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内。
大家突然惊觉:并非所有的恐怖装扮,都是玩笑。
一名扮成“Joker”的24岁男子,持刀砍伤17人。
其中,一名重伤者为七旬老人,至今仍昏迷不醒。
NHK报道称,“地铁小丑”行凶时未作面部遮挡,犯案后坐在车厢内抽烟,等待警方逮捕。
日本警方认为,这是一宗无差别袭击案。
犯案者为了宣泄对某个群体或整个社会的极端情绪,随机选择袭击对象。
即是说,想要*人的时候,不管是谁都可以。
公共场所行凶,无差别袭击,这样引起社会极大恐慌的案件,网络上的声音往往整齐划一:
“死刑!不要听他任何的原因。”
偏偏有个纪录片。
想要弄清楚恶魔为什么会出现,又有没有可能防止。
否则谁会知道,这一个恶魔死后,下一个什么时候会来。
它追问日本社会还没远去的噩梦:
《追踪秋叶原行凶事件》
追跡・秋葉原通り魔事件
01
2008年6月8日,东京秋叶原。
中午12点半,一辆货车闯过红灯,冲进行人专用区,撞倒碾压5名行人。
大家都以为,这只是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
在场警察,立刻疏导交通;普通路人,积极帮助救援。
然而卡车停住后,所有人傻眼了:
司机加藤智大下车后,不仅没有参与救援,更在两分钟内,刺伤12位路人。
这是战后半个多世纪以来,东京街头最血腥的一幕 。
御宅族的娱乐天堂,变成血肉横飞的修罗场。
事后,加藤智大并不逃逸。
当警方问他作案原因。
他始终只有一句:就是想*人,不管是谁,都可以。
纪录片开场,是川口先生带着相机,在案发现场不停拍照。
他的儿子那年19岁,被货车撞倒时,正跟朋友一起逛街。
事情过去几个月。
川口先生每天一睁眼,满脑子都是后悔。
为什么没能赶到现场呢?
“紧紧地拥抱他一下,哪怕只是紧紧地拥抱他一下。”
同时,他困惑:
为什么犯人要做这么残忍的事?
答案再残酷,川口先生也想知道,这个社会的年轻人,到底怎么了?
纪录片的第一站,加藤故乡,青森。
小学同学回忆。
童年时的加藤,其实还蛮活泼。
小伙伴一放学,都喜欢到他家玩。
但小伙伴也说,印象更深的是加藤妈妈,每次按完门铃大概率是他妈应门:
“今天不行,你们请回吧。”
加藤的弟弟也曾说,妈妈是彻头彻尾的完美主义者:
她总是检查我们的作业,如果发现错误或字体丑陋,就会下令我们重写……不是要我们用橡皮擦纠正,而是要我们扔掉整张纸,从头来过。
严格的教育,就像硬币的两面。
一面,是初中的加藤,成了十项全能资优生。
他喜欢打网球,也是班干部,成绩很好。
但另一面,则是长大后的加藤:
他写的网络日记,几乎没有提及自己的“小成就”。
相反,他认为“那全是爸妈的逼迫”。
高中后,加藤成绩一落千丈。
是能力跟不上,还是少年的逆反?家里人不知道。
他们只知道,成绩再烂,也至少要考上大学。
但加藤一意孤行。
他在志愿表上,填了一所离家很远的汽车职业学校。
一子错,满盘落索。
失望到极点的妈妈,不再给加藤经济援助;毕业后的加藤,搬出了家里,辗转于汽车工厂。
因为是派遣员工,加藤两年内,就换了八份工作。
活在底层,加藤对生活几乎没有盼头。
但他不是没有试过往上爬。
汽修厂同事说,他很想一步步往上走,先做派遣员工,再做合同工,最后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但对加藤来说。
机会,总会在准备之后,悄无声息地溜走。
案发前几个月,汽修厂同事接二连三收到解聘通知。
加藤慌了。
一次,加藤找不到工服,他以为是领导使手段,逼他离职,于是大闹了一场,将所有的工服扔到地上。
同事看来,这并非纯粹的无理取闹。
因为派遣员工,本来就是比蝼蚁更低的存在。
2008年,日本金融危机,当时的政府为了降低企业人力成本和失业率,创造了派遣员工制度。
没编制,工资低,福利保障差。
企业一纸令下就要立马走人。
“有些公司,甚至会让你一天之内搬离宿舍。”加藤同事回忆说。
02
案发前三年,加藤是BBS狂热爱好者。
不管上班间隙还是休息时间,他都捧着手机。
论坛和博客,就是他的朋友圈。
曾经,加藤有一个关系不错的大学生网友,他们一样喜欢游戏和汽车,
但很快,加藤发的所有东西,变成自怨自艾的碎碎念。
不管线上还是线下。
加藤的朋友圈,彻底归零。
案发后,跟加藤相聊甚欢的网友,这样猜测他的作案原因:
或者在他看来,那里有很多他自己想要成为却又无法成为的人。人虽然长得不是特别帅,但有朋友,也有钱。有的甚至是无业游民,但都很开心地活着。
没有工作,被亲人朋友冷落,从社会关系网中剥离。
逐渐,走向反社会的一面……
但真相,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充满波折的曲线。
警方原本以为,加藤前半生被他们还原后,作案动机就会浮出水面。
他们问,你是因为对父母不满,所以才*人吗?
