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预习,你是否觉得没啥必要?或者,你觉得预习有用,但是想偷懒时,首选就是把预习这项默默移走?
学霸尖子生每个人风格各异,但大家的一个共通之处,便是养成了扎实的预习习惯,有些人甚至有“预习强迫症”,只要第二天的预习没完成,便如坐针毡,感觉不踏实。
能否科学高效的预习,经常是尖子生和中等生拉开差距的重要原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经典中前人用心总结出的至理名言,我们总是挂在嘴边,却很少记在心里,付诸实践的就更少了。
接下来,作者分享了自己最常用的预习方法。
1,限制时长的专注预习法
首先,每门功课预习的时间是高效无打扰的15到30分钟。
限制时长的原因,一是学习时间原本有限。二是预习只是混个脸熟,想在这时便吃透每个知识点,非但不现实,还可能因自学不力而感到挫败。
另外,预习一定安排在完成当天作业和复习之后进行,因为知识点是环环相扣的,前面学过的知识夯实好,才能为接下来的预习打好基础。
同时,和任何方法一样,贵在坚持,持之以恒才可水滴石穿。
2,制定合理目标预习法
先明确一下预习的目的,作者归纳为以下三点:
1)促进旧知识内化。预习的第一要务,当属温习和巩固就知识。
2)与新知识混个脸熟。不求甚解,直到个大概就好。
3〉发现最难知识点。尽可能无遗漏的发现和总结最棘手的新知识点,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老师讲解。
3,实操
三个关键动作
1)预习前极速复习
通过作业,笔记回忆并巩固上节课的内容,大概耗时5分钟左右。
2)抽象 具象必混搭
将抽象知识和具象应用混搭起来去阅读,完成初步理解。
3) 动笔之后再听课
在预习过程中,将理解和还未理解的知识点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区分出来,带着问题清单去上课。
预习回顾旧知识,展望新知识,是课程连贯的纽带。巩固旧知识和找到新知识中的难点,带着疑问去听课,为更好的接受新知识做好准备,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上,又实现了知识的连贯,课前花这十几二十分钟,真是性价比之选。
想自己以前为什么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可能是觉得新知识太简单了,根本没有预习的必要,上课认真听就好。结果有些内容似懂非懂,有些知识盲点没有发现,结果日积月累,到最后最懵圈了。这时才明白通过预习,来梳理学知识有多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