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参加比赛获奖升学能加分,指导老师得到更多奖金,学校也能从科协获得资金,保住科技示范校
若“拼爹科研”成为默契,若评奖方姑息纵容成为默契,若假奖项骗取加分成为默契,可能让学术腐败、评奖腐败、加分腐败成为默契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谢樱 蔡潇潇 孟含琪
继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引发争议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下称科创大赛)又被曝出连续3年获奖的学生涉嫌“拼爹科研”,科创大赛“神娃”是如何出现的?科创大赛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利益江湖?《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对此展开深度追踪。
科创大赛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9部门共同主办的全国性青少年科技竞赛,初衷是在孩子年少时深植科学、科研意识,带动孩子发展创新、创造能力,培养一批具有科研潜质和创新精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自1982年举办以来,科创大赛已举办34届,今年7月20~26日举办第35届。
7月2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竞赛主办单位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全面开展一次自查,对以往获奖项目的真实性、独创性进行复核。要坚决避免参赛项目明显不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现象的发生,坚决防止由家长或其他人代劳等参赛造假行为。”
严查之外,人们不禁要问:是谁异化了科创大赛?
人小“才大”悬疑多
“3D打印”“同步辐射”“基因序列”“巡检机器人”“南极半岛”……这些高科技词条频频出现在科创大赛低龄参赛作品中,让一些硕博感慨“后浪可畏”。
一位博士说他最初看到荣获第34届科创大赛一等奖作品《基于同步辐射技术对提高镁合金硬度的热处理过程的研究》时难掩惊讶:“要知道,能产生同步辐射的物理装置,全国也不过几台而已,大多数高校教授排队一年都未必能用上,而来自东莞的高二学生竟然有大把时间亲自操作仪器进行原位研究。”
仔细一查却有蹊跷。据前述博士介绍,该获奖项目作者曾某2019年还和周某某联合在《航空材料学报》发表了一篇《基于同步辐射技术的WE54镁合金原位时效研究》论文。曾某为第一作者,周某某为第二作者。经查,周某某系上海交通大学在读博士,其导师恰姓曾,且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合金强韧化理论方法与镁合金设计制备。
前述博士不禁发出一连串疑问:高二学生如何对生僻的镁合金时效研究产生兴趣,并且从立意上敏锐地站到了同步辐射研究这么高的层次?曾同学“机缘巧合”来到了同姓曾的课题组进行试验,而发表文章时的通讯作者为博士生,曾老师为何不当通讯作者?
“曝光的只是冰山一角。”科技部门一位内部人士透露,目前在知网上查到的往届获奖的科技型论文,其中有一部分是明目张胆抄袭,轻松就能找到抄袭原文。
据了解,除抄袭论文外,还存在部分“套牌论文”“代工论文”,它们由学校指导教师、家长、高校实验室导师干预、代劳。有高校教师爆料说,身边不少同事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安到孩子身上,让孩子到实验室拍个小视频,把早已备好的台词说一遍,拿简单的实验器具装模作样操作一下,然后就去参加科创大赛。“在省里得奖是没问题的,到全国参赛也能得三等奖或二等奖。”该高校教师说。
一名中学科技教师告诉记者,初中以下学生的科技创新作品不少是科技老师做的,只是告诉学生怎么解说,很多发明、成果没有太多实用性和市场竞争力,只要制造一个噱头、做出一个样品、融合一些科技原理,就能拿奖。
“套牌论文”“代工论文”背后是否存在腐败默契
这些科创大赛角落里的隐秘事,在相关利益者中其实心照不宣,甚至形成默契。
“学生参加比赛获奖升学时能加分,学校能从科协每年获得一笔资金,保住科技示范校,指导老师也可得到更多奖金。”一位小学教师告诉记者。
该小学教师表示,其所在学校有一位备受瞩目的“小小发明家”,他妈妈是学校里的一位名师,爷爷是一位退休工程师,帮他做的各类发明均挂靠在学校科技老师工作室内,“孩子得奖,老师出成绩,学校也脸上有光。”
高中生在科创大赛中的获奖回报更大更直接——在高校自主招生中加20分。
一些科研人员和相关部门领导的子女最易“近水楼台先得月”。一位家长告诉记者,他几年前在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公示的普通高校招生加分考生名单上看到,有4名考生因科创大赛获奖得到高考加20分,而这4名考生的家长都是当地官员——一位是区教育局党委委员,一位是区科技局局长,另两位分别是市信访局副局长和某街道党委*。
这种利益驱动也让高校成为“套牌论文”“代工论文”的重灾区。“在大学实验室里,一些硕士*活都不知道是为哪位关系户*。我之前待的实验室,每年暑假都有学校领导的子女、不明关系户,由导师亲自为其设计实验,然后安排硕士生替其做实验、为其代工,这些关系户的孩子基本不来实验室,只要熟悉下实验步骤就可以了。”一位高校硕士生说。
该高校硕士生表示,他就曾替某领导的女儿做过科研项目,领导女儿凭借该项目参加竞赛发表论文,很轻松上了好大学。