但加藤的反应,却异常冷静:“不是,他们跟我没有关系。”
怎么理解这句话?
当时追踪案件的摄制组,都表示无法理解。
然而。
很多日本年轻人却表示:这种仿佛被世界碾碎的孤独,我们很理解。
案件公开不到一周。
日本论坛上与加藤相关的留言 ,超过36万条,超过六成的年轻网民,认为加藤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
“总是很孤独,但不知道怎么消除,我不觉得这件事和自己无关”。
“他的每一句话,我都感受过思考过,只是他更为真实,更为强烈。”
最典型的,是一位26岁的年轻人。
他的前半生,几乎就是加藤的克隆版:
一样是朝不保夕的派遣员工,一样少言寡语不擅社交,一样处理不好跟父母的关系。
当记者采访这位年轻人。
他如同死水的眼神,和他说出的话,让人不知所措: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居然能够这么长时间都没有去做跟犯人一样的事情,真的很了不起。因为就算我当时会做出这样的事来,也并不奇怪的。可能这样说不对,但至少我自己本身来说,做与不做都是有可能的。
穷,忙,不是这些年轻人最大的困惑。
他们真正的痛苦,源于无法和他人,和世界建立稳定的联结,更无法感知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像一个个失去方向的原子。
忘记了来处,更没有归处。
03
纪录片到最后,没有对加藤做出任何定论。
因为罪恶的发生,本来就不存在线性的因果关系。
知道一个罪犯为何犯案,或者知道他可能为何犯案。
仅仅是第一步。
就像节目组最后说的:
我们从年轻人那里不光听到了对这种行为不可饶恕的声音,也听到了很多对罪犯同情的声音,显示出作为社会,对于同类问题的发生,需要从理解的角度出发来解决的必要性。
职场上,把临时工不当做人对待,这样的行为,难道不含有对他人生命轻视的一面吗?
要对一个恶魔穷追猛打,很简单。
但要搞清楚养育恶魔的这片土壤,到底存在哪些危险成分,才是最大的困难。
2008年,NHK另一档纪录片,《无缘社会》正式立项。
这不是偶然:
节目主持人说:“秋叶原事件后,我们感到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恐惧,觉得我们的社会是不是出现了什么异常。”
这部纪录片要探究的,正是从加藤身上延伸出去,那说不清道不明的孤独感。
当一个人失去了社缘、血缘、地缘。
等待他们的,是一个人孤独死去的恐惧。
Sir记忆犹深。
一位年仅29岁的年轻人。
因为担心自己孤独死,给NHK寄送了一封遗书。
他叫吉泽,单身,双亲去世。
因为健康问题难以工作……快要孤独死了。
很多无差别袭击案发生后,总会有人说,要死就滚远点,为什么要殃及无辜?
这是正常人对无差别*人最直觉的反应。
大家认为冤有头债有主,就算你要报复,也应该找那些施害者。
为什么要对无辜的人下手。
但遗憾。
这是常人理解的社会公义。
而一个反社会的人,也不再在乎自己死后社会还有没有公义。
2019年,秋叶原事件已经过去11年。
NHK再度推出纪录片《事件之泪:秋叶原*人事件后的11年》。
这次,镜头对准的,是两个男人。
一个,是当年秋叶原事件中的幸存者。
一个,是曾经跟加藤关系不错的同事。
前者,想从加藤口中得到更诚实的回答;后者,跟加藤境遇相似,但从未想过要祸害无辜,所以他更想知道,加藤到底在哪个环节出了错。
多年过去,答案依然无解。
但,他们都不打算放弃。
作为受害者,寻求一个答案,自然不是为了宽恕。
仅仅是因为,他们痛苦,却也执着地相信:
加藤再可恶,也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
而他的心理动机、犯案原因,或多或少,都跟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有着无法斩断的勾连。
悲剧为什么会发生,纪录片没有直接给出答案。
其实,从因到果,并非都是线性关系。
人性的复杂和幽深,也无法被我们完全洞明。
但我们总要努力多了解一点。
不要轻易忽视那些在社会中陷入痛苦绝望的人。
不是每一次关注都有用。
但哪怕是改变了小数点后很多很多位的数字。
放到庞大的基数里,就可能是一个被挽救的,活生生的个体。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奇爱博士多店老板娘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