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在路过,但这样的锦江,也许你从来没有见过

每天都在路过,但这样的锦江,也许你从来没有见过

首页休闲益智闲人挖宝记红包版更新时间:2024-04-25

当我们谈论一座城市的时候,我们会谈论什么?

很多时候,它的一个代名词,是河流。比如我们一说起巴黎,会想起塞纳河;一想起伦敦,会想起泰晤士河;一想起上海,会想起黄浦江;一想起成都,则会想起锦江。

城市与河流,是一种彼此成就的关系,它们相依相生,在岁月的长河中,彼此映照。“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我们和老成都们,虽然都走在锦江湖畔,但看到的,却是不一样的成都。

也许你我都一样,每天都在它身边路过,但你真的懂它吗?它藏着什么样的故事?欢迎收看本期【漫成都 新知】,让我们一本正经地来八卦下,我们每个人都见过的锦江,到底有多少幅面孔?

“纵贯三百里、润泽四千年”,在一些书写锦江的文章里,往往会出现这两句,并冠以它“母亲河”的名号,它也当得起。

锦江边的望江楼

锦江深深地扎根于成都这座城市,从各种命名就可见一斑,比如富庶的锦江区,比如声名在外的锦江宾馆、锦江大礼堂,足见其地位。

追溯它的历史,可以爬梳到古蜀国。

李白在《蜀道难》里,曾写下“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就暗藏了古蜀国的故事,其中古蜀国的望帝和丛帝比较有名。

"古蜀文明"之丛帝——鳖灵

从资料显示,上古时期的成都平原是海,内海消失以后,便成为水泽密布的盆地,水患严重,有次因为一场特大暴雨,四川遭遇了特大洪水,杜灵效仿大禹治水,引岷入沱排洪工程,使平原出泽国,成功治水,被族人唤做“鳖灵”,也继任王位,成为新的开明帝。

正如鳖灵治水,成都的城市史,也是一部治水史。

鼎鼎有名的,是李冰的都江堰,作为当时的郡守,李冰父子疏浚三十六江,完成了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在司马迁的记录中,“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享其利。”

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

等到晚唐时,又有西川节度使高骈,为了抵御南诏入侵,他修建成都府罗城,修建护城河,把李冰的二江并流,变为两江抱城,这种传承千年的格局,成为了成都独特的城市景观。

杜甫曾有名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可见古代的成都,水运繁荣。

从战国起,成都就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这或许还是李冰的功劳,“穿二江以通船”,通航成为重要的功能之一。

清末成都南门城外

民国时期临河的三官堂街 (刘永禄提供)

北门大桥附近府河河道(1993年 陈维摄)

1995年水津街临河的民居(图据《成都街巷志》)


在古*载中,不难发现,商贸是水运往来的重要构成之一,卢纶在《送何召下第后归蜀》中,就写过“水程通海货,地利杂吴风”,蜀麻、蜀锦等蜀中特产由此出去,吴盐等其他货物又从水运进来,之前,我们看大热的宫斗剧《甄嬛传》时,蜀锦也是大热,不知道嬛嬛身上的衣裳,是否也是由锦江运出?

根据《成都市交通志》的说法,“往来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成都市码头的发展,到了明代,九眼桥一带形成码头搬运、物资仓储转运的集中区。”

老成都码头

相熟的民俗学家刘孝昌跟我说,成都的不同码头,还有不同讲究,因为货物有别,码头也有区别,比如柴、米、油、盐、棉、丝、药,都有专门的码头。

“北门有柴码头、烟码头,东门有丝码头、药码头,里面各有故事,比如每年七八月,从岷山上砍伐下来的柏木、楠木等,顺水漂下,码头工人一根根钩住捞上岸来;米码头南、北门都有,但米不同,南门的米产自双流、温江、新津一带,北门上的米则产自北边一带。”

锦江的好处,当然不止是商贸这么简单,古代的成都人,和我们一样好耍,逢年过节,坐船游江,戏耍取乐才是正经事。

二十世纪初期成都一个码头的繁忙景象,穿梭的小船、攒动的人头以及岸边堆积的货物。

《岁华纪丽谱》里,曾有这样的记载:

二月二日,踏青节。初郡人游赏,散在四郊。张公咏以为不若聚之为乐。乃以是日出万里桥,为彩舫数十艘,与宾僚分乘之,歌吹前导,号小游江。盖指浣花为大游江也。

也就是这一天,老成都们去游船作乐,不仅有精美的彩舫,还有歌舞相伴,估计陆游等诗人也享受过这种待遇,他在诗歌里,就曾写过,“裘马清狂锦水滨,最繁华地作闲人。金壶投箭消长日,翠袖传杯领好春”,可见不止游船,还有投壶、传杯等戏耍方式。

锦江游船的风俗延续了许久,《民国时期的老成都》中,也曾记录,清末民初时,游锦江仍然是老成都的热爱。端午节时,还有新鲜玩意儿,比如赛龙舟、抢鸭子、扔粽子,热闹有趣。

老成都人在锦江里赛龙舟

老成都人在锦江里捉鸭子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府南河工程”竣工后,也曾开设过锦江游船,游客坐船与江中,可以观览两岸风景,后来逐渐停航。

如今, “夜游锦江”又重新拉开了序幕。

夜游锦江

自东门码头,泛舟而下,游船多用画舫、乌篷船,从码头到合江亭,夜游的航线,是一副铺开了的“锦江故事卷轴”,在水波荡漾间,穿越过都市休闲、东门集市、闹市禅修、锦官古驿,新旧建筑,相映成趣,人在船上,恍若画中,又仿佛穿越了,一夜间回到古诗里的场景。

“石牛对石鼓,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

这首童谣,很多人都听过,里面的主角,是张献宗的宝藏,据说当时张献忠被明朝军队打得溃不成军,只有逃跑,选择的就是水路,也就是锦江。

人能逃,宝藏不能逃,按照资料记载,他找人截断锦江,在江底挖了几个数丈深的大坑,把大西国的宝藏埋入坑中,并把参与埋宝的人全部*死。

这笔宝藏,多年来,让不少人抱有幻想,但有收获的不多,《彭山县志》里,曾有如此记载:

乾隆五十九年,冬季,渔者于江口河中获刀鞘一具,转报总督孙士毅,派员赴江口打捞数日,获银万两并珠玉器等物。

也就是1794这一年的冬天,有人在岷江上打鱼时,打到了一把刀鞘,四川总督孙士毅知道了,就派人去江口打捞,捞出了上万白银和大量珍宝。

张献忠江口沉银出土文物

江口考古发掘现场

像孙士毅这样好运的屈指可数,后来清政府几次挖宝,都没有收获,等到民国时期,还有一个人专门来寻宝,我们四川人肯定都知道,那就是《傻儿师长》的原型范绍增。

打着军费的名义,川军将领范绍增得到了一张下属进献的“张献忠藏宝图”,他信以为真,专门成立了锦江淘金公司,根据藏宝图的指向,他们把宝藏地点,推断为“望江楼下游对岸原石佛寺下面三角地段交叉点左侧接近江心的府南河边”,开始挖时,一无所获,等到第二年秋天,竟然挖出一个大石牛和大石鼓,大家都以为宝藏近在眼前了,结果只挖出了三大箩筐铜钱,长年埋在水里,都已经生锈了。

直到近年来,“江口沉银”才浮出水面,而它的位置,在岷江。

文字 | 萌鹿

图片 | 视觉中国,部分来源于网络

编辑|棐溪

监制丨王红

漫成都小编*manchengdu2019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