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桑关传奇

白桑关传奇

首页休闲益智樱桃湾404更新时间:2024-04-16

新华网武汉2月4日电(胡诚、张潘、夏国燕)白桑关,鄂西北秦巴山区的一个普通贫困山村。

历史传说中,一只鸟儿将一粒桑果不慎落入百年白果树洞,树洞中竟生出一棵大桑树,形成桑寄白果的奇观,加之此处据险关、扼要冲,“白桑关”之名便由此而来。

今天,在一场深入持久的行动中,扶贫工作队不畏艰辛、斩关夺隘、驱除穷魔,让昔日的贫困山村焕发新颜,书写了一段致富传奇。

白桑关村。新华网 张潘 摄

扶贫又扶智,拨掉穷根奔小康

白桑关村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白桑关镇,地处秦岭余脉,四面高山环绕。

“四大金刚一边站,三个大王守对面。”(四大金刚、三个大王均为山名)当地流传的一句顺口溜,形象描述了其地势险峻。白桑关是扼守入豫通陕要冲,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然而,靠山却不能吃山。长期以来,贫困的乌云始终笼罩着这个大山深处的村庄。

“全村404户1540人,面积7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6亩。”湖北省烟草专卖局驻白桑关村扶贫工作队第一*鲁光华介绍,白桑关村地处偏远,经济发展滞后,曾是湖北省重点贫困村。

2015年起,鲁光华等九名扶贫工作队员陆续到白桑关村开展驻村帮扶。“怎么让村民脱贫?老百姓内心有啥想法?”驻村工作队开展了多次进村走访。

王卫喜是白桑关村2组村民,今年69岁。2015年之前他家一直靠村里救济生活。

“老人身体不好,发展产业没有本钱,对生活也没有信心。”扶贫工作队队员秦晓敏说,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王卫喜的顾虑,工作队购买了3头猪仔和50只鸡苗交给王卫喜家饲养,并承诺如果以后销路有困难,可以帮忙联系烟草部门托底收购。

王卫喜有养殖经验,扶贫工作队的帮扶政策更让他吃了定心丸。

2019年,王卫喜家通过养猪养鸡家庭年收入接近5万元。扶贫工作队还帮他修缮了房屋,鼓励他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原来以为扶贫工作队只是逢年过节送点米油,没想到他们真的帮助我脱贫了。”说起这几年的脱贫经历,王卫喜十分感慨:“烟草工作队帮扶力度大,但关键还是要靠自己勤劳,才能过上好日子。”

据介绍,为了增强村民脱贫的内生动力,在驻村帮扶开始,工作队就科学制订了《白桑关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通过“户户走到”了解村情民意,制订工作计划,因户施策、因人施策。

白桑关村30岁的博士研究生罗湘胤,现就读于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因为家庭贫困,他上学读书一直依靠国家资助。

罗湘胤说,这几年村里的荒地利用起来了,路也修好了,尤其是白桑关镇九年一贯制学校让村里的孩子圆了上学梦。

十堰市郧阳区白桑关镇九年一贯制学校位于湖北省烟草专卖局对口帮扶的白桑关村,该校有周边24个村的近500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80%以上的孩子是留守儿童。

湖北省烟草专卖局介绍,五年来,为了补齐白桑关村教育短板,该局先后投入帮扶资金100多万元开展教育扶贫。帮扶高中及以上学生235人次24.4万元,捐赠31.5万元的教学用品。

“工作队的帮扶,让孩子们的上学环境得到改善。”罗湘胤说,近三年来,他家每年都会收到扶贫工作队给予的近2000元教育帮扶资金,村里像他这样考上高中、高职高专、大学,家庭有困难的孩子都能得到相应的教育帮扶。

“贫困归根结底还是知识和技能的缺乏,如果不开展教育扶贫,就不能真脱贫。”扶贫工作队的队员们深有感触地说,让山里的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让孩子们带着梦想飞得更高更远,这也是他们扶贫工作的意义所在。

农民变工人,告别外出打工的日子

暖阳下,43岁的白桑关村六组村民冉清亮正在他的香菇大棚里忙碌。他家有6口人,父亲身患疾病,母亲残疾,有两个孩子要照顾。冉清亮内心更愿意留在家乡发展,但由于没有好的致富门路,他之前不得不一直在广东、十堰等地打工挣钱。

2018年,鲁光华带领的驻村工作队投入38万元扶贫资金在村里建设香菇大棚,动员村民发展香菇产业。冉清亮敏锐地发现了商机,毅然选择回乡发展。

“工作队上门走访,了解到我打算种植香菇,但启动资金不足,主动为我提供了一笔6000元的项目启动资金。”冉清亮说,拿到启动资金后,他跑到十堰竹山学习了种植技术,投入5万元左右搭建了香菇种植基地。当年他种了2万棒香菇,纯收入近6万元。

现在,冉清亮家每年稳定有5万元左右的纯收入,还能就近照顾老人和小孩,种植香菇让他尝到甜头。

尝到甜头的不仅是冉清亮家。鲁光华介绍,现在全村共发展香菇10万棒,带动19户77位村民脱贫致富。

除了帮助发展香菇产业,驻村工作队还通过湖北省烟草部门联系各地机关食堂定点采购村民的香菇,帮助村民扩大香菇销路。

“现在香菇不愁销,我每年还会到十堰市其他地方给村民讲解香菇种植技术,能把自己的经验分享出去我也很开心。”冉清亮笑着说。

村民在整理香菇。

在靠近白桑关镇的一片空地上,一家生产汽车座套的扶贫车间正紧张生产。宽大的车间内,女工李连荣来回穿梭巡视,紧盯每一个生产环节。李连荣过去在村里开个小门店混日子,扶贫车间启用后,她成为车间女工并很快升为管理人员。

鲁光华介绍,当初投入51.2万元平整了10亩山地,原计划用于扩大香菇种植,后考虑为解决更多村民就业,与镇里联合建起了扶贫车间。

扶贫车间负责人孙君平说,车间生产的汽车座套主要为东风卡车、面包车配套。2019年启用后当年实现产值1000多万元。2020年新增了品种,年产值能超过2000万元。

孙君平告诉记者,车间现有30名女工,都是本村和周边村的留守妇女,她们在家门口上班,每月有2000—5000元不等的工资收入,还能就近照顾老人和小孩。目前车间尚未满产,满产后女工人数可达到80人。

鲁光华介绍,除了汽车座套车间,村里还有袜子车间,生产更加灵活,村里老人坐在家里就可以完成计件任务,多的一天收入可达30元,少的也有十几元。

汽车座套厂、袜业加工厂,让众多村民足不出村成为“产业工人”。

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更愿意留在白桑关村发展,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挣钱,他们也不必来回奔波了。

乡村在变美,撒下致富的种子

金秋时节,当你穿梭在白桑关村新建的采摘观光园,会闻到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果香。165亩、约2500棵柿子树是一大特色。这里的土壤和气候非常适合柿子树生长,据说山里还有上百年的柿子树。当地村民甚至会用柿子酿酒,微甜的柿子酒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

柿子树下,间种有红薯,秋季正是红薯收获的季节,红薯粉、红薯粉丝是当地传统的知名土特产。

除了柿子园,新建不久的1500米葡萄长廊已初具规模,葡萄藤蔓已开始在架子上攀爬。

白桑关村葡萄观光长廊。新华网 张潘 摄

此外,这几年白桑关村还种植了向日葵150亩,发展核桃500亩、樱桃200亩。另流转土地130亩发展苗木产业,已种植有桂花、松柏、核桃、红叶石兰等苗木品种。

观光农业是一个美丽的产业。鲁光华介绍,村里为此投入78万元发展这项产业,通过流转土地形成规模化种植。村民既可从土地流转中获得分红收益,又能在观光园里工作获得工资收入,大大提升了收入水平。

如今,白桑关村的观光园与相邻三个村的茶叶、蔬菜、水果园已连成一条特色观光旅游带,并且与白桑关镇优美的自然景观、风景名胜,丰富的历史传说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多层次的旅游主题,对周边居民产生较强的磁力效应。

漫步村间道路,但见道路宽敞、干净整洁,高大的太阳能路灯赋予山村现代的气息。村组道路四通八达,村里孩子上学再也不用翻山越岭,只需十几分钟就可以到达学校。道路两边,预制板厂、水泥管厂等家庭作坊随处可见,每个村民家中都摆放有垃圾桶。

山腰处,一大片太阳能电池板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悄无声息地生产着绿色的能源。这是湖北省烟草专卖局为白桑关村投资200万元建设的200千瓦光伏发电基地。光伏发电基地2017年6月并网发电,一年可发电20-25万度,加上湖北省发改委的补贴,光伏发电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0多万元。

驻村工作队还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业,鼓励村民养鱼、养猪、养鸡等。村里投入24.85万元,流转25亩土地新建鱼塘,仅此一项,每年为村集体增加租金收入近2万元。

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白桑关村已形成扶贫车间、光伏发电、种养殖业、家庭作坊四大产业,真正走上精准脱贫之路,并正在实现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形成长效机制。

“村里的产业由过去的分散、小局面发展到现在的遍地开花。”鲁光华说,自2015年10月工作队驻村以来,湖北省烟草专卖局累计投入各类资金近980万元,帮扶白桑关村及周边发展产业、改善民生、提升环境。五年多来,白桑关村发生巨变。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5932元增长到2019年11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0增长到40多万元。2017年实现整村出列,2019年实现全部贫困户脱贫。

昔日的穷山村逐渐改变模样。由驻村工作队播撒的致富种子,正在白桑关村开花结果。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