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已经成为中国人难以割舍的精神寄托,那些未经修葺的野长城,正是“巨龙”最真实的模样。说起野长城,很多人首先就会想到京古长城三险之一的箭扣。
几百年来,自然风化加上人为活动破坏,使得箭扣长城健康状况堪忧,2018年,启动箭扣长城二期修缮工程,修复“鹰飞倒仰”到“北京结”一段,这是箭扣长城最险的一段,有些地方坡度达80度。
所谓“鹰飞倒仰”,依《长城史话》所述,是指“就连雄鹰飞到这里也要倒仰向上奋力高飞才能到顶”,那么这一段长城,工匠们是如何修复的呢?
△ 2019年4月21日,航拍箭扣长城,图中长城交会处为“北京结”。
箭扣长城维修实录
(图片均拍摄于2019年4月21日)
▼
物料输送
早上六点,62岁的孙录赶着4匹骡子出门了,同行的还有其他20多名工人。
他们先要来到二里外的山脚下,这里是农用三轮可以开到的离箭扣长城最近的地方,再往上就要徒步了。所以这里成为了临时存料点,所有修缮长城的泼灰、城砖、水、饲料等物料都堆放在这里。
△ 山下的临时存料场里,孙录往骡子背上装物料。
在这里,孙录会给每头骡子装上三百多斤修缮用的物料,然后赶着骡子一起沿蜿蜒曲折的山路攀爬三四里地,将物料运送到山上。
“嘚嘿……喔嘿走走走……你还等啥涅……走了嘿……”,这些朝夕相处的骡子都能听得懂他说的“人话”了。
△ 孙录与骡子行走在山路上,修长城所需的物料都是骡子一点点驮上去的。
△ 山路上,骡子往返留下的密密麻麻的脚印。像这样的山路,孙录与“骡帮”每天要走六七回。
大约半个小时后,孙录的“骡帮”爬到了151敌楼,卸下了24袋共1200斤的泥灰。每天孙录会根据物料的消耗情况来增减骡子,“最多的时候有十几匹呢,现在工程快完了,不需要那么多了”。在151敌楼喘了口气,他又赶着骡子下山驮物料了。
远处的153敌楼,是“骡帮”运输物料的另一个目的地,那里架设了通往“北京结”的简易运输线,“北京结”修缮用的物料都是通过这条运输线运上去的。
△ 153敌楼,工人们用简易的运输线将泼灰和城砖运上“北京结”。
△ 工人站在“北京结”上等候山下的物资运送上来。
最小干预、修旧如旧
为遵循维护长城“最小干预、修旧如旧”的理念,负责砌砖的工人都是先挑选合适的老砖砌到破损的地面上,所以箭扣二期工程比一期用的新砖少了很多,基本都用旧料。
△ 工人们在151敌楼处维修,旁边的缓坡上堆满了再利用的老城墙砖。
△ 坍塌下来的旧城砖被垒在一起,专门用标牌标识,工人们维修的时候先挑选旧城砖使用。
△ 工人在用旧城砖铺设地面。
除此之外,生长在城墙上的树,经过评估,若对城墙健康没有影响,工人们在修缮过程中都会尽量保留。若按以往要求,这些树都是要清理的。
△ 长城的砖缝之间生长了许多树,有的树龄已达20多年。
项目赵经理住在山下的箭扣村里,每天都要拄着登山杖上山巡视一圈。
在长城上,他看到已经堆砌好的一块七八百斤重的大石条比两边高,还是坚持让工人取出来,重新换上一块合适的,“咱们现在麻烦一点,总比以后改要好”。
△ 工人们正在用撬棍撬修补石墙的石条。所有修补用的石条都是原址坍塌下来的。
△ 工人们用水搅拌泼灰,维修长城使用最多的就是泼灰。
△ 一名修长城工人的手,因长期接触泼灰、砖石等物料,变得粗糙干裂。
维修任重而道远
据国家文物局统计,长城遍布我国15个省(区、市)的404个县(市、区),各类遗存总计43000余处(座/段)。
其中,墙体设施保存比例为1/2以上,墙基、墙体留存比例为3/4以上的,属于保存现状较好的长城点段,仅占总数的12.3%,仍有大量的长城需要修缮。
△ 维修中的箭扣长城。
根据怀柔区规划,箭扣修缮涉及墙体7728米、敌台51座,计划投资1.55亿元全面修成。今年2月,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箭扣长城东段和南段修缮方案。
箭扣二期之后,未来3年,合计2772米的长城段和17座敌台敌楼也将完成修缮。
△ 上午工作结束后,工人们会拿出自带的午饭,找个地方就近解决。由于“北京结”太高攀爬不易,工人们都是自带午饭。
△ 午饭过后,在“北京结”施工的一名工人搭建了一个临时“帐篷”进行短暂的休息。
△ 王永明(右)和工友在“北京结”欣赏箭扣风景。
才来一个月的王永明在151敌楼负责搅拌泥灰,中午刚吃过饭他和同伴放弃了休息时间爬到了最远也很险的“北京结”。他一边爬一边用手机记录下周围的风景,“还有一个多月工程就要结束,怕没机会再来了,趁今天不太累,赶紧过来看一眼”。
新京报记者浦峰 摄影报道 编辑 李凯祥 校对 范锦春
部分文字内容来源于新京报记者倪伟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