常生活中捕捉到艺术创作的灵感呢?
吴飞:生活中的情趣,是流动的,是实践的,不是静态的艺术品,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诗性:孔子的弟子曾点曾憧憬“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生活;辛弃疾也在《清平乐·村居》中描绘过“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生活画面,这些都能够展现出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但这种日常实践性的情趣,稍纵即逝,只有通过文字或者其它的符号手段记录下来,才可以留存,为自己的记忆加上一层保护,也让别人可以凭借媒体的再现来感受。诚如黑格尔所言:“感性观照的形式是艺术的特征,因为艺术是用感性形象化的方式把真实呈现于意识。”我们今天已经进入到短视频时代,新技术平台可以将人文雅趣的内容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起来,而移动性的电子媒介,可以成为普通人的文化创造工具和接受工具,比如智能手机已经不再是我们身体之外的东西,而就是我们的类器官了,是真正的人体的延伸。短视频的形态,在很大程度消除了传播的符号性障碍,老外就算不懂抖音中的昆曲的语言,但仍然可以透过画面去感受甚至看懂昆曲的表达。
席卿:您认为短视频的流行对于普通人的艺术创作来说会有怎样的帮助?又会带来哪些负面的影响呢?
吴飞:短视频的内容“有个性、好玩”,且易于创造生成,也便于转发和传播,也比较能够满足青少年表达和展示自我的需求,让他们在创造中获得“精神享受”。同时因为有相近的生活趣味,相关的内容也很容易在用户间引发共鸣,带来自发传播。所以,许多优质的短视频的传播量都很大。
短视频的出现,事实上已经带来艺术和美学的范式变革,传统的象牙塔里的艺术与美学,正在转化为素人美学观念。UGC这种生产与传播模式为所谓创新参与创意的艺术传播提供一个新的可能性。
当然,短视频平台上的内容也良莠不齐,低俗、碎片、恶搞、做作、虚伪的东西也很流行。而这正是人工智能时代审美教育者和传播者的责任,是平台运营者的责任。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内容的品质,在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之间找到平衡,要重返整体性,重塑人文雅趣,重塑一个个完整和自由的灵魂,进而促进社会进步。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