也有个别硕士、博士在利益驱动下,对自己的SCI论文或发明专利有偿收费,价格依据成果等级从几千元至几万元不等。“反正论文、专利被抄袭、剽窃,也不会影响原作者毕业,而科创大赛的参赛时间在硕士博士论文发表之前,即使数据库查重也会有时间差,这就给了‘套牌论文’‘代工论文’可乘之机。”一位高校科研人员说。
尽管今年取消高校自主招生,让获得加分被高校录取的行情看跌,但业内人士分析,家长和学生参赛的热度不会大减,毕竟科创大赛获奖对新高考要参考的综合素质评价,以及出国留学申请都是光鲜的“资本”。
一些网友直言,“要严防青少年科创大赛异化为‘青少年爹妈科创大赛’,谨防青少年科创大赛颁奖典礼变成少数人权力寻租的秀场”。
“灰色产业链” 徐骏图/本刊
评审机制为何层层失守
更让人忧虑的是,这些“一眼假”的“套牌论文”“代工论文”,居然一路过关斩将,顺利参评甚至获奖。
记者从多位参赛者、赛事内部人士处获悉,科创大赛的异化,暴露出赛事评审机制的层层“失守”。
首先是“三自”标准审查形同虚设。按照科创大赛评审原则,评委会要评审作品是否“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和研究、自己制作和撰写”。但从媒体曝光的案例看,多项获奖项目显然并非本人选题、设计、撰写,“三自”评审失守可见一斑。
据了解,“三自”评审本可通过项目答辩轻易甄别。“只要专家认真问辩,都能发现科技成果是不是孩子自己做的。”中南大学社会学教授李斌说,即便选手把文稿背得再熟,专家只要通过对操作细节、问题解决过程的盘问,都能检验出选手的真实水平,判断出研究成果是不是出自本人所创。遗憾的是,多项“套牌论文”“代工论文”表明评委在项目答辩环节失察、失守。
不少有过参赛经验的学生认为,项目答辩环节最容易滋生“暗箱操作”。因为评委在这一环节发挥的主观因素最强,既可对选手“揪辫子”也可“放宽松”,评判标准难以量化,结果难免有失公允。再加上一些地方的答辩并非公开举办,而是每组选手分开私下进行,就算被“暗箱操作”,其他选手也难以发现,更难以实施监督。
一位家长向记者直言:“去年孩子参加问辩时,有些评委直接向某些重点中学的参赛学生说‘我与你们某某校长关系不错’‘你在答辩时该怎么怎么说’之类的话,简直是赤裸裸的‘徇私辅导’,对其他参赛选手很不公平。”
一位参赛过来人甚至认为:“通过评委对你的态度,大约就能知道自己的分数高低。”
其次,评审程序把关不严、缺乏细致规范。记者了解到,科创大赛评审程序有四道关,分别是资格审查、初评、终评和违规惩罚措施。其中前三个环节漏洞较大。
在资格审查环节,组委会虽然要求审查有问题、有缺失的申报材料,并由申报者修改、补充至符合规则方可参加初评,但并未明确查新、查重的检查机制、认定办法,各地把握不一,部分地方审查标准宽松,导致一些“代工论文”“套牌论文”轻松过关。
采取网络评审的初评环节,则缺乏详细的打分规范。一位参与过该阶段评审的高校教授指出,组委会只给评委一张评审表格,上面分三方面分别设置20~40分不等的分数,供评委自行打分。“表格中没有具体参数、评分标准,评委给多少分,全凭个人主观把握。每个人风格不一,针对专业相差甚远的各种项目,要给出一个高下评判,可能有失精准。”
至于终评,其原则要求选手本人参加答辩,但一些地方却允许由辅导老师代劳,对亲自答辩的学生不公,也损害了大赛的公正性。
再次,评委组成不甚完善。多位受访者认为,科创大赛涉及十多个大类,细分领域更是不计其数,要真正评出作品的科技含量,并确保审核的真实性,往往对评委组成要求很高。但在目前赛制中,评委的选择、产生机制、专业分布、构成人数暂无要求,尤其是对有亲属、师门关系的选手和评委之间,如何执行回避制度等,有待进一步明确。
最后,计分、报送、展示等环节不够透明。从计分规则看,有评委透露,他们给组委会上交完初评的评分表格后,就不再参与后期计分、统分、排名,组委会后续也未有程序上的公开公示,其间是否会存在“改分”“内定”等不得而知。
另从作品报送和展示程序看,一位高校科研人员说,不管区赛、市赛、省赛还是国赛,所有参赛作品、获奖作品的申报资料、论文、成果都是内部报送,展示环节也仅有小范围观众和评委看,即使获奖结果公布,也只能看到项目名称、摘要等简要信息,详细内容不会公开、上网,“问题”项目恐难被公众监督。
业内人士表示,上述因素增加了科创大赛的注水空间和注水成分,一定程度上让科创大赛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捍卫风清气正的科创环境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丁加勇担心,异化的科创大赛得不到及时匡正,科学成果会变成一些人攫取利益的工具,助长学术剽窃之风,滋长不劳而获风气,甚至打击孩子们对科学的淳朴热爱。
一位科技指导老师坦言,他教的一些热爱科学、刻苦学习的学生对科创大赛已失去兴趣,有的学生甚至表示“再也不去参加这样的比赛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大学副校长谭蔚泓说:“青少年科创作品是一类极富生命力的知识产权,值得保护和鼓励,同样也要经得起科学的审视与检验。”谭蔚泓认为,遏制科创大赛异化,需尽快打破科创大赛的信息孤岛,建立科创大赛参赛作品的公示机制,将作品内容纳入公开数据库,完善“赛后倒查”机制,实现阳光下的透明评选。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赛后倒查”机制不仅要按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规则(2020年修订)要求,对存在抄袭、研究工作作弊的取消作者获奖资格,还要进一步追究参与腐败的相关利益者责任。同时明确评委的责任追究机制,如果赛后发现抄袭论文、“套牌论文”、“代工论文”,应追责没有把好关的评委,倒逼评委审慎行使手中权力。
他们坚信:“只有增加涉事者的违规成本,才能对违反规则者构成威慑,捍卫风清气正的科创环境。”□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