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市是隶属浙江丽水的县级市,却有两大著名文化遗产——七星龙泉宝剑和龙泉青瓷。龙泉窑(弟窑)生产的青瓷因瓷质细腻,线条明快、造型浑朴、色泽斑斓等特点著称于世。而哥窑古仆的纹片,开创了中国瓷器冰裂纹先河。
我,更大的期待是看剑!“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多少年前第一次读到这首诗,便对“挑灯看剑”,生了念想。龙泉看剑,值得花费时间、金钱去一次。
龙泉,最早叫龙渊。龙渊是铸剑大师欧冶子在这里铸造的一把剑的名字。唐代为了避讳唐高祖李渊的渊,改名龙泉。个人觉得,龙泉比龙渊,听起来更响亮。龙泉宝剑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六百多年前。出土后削铁如泥的越王勾践剑,是不是龙泉产品?
古代铸剑师认为,要想铸造一把好剑,必须同时具备三样东西。即铁英、寒泉和亮石。铸剑界祖师爷欧冶子,遍走名山大川寻找这三样铸剑元素。他找到龙泉地界的秦溪山附近,发现在两棵千年古松下面,有七口井状如北斗排列,大喜过望。他凿池储水,开始在龙泉铸剑。他储水的地方,是今天依然存在的剑池。
据说欧冶子在这里,一共铸了三把剑:“龙渊”、“泰阿”、“工布”。三把剑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剑,可与干将、莫邪剑PK。另有一说,“龙渊”剑,是欧冶子与干将共同合力的作品。他们将那七口排列如北斗的井,做了龙泉宝剑的标志。
七星标志和飞龙图案是龙泉剑的标志。据说今天龙泉的铸剑工匠们在设计制造宝剑时,不用彩笔,没有图样,完全跟着感觉走。故而,每一把龙泉剑都是唯一。
古代中国,仗剑天涯的不仅是尚侠的武者,还有文人。李白说:“笑尽一杯酒,*人都市中。”陆游这样写:“学剑四十年,虏血未染锷”。有人根据句李白的诗研究,李白可能真的*过人。杜甫的“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金庸更是用一本小说,将“书剑”紧密结合到了一起。
一支笔的挥洒,绝对比不上一把剑的逍遥。越剑,中古代杰出宝剑的生产地。龙泉,是代表中的代表。
最想游玩的龙泉博物馆,很遗憾没有看到。那一天因为闭馆,时间不对。所谓百密一疏,大概如此了。旅游本就是挂一漏万的体验,进不去,另辟蹊径吧。去了刀剑博物馆。奔波了一天,退而求其次也不错。
刀剑博物馆,是一家私人博物馆。馆主人名叫周正武,有当代铸剑大师的称号。不遗憾了。他是像欧冶子一样仙风道骨,还说像干将莫邪一样,深情温婉?博物馆的规模不算大。作为一个私人场馆,免费让我们进去,还是大开了眼界,看到一些没见过的刀剑。
龙泉剑,是主要藏品。各色新旧宝剑,让我想起了著名的越王勾践宝剑。迄今为止,越王剑出土比较完整。有专家做了统计,从越王勾践开始,往下数三代,一共有四代越王剑呈现在今天不同的博物馆。
越王剑剑身上精美的雕刻,铸剑工艺有合范还有分铸,很多工艺今天成立了不同等级的专家组,却无法破解。
周大师的刀剑博物馆中,龙泉剑是其的代表。碧血剑,是因为先有“碧血剑”后有金庸的同名小说,还是小说,这把剑有了个好名字?鸳鸯双剑,两把剑雌雄合体。中国最古老的鸳鸯剑,当属干将莫邪双剑。当年为了铸剑,莫邪纵身火炉,让干将完成了铸剑任务。
上交给吴王的,是干将剑。莫邪剑被干将悄悄留下。吴王得知干将还有一把宝剑,逼他交出。无奈之下,干将打开剑匣。莫邪剑化作白虹飞去。据说两夫妻后来变成黑白双龙,在他乡隐居。今天的莫干山上,有众多有关干将莫邪的故事,和他们铸剑的旧迹。
展馆里的碧血剑、鸳鸯双剑,与新仿制的各式名剑一起,发出凛冽的寒光。周大师给我一本彩色画册,里面详细介绍了他从兴趣到职业到追寻前人足迹所作的种种努力。选择最苦的工作做职业,他想过很多。传承和发展,最后成了他人生的总目标。他终于成了被国家认可的“大师”,期中的汗水,洒落过多少?
除了剑,便是刀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戚家刀,在这里第一次看到。各式各样的日本战刀,见证了当年侵略者的狼子野心。
相比刀,我更喜欢剑。曾经金庸、梁羽生小说中仗剑天涯的侠客,倘无宝剑加持,何来豪情万丈?路见不平拔剑相助,是中国侠客的传统。一把剑,就是一种身份。武功渐入化境,飞花摘叶都是利器的高手,或许不需要龙泉剑傍身。今天,没有高手,也没有了低手。
龙泉宝剑还有。传承传统工艺的铸剑大师也有。剑客和侠